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由 輕葉說 發表于 明星2021-07-05
簡介2、竹子全身是寶兼有茶餘飯香古人寫竹子大都詠頌竹的氣節,都寫出竹子的威武不屈、堅韌不拔、中空有節,從這種生活狀態中比喻人的性格和節操

竹子比喻什麼樣的人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人們把竹子的形狀特點比喻成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作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如同竹子一樣,虛心、有氣節、堅韌不拔。這種對竹子節操的崇拜,慢慢出現在古代的詩詞歌賦中,給竹子這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冠以特殊的美譽。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青青翠竹古往今來一直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與青松、臘梅並稱為“歲寒三友”;同蘭、菊、梅合稱為“花中四君子”。在詩人的精心雕琢之下,

竹子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詩人面對竹子會發出內心的感嘆,透過竹子以物言志。特別是處於人生低谷時,更會透過詠竹來激勵自己。

古人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在很多中國人的思想理念中,竹子是虛心無畏的代名詞。竹子雖然不像牡丹那樣驚豔絕倫,更不像松柏一樣偉岸挺拔。

然而竹子卻周身碧綠,一節一節的生長看起來特別結實。竹子的裡面是空的,所以後人們賦予竹子虛心、有節的品格和堅韌不摧的精神。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1、青竹引發人生哲理經典不俗

自古文人墨客創作詩詞時,經常將自然物品人格化,生長狀態特殊的竹子更不例外。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學家蘇軾,對竹子有著頗高的評價。而且他一生愛竹子之深也無人能比。曾有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子在他心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蘇軾的代表作《於潛僧綠筠軒》寫出竹子的高風亮節和挺拔凌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全詩結構緊湊、語言細膩、情感豐富,透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昇華了對竹子清高氣節的稱讚。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直接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熱愛之情。寧可飲食上沒有肉,住的地方也絕對不能沒有竹子。

詩人每天清晨看見了鬱鬱蔥蔥的竹林,才找到了人生的樂趣。詩歌的第二句用簡單的詞語寫出了獨愛竹的原因。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意思就是不吃肉人的身形上可能略顯羞澀。但是如果沒有竹子來不斷激勵自己,那麼就會變得更加庸俗、沒有氣節。接下來的詩句更深一層表達對竹子難以割捨的情懷。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意思就是人瘦了可以增肥,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節操的人。一旦思想意識變得庸俗和懈怠,缺乏了竹子一樣的氣節,思想意識就會隨著世俗所改變,就會使人完全頹廢甚至無法挽救。

俗人聽了詩人對竹子的痴愛非常不理解,於是便笑談曰:“似高還似痴”。此時詩人用“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反問語氣回答了“旁人”的疑問。既想用竹子來比擬自己的清高之名;又想飲食無度、奢侈豪華,試問人世間哪哪裡能有這樣的好事呢?“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既能夠升官發財同時又能夠修煉成仙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2、竹子雖然普通卻發人深省

蘇軾學識淵博文采卓越,可稱得上是北宋文壇的領袖。在詩、詞、賦、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成就。文風獨特、豪放矯健,善於用誇張的手法透過一花一草,感悟人生的哲理。《於潛僧綠筠軒》作為代表作之一,寫出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也寫出了竹子無比高尚的氣節。

《晉書·王徽之傳》曾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非常喜歡竹子。如果他居住的屋子周圍沒有竹子,就會立刻讓人在空曠地方種上一片竹林。

有人不理解便問其原因,回答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裡的“君”就是竹子,將竹子看作和自己形影不離的朋友,用擬人的方法將這種超塵脫俗的精神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蘇軾的這首詞簡約質樸,藉助古人的“何可一日無此君!”,使愛竹之情得到進一步昇華。將竹子和每日不可少的食物相提並論,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相比較之下,得出“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結論。生活在紛繁複雜的亂世間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時時警醒自己不要隨波逐流,要堅守自己的氣節像竹子一樣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於潛僧綠筠軒》點明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身體上的消瘦和精神生活的俗氣孰輕孰重不言而喻。透過竹子來警示那些意志不堅定、缺乏氣節的人。

指出一個人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尤為重要。一旦失去這種氣節就會變成“俗人”,整日追求名利、斤斤計較、自以為是、得過且過,即使再精湛的醫術也醫不好思想上的“腐敗”。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竹子清高不折的氣節堪稱君子

古人對竹子的評價很高:“虛心節高,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從古至今竹文化已經成為精神風貌的代表。看見竹子就立刻聯想到不畏逆境、寧折不屈的高尚品格,已經被人們賦予博大的精神財富。

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人們愛竹子的凌霜傲雪;喜歡翠竹的挺拔修長;更仰慕竹子的堅硬有節。竹杆中空也成為謙謙君子博大胸懷的代表。

1、竹子的堅毅挺拔耐人尋味

古代文人在吟詩作對的時候也喜歡書畫,很多描繪竹子的畫卷或多或少的搭配幾塊石頭,也從側面表現出竹子相對惡劣的生長環境。從而表達出竹子具有絕美的神韻和頑強的生命力,竹的精神一直為詩人所讚譽和頌揚。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板橋的著名詩篇《竹石》,讓人們看見了竹子的堅韌和不屈。“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措辭緊湊慷慨大氣,字字寫出竹子的堅韌和頑強,透過擬人的手法把竹子性格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竹石》的標題猶如一幅水墨畫直接展現於眼前,字裡行間讚頌著竹子的剛毅。“咬”、“立”展現竹子的生長像磐石一樣堅強有力。

“立根原在破巖中”指竹子將自己的根深深紮在岩石的縫隙中,每長出一截竹身都要經歷岩石的磨損,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能夠堅韌不屈的生長著,任憑邪惡環境的摧殘和侵害,竹子依然堅韌不拔、巋然不動。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從“咬定青山不放鬆” 寫到“任爾東西南北風”,用了以物喻人的寫法,透過竹子的頑強生命力比喻人的正直和堅強不屈,也表達了詩人絕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品德。

像竹子一樣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崇高氣節,句句慷慨陳詞展現錚錚鐵骨,一首《竹石》將人類堅毅不屈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2、竹子全身是寶兼有茶餘飯香

古人寫竹子大都詠頌竹的氣節,都寫出竹子的威武不屈、堅韌不拔、中空有節,從這種生活狀態中比喻人的性格和節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詠竹》直接把竹子搬到餐桌上,更顯出竹子與眾不同的“君子”氣節。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竹子應季而生春雨過後破土而出,生長出來的樣子就像小黃牛的牛角,蕨菜的嫩芽也開始生長出來,就像嬰兒的拳頭大小,人們將竹筍和蕨菜從山野中找出來,並燒製成香噴噴的菜餚。

詩人透過簡短的文字將初春山居生活描寫的形象生動。透過竹筍、蕨芽寫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機,描寫人們尋常的吃飯使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躍然紙上,寫滿出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羨慕和嚮往。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3、贊竹之美更需要物盡其用

文人墨客讚頌竹子主要寫他的崇高氣節,他的寧折不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竹子的用處頗多,可以說從竹筍長成高聳入雲的成竹,有成千上萬的用途,竹筍可以食用、竹竿能做竹筒飯、竹簾、竹蓆、竹籬等生活用品中也離不開竹子,唐代呂太一慨嘆自己家的竹子太小,不能被重用。

《詠院中叢竹》字裡行間描寫竹子的生長狀態和獨特用途。“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竿。” 詩人看見自己院子前的一片竹林有感而發,先將竹子的品格稱讚一番,“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

窗前的正在生長的叢竹,挺拔秀麗、不畏嚴寒,用自己堅毅的韌勁兒在茁壯成長。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何意?竹子在古代為何是君子的代稱

後兩句引發自己的內心感慨“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竿”。引用《史記·高祖紀》中“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的一個典故,感慨叢竹還沒有長大成才,卻不能夠得到重用。與唐代詩人張汯所寫的“嘆息為冠小,良工將奈何”有異曲同工之意。

竹子挺拔清脆、伐而復生、不畏嚴寒、不懼酷暑征服了無數文人墨客。古往今來寫竹、頌竹、贊竹的詩不計其數。有“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的綿綿情意;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的勃勃生機;“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的堅定友愛。無一不表現出竹子挺拔的身姿和高傲的氣節。

結 語

古人寫詩喜歡透過以物喻人。透過竹子的生長狀態來描寫人生境遇,用竹子的空心來比喻人的謙遜謹慎;用竹子的挺拔身姿代表人的正直不阿;透過描寫竹子惡劣的生長環境來比喻封建社會動盪的政治局面。詩人身處這樣的局勢中,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堅韌不拔威武不屈。

自古文人入仕者居多,透過科舉考試一展自己的偉大理想和政治抱負。然而身處波濤洶湧的朝堂之中,很容易被眼前的富貴榮華所迷失。

詩人借竹來不斷激勵自己,在起伏不定的人生旅途中,一定擁有有竹子一般的高潔品格,才能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人生。

【參考文獻】

王利華《環境史視野下的自然物種人格化——中國古代文人與竹子的心靈交契》

李銀昭《高山仰止松竹梅——讀陶武先“歲寒三友”有感》

顧樸光,顧雪濤《貴州畫竹名家孫竹雅》

朱慶和《“竹”趣拾珍:中國文化裡的清音響節》

王紫瑞《古代河南地區竹子的利用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