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由 時拾史事 發表于 明星2021-08-06
簡介這就還要回到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結束羅馬內戰重新統一羅馬之後的的時候了,當時的政治環境使屋大維無法正式稱帝,只得透過元老院來給他冊封各種稱號,“大元帥”(即“emperor”)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個被元老院授予並被歷代羅馬皇帝所沿用的稱號是“奧

女皇陛下的英文怎麼寫

轉眼之間又到了一年之中歡樂迎戰四六級的時候了,今年的翻譯題再度成為重災區: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嗯,不過看到了上面這句yellow mountain我不禁又聯想到了去年的一個老梗,還記得去年你們是怎麼翻譯皇帝的嗎?yellow boss?很有創意,yellow up?很好直譯沒毛病。

那麼,迴歸正題,中文中的皇帝和西方概念上的皇帝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眾所周知,中文中的“皇帝”一詞是秦始皇他老人家滅六國之後決定要用一個新的稱號來稱呼他這個大一統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於是和大臣們討論後最後決定“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由此創造了“皇帝”一詞。而秦雖二世而亡,但“皇帝”這詞卻一直為後世歷代王朝所沿用,成為對封建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同時,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當我們開啟國門去了解西方史的時候,往往會將西方歷史上很多國家的君主統一翻譯成“皇帝”一詞,當然這麼翻譯其實也沒啥毛病,但是西方歷史上的“皇帝”和秦始皇“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皇帝”卻並非一回事,甚至在中文中表達一致的“波斯帝國皇帝”、“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帝國皇帝”和“俄羅斯帝國皇帝”的這些“皇帝”在外文中都是由完全不同的單片語成,而如果我們將這些概念統一的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概念去理解,往往就會對西方歷史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誤解。因此,讓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這些西方史上的這些“皇帝”們的準確涵義吧

首先,說到西方的皇帝,不得不提的就是羅馬帝國皇帝了,英文中的皇帝一詞“emperor”就是特指羅馬帝國皇帝及其繼承者了。但事實上,羅馬帝國的“emperor”和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絕非同一個概念,中國那種大權獨斷至高無上的皇權是羅馬皇帝們想都不敢想的。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古羅馬帝國去做皇帝,那可真是件不幸的事情,不僅平時你要受到元老院裡頭的貴族老爺們的鉗制,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討好身邊的近衛軍並掌控好羅馬正規軍啊,不然,嘿嘿,你可真別覺得在羅馬死個皇帝是個什麼難事。而如果你不幸正好穿越到了到了三世紀危機時期的羅馬做皇帝,那你可真就自求多福吧,在那個時代,羅馬近衛軍殺個皇帝那就像殺條狗似的,看你不順眼就立馬給你咔嚓了,完事再找一新倒黴蛋做皇帝,等看不順眼了再給咔嚓咯。甚至還出現過近衛軍公開拍賣羅馬皇位的事情,看到這大夥可能就覺得奇怪了,同樣是皇上,這羅馬人的皇上怎麼就混成了這麼個慘樣呢?

而這就要從羅馬最早期的歷史淵源說起了。羅馬最早是由一個城邦既羅馬城為起點逐步發展壯大的大帝國,在羅馬建城之初的最早期的歷史中,羅馬是由國王統治的,既王政時代,而隨著王政被推翻,羅馬進入共和國時代之後,為了防止王政復辟,在羅馬社會上形成的一種主流風氣就是認為獨裁者必定實行暴政,如果一個人想獨裁那麼他就必定是暴君。這種觀點雖然沒有什麼邏輯性可言,但確實成為了當時羅馬政治上最基本的政治正確,在共和國時代的羅馬,一個政治家指責另一個政治家最惡毒的語言莫過於一句“你想稱王”了(龐貝指責凱撒時就曾這麼說過。)。也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即使是後世公認的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也不能堂而皇之的對眾人宣佈:我就是羅馬帝國的專制君主。而只能透過一些遮遮掩掩的委婉方式來表達。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蓋烏斯·屋大維塑像)

譬如“emperor”一詞就是一種體現,“emperor”源自拉丁文“imperiator”,最初只是指揮官的意思,後來成為了元老院授予功勳卓著的統兵將領的榮譽稱號,因此有些歷史文獻中會將這個詞翻譯成“大元帥”,那麼這個“大元帥”怎麼就變成了“皇帝”了呢?這就還要回到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結束羅馬內戰重新統一羅馬之後的的時候了,當時的政治環境使屋大維無法正式稱帝,只得透過元老院來給他冊封各種稱號,“大元帥”(即“emperor”)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個被元老院授予並被歷代羅馬皇帝所沿用的稱號是“奧古斯都”,即“Augustus”),而屋大維之後的歷任羅馬帝國元首都繼承了這一封號,再加之西羅馬帝國帝國覆滅之後,天主教會對其承認的所謂“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國家君主也會授予“emperor”的頭銜,因此這個單詞就當仁不讓的被翻譯成“皇帝”咯。

那麼回到羅馬皇帝這個職位本身,既然無法正大光明的稱帝,其政治權力自然就比不上中國九五至尊的皇帝啦,事實上在早期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192年)羅馬實行的是普林斯制(Principatus)既元首制,這時期的帝國元首雖然實質上就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皇帝,但名義上還必須打著共和的旗號。這樣的元首制在為羅馬帶來了兩世紀的和平之後終於在三世紀危機時期展現了其脆弱,(在公元3世紀羅馬爆發了長時間的內亂,史稱三世紀危機)當時各地統兵將領紛紛稱帝,羅馬近衛軍可以隨意廢立羅馬皇帝,直到公元285年戴克裡先大帝重新統一羅馬才正式開始過渡到多米那特製(Dominatus)既君主制,而這時羅馬已經進入了晚期帝國時期(公元193年——公元476年)。這一時期羅馬帝國才得以正式撕下共和的假面,但事實上這一時期羅馬皇帝的權威也更多的是來自於對於軍隊的掌控,與其說是皇帝倒更像是軍閥,再之後雖然又引入了基督教以鞏固統治,卻最終也沒能挽留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命運。

那麼總結來說,相較於中國的皇帝,羅馬皇帝有以下三點不同:

第一,羅馬皇帝並非是由世襲產生。當然也有過世襲皇位的例子,但只是眾多皇帝產生方式之一,除世襲之外更多的繼承方式是由先皇指定一名養子,先皇死後由養子出任下一任皇帝。或者是由元老院認命,也同樣具有合法性。而在一定時期內近衛軍掌握了羅馬皇帝的任免權。最後,毫無疑問,如果你能在宮廷政變或者羅馬內戰中取得最終的勝利,不管你出身如何都可以成為羅馬帝國的合法皇帝。

第二,同一時期並非只能有一個羅馬皇帝。羅馬作為一個由共和國過渡到帝國的國家,從本質上講皇帝更多的是一種職位,而並非中國那種唯我獨尊的孤家寡人,在戴克裡先大帝在位期間就出現過四帝共治的局面,東西各任命一個正皇帝和一個副皇帝,正皇帝稱作“奧古斯都”,副皇帝稱作“凱撒”,而戴克裡先之後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多帝共治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當然,多帝共治的局面也最終導致了羅馬的一分為二。

第三,從本質上講,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授權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授權,這和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皇帝恰恰相反,中國的皇帝自上而下的授予貴族、官僚和領軍將領各種權力並隨時可以收回,而羅馬皇帝的權利來源卻來自於元老院的認命、近衛軍的擁立和羅馬軍團士兵的擁戴,這就使得羅馬皇帝的權力根基十分不穩固,不論是元老院還是軍隊的指揮官都可以對皇帝的決策產生影響,如果不滿意甚至可以發動政變來換一個皇帝。

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對西方式的羅馬“皇帝”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吧,那麼我們接著說說歐洲除了古羅馬帝國皇帝之外的其他皇帝吧。

其實歐洲從古至今能被稱作做皇帝的君主並不多見,其中除了古羅馬帝國皇帝之外,數量最多的就要數在西羅馬帝國覆滅之後那些被天主教會認可為“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國家的君主了,這其中就包括法蘭克帝國的皇帝查理曼大帝以及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的歷任皇帝。

要說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國家其實和古羅馬帝國沒什麼法統上的關係,只是人家自認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且這一稱號得到了教皇及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方面的認可,因此其君主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稱之為“皇帝”了,但是這些“皇帝”們混的比他們古羅馬帝國名義上的前輩們更慘,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更多的是一個透過貴族血緣聯姻維繫起來的政治同盟,帝國皇帝在其中更多的扮演著一個吉祥物的角色,也正因如此,雨果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什麼帝國。”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創立者“紅鬍子”腓特烈)

除此之外在歐洲中世紀得以稱帝的就是俄羅斯帝國皇帝了,中文也翻譯做“沙皇”,沙皇(Czar)一詞同樣源於“凱撒”(Caesar),俄羅斯君主可以稱皇是因為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莫哈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當時的東羅馬帝國公主索菲亞輾轉來到了當時的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莫斯科公國的前身,而莫斯科公國又是俄羅斯帝國的前身),並嫁給了當時的基輔大公,自那以後俄羅斯人便自稱第三羅馬,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以至於至今俄羅斯的國徽都是羅馬的雙頭鷹。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當代俄羅斯國徽)

嗯,雖然說娶人家一個公主就自稱繼承了人家的帝國這個說法有點牽強,但總比隔壁神聖羅馬帝國那個靠譜點吧,所以人家君主要叫“凱撒”自然也沒人說啥了。當然到了中國這邊,管你是“Czar”還是“emperor”統統都給你翻譯成“皇帝”也是沒什麼問題的。

那麼除卻以上所說的這些經教皇加冕,以繼承羅馬帝國衣缽為理由稱帝的國家之外,歐洲還有一些調皮的國家元首管你羅馬不羅馬的,都自稱“皇帝”,就比如說從教皇手裡搶走皇冠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拿破崙,人家就根本不管你教不教皇羅不羅馬的直接自己就稱帝了,雖然表述也用“emperor”一詞,但拿破崙就是法蘭西帝國的皇帝(Emperor of the French),而非羅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

被誤解的西方史:此皇帝非彼皇帝

(拿破崙加冕)

到了近代以後,新興崛起的德意志帝國雖然也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原因嘛,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作為日耳曼民族國家,既然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就繼承了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的衣缽咯,但到了這一時期天主教會的勢力早已不再是中世紀那般如日中天了,因此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就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了,表述為“Kaiser”(又雙叒叕是源自“凱撒”一詞,所以說凱撒的傳奇之處就在於雖然他自己沒當成皇帝,但他的名字卻成了“皇帝”一詞。)。

而要說稱帝稱的最奇葩的,怕是要屬英國女皇陛下了吧。按理說原本的英國王室一都直只是稱王(King of Englang),但在英國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之後,由於此時需要由英國政府來正式管理印度,因此這時作為英國國家元首的女王也需要一個相應的稱號來統治印度。於是由英國樞密院提議並經英國兩院批准後,在1876年釋出的王家頭銜法案中明文規定英國女王正式獲得“印度皇帝”的頭銜。英國女王因此得以正式稱帝,並且這一頭銜一直沿用到了1947年印度獨立為止。

最後,總結的來說,歐洲歷史上的政治體制總體上來說是不如中國古代的封建帝制那般集權的,因此不論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法蘭西、德意志帝國皇帝和英國女皇在實質權力上都和中國古代的皇帝有很大不同。因此雖然這些歐洲君主在中文中都被統一的翻譯為“皇帝”,但在理解相關歷史的時候還是需要區別對待,不要和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概念弄混。

參考資料:

《史記·秦始皇本記》司馬遷

《羅馬人的故事》(日)鹽野七生

《21世紀大英漢詞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裡阿諾斯

《1876年王家頭銜法案》(Royal Titles Act 1876)

搜尋微訊號:historytalking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304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