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由 星球研究所 發表于 明星2021-08-06
簡介9萬中原人在此“通溝渠,種五穀”優越的環境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讓張掖迅速從遊牧區向農耕區轉變(請橫屏觀看,張掖民樂縣扁都口農田,攝影師@李陳)▼張掖不僅是一座農業和軍事重鎮其交通地位也至關重要南部祁連山中的一個山口扁都口兩側山體高聳陡峭最窄處

張夜風景在哪裡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甘肅張掖

一座並不算知名的西北城市

如果不是近年來

“張掖丹霞”異軍突起

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

(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七彩丹霞”實際並非丹霞地貌,而是彩色丘陵,圖片來源@VCG)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它位於甘肅省中部

既遠離繁華的東部經濟腹地

也不是許多人憧憬的遙遠邊塞

(張掖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但它的風景

卻極為多元

雪山

(祁連山的雪峰,攝影師@曾建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沙漠

(張掖沙漠,攝影師@曾建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溼地

(張掖溼地公園蘆水灣晨曦,攝影師@石耀臣)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峽谷

匯聚一堂

(馬營河大峽谷,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正所謂

不到大西北

不知天地之廣闊

張掖

究竟有多少極致風光

在等待我們的發現

01

一山

張掖的所在地

還有另一個響亮的名號

河西走廊

張掖東西長465千米

南北寬140千米

兩側的山地夾著中間的平原

正像一條狹長的廊道

(張掖位置及周邊地地形、山脈,製圖@陳思琦&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山是這裡的主角

張掖面積的72%都是山地

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

並稱為

走廊北山

隔開了北邊的廣闊沙海

(龍首山,攝影師@李陳)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走廊南山

則是祁連山的一部分

僅憑“一山之力”

就佔據全市面積的59%

同時它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

與山下平原高差可達3000多米

匯聚了兩大階梯的地貌

(祁連山,祁連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祁連山指青藏高原北部邊緣一組大致平行的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群,狹義的祁連山僅指河西走廊南部的走廊南山,攝影師@常力)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高大的祁連山

截住了攜帶水汽的東南季風

讓山區的降水量是平原地區的3倍

成為西北乾旱區的一座龐大溼島

海拔4000米以上雪峰連綿不息

彷彿白色串珠

(請橫屏觀看,祁連山連綿的雪峰,攝影師@鄭斐元)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積雪的不斷壓實

在峰頂形成冰川

冰川對山體的侵蝕

形成了銳利的角峰和刃脊

令山勢更加陡峻

(祁連山山峰,典型的冰川地貌,攝影師@孫志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祁連山的冰川面積不大

但具有特殊的意義

1958年7月1日

在冰川學家施雅風帶領下

我國的第一支冰川考察隊

登上了張掖市肅南縣的一條冰川

隨後它被命名為“七一冰川”

標誌著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始

(祁連山七一冰川的冰舌,距嘉峪關市僅110千米,是亞洲少有的距離城市較近的可遊覽冰川,攝影師@傅鼎)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祁連山的冰川

屬於大陸型冰川

移動速度較為緩慢

因此對山體的侵蝕較小

攜帶的礫石、砂粒等雜質也較少

其中的代表“八一冰川”

就以其乾淨潔白而聞名

(請橫屏觀看,八一冰川,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祁連山冰川更大的意義

在於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

滋潤了整個河西走廊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共數十條河流

無不是源自祁連山

(請橫屏觀看,黑河從祁連山流出,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水是地貌的雕塑師

早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

河水就在此匯聚成湖

並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

隨後一億年的風雨侵蝕

令一種特殊的地貌脫胎而出

彩色丘陵

(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的彩色丘陵地貌區,攝影師@石耀臣)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彩丘常被誤認為丹霞

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形成彩色丘陵的地層

是質地較軟的粉砂岩和泥質岩

經過緩慢的沉積

(彩色丘陵的沉積過程,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隨後擠壓變形、抬升

(形成彩色丘陵的地層被擠壓變形並被抬升,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在流水的沖刷下土崩瓦解

(彩色丘陵地層在流水和暴雨沖刷下被侵蝕,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最終形成的波浪起伏狀的矮丘

地層中不同的礦物組成

也讓彩丘比丹霞的色彩更加豐富

(彩色丘陵不同層中的礦物組分不同,表面經過風化後顯現為不同的顏色,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而質地更堅硬的紅色砂岩和礫岩

經過風化後留下四壁陡立的群峰

才會形成典型的

丹霞地貌

(張掖的丹霞地貌,圖片來源@VCG)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張掖的丹霞高大開闊

並且表面植被稀疏

形態之美更是展露無遺

在乾旱的西北大地上

如城堡、如宮殿

(請橫屏觀看,張掖羊台山,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從祁連山頂白色的冰雪

到山下如火的丹霞、彩丘

數億年的地質作用

在大地上留下凝固的痕跡

繪成了張掖的底色

接下來源源不斷的水汽

將在此基礎上新增更豐富的色彩

02

一河

祁連山截留了水汽

水滋潤了張掖的萬物

為這裡注入生機

在海拔2500-3200米的山坡上

降水最為充沛

青海雲杉組成一條森林帶

(祁連山森林,攝影師@餘寬)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在海拔較低一些的地方

草佔據了主導

形成2。5萬平方千米的草地

佔了張掖市土地面積的52%

優質的草場自古便是遊牧民族的家園

(請橫屏觀看,夏日塔拉草原,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祁連山與焉支山之間

平坦開闊的大馬營草原

至今仍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基地

山丹軍馬場

(請橫屏觀看,山丹軍馬場,攝影師@葉長春)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除了馬

張掖還是數百種植物

和1200多種動物的家園

珍稀物種如雪豹、馬鹿等

也不時在此出沒

(祁連山的藏狐,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水養育了山上的動植物

也匯聚成一條河

黑河

滋潤了乾燥的平原

黑河是河西地區最大的內流河

也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河

它流經張掖全境

直達內蒙古居延海

(河西走廊水系及綠洲分佈,製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原本貧瘠的荒漠土壤

經過長期的河水沖積

覆上了一層淤泥

形成特有的綠洲灌淤土

這種土壤營養豐富、不易鹽鹼化

孕育出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

(張掖綠洲,攝影師@李含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綠洲之上植被茂盛

植物的蒸騰作用

在近地表處形成冷溼氣團

讓張掖成了一個“冷溼島”

氣溫比周邊的沙漠戈壁低1℃至5℃

(張掖茂盛的綠洲植被,攝影師@孔令晟)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涼爽溼潤的氣候

也讓地表水的蒸發量大大減少

遍佈綠洲的河流湖泊

組成316萬畝的溼地

(瓦房城水庫,攝影師@李春)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廣闊的溼地

成為鳥類遷徙的中轉站

高臺湖畔

每年都有成群的候鳥展翅翱翔

(張掖高臺黑河鳥類,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優越的自然環境

既適宜放牧又適宜農耕

讓張掖成為河西走廊上的明珠

也成為各路文明爭奪的焦點

它的一山一河將發揮巨大的威力

成為中原民族進擊西域的跳板

將張掖的歷史帶入新的階段

03

一城

西漢之前

張掖是遊牧者的天下

戎、羌、烏孫、月氏、匈奴

這些在馬背上來去如風的民族

自己並未留下太多痕跡

但他們以張掖豐美的草場為大後方

對中原王朝產生了巨大威脅

至今遺留在山丹縣境內的漢長城

敘述著兩種文明最初的接觸

(張掖沙漠中的長城遺址,此處應為明長城,僅作示意,攝影師@曾建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為解除匈奴的威脅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

霍去病率軍兩次出征

一次從南面沿祁連山北進

另一次則從居延海沿黑河南下

成功擊破其腹地

祁連山下空留匈奴悲歌

(霍去病兩次出征匈奴的河西之戰路線示意圖,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隨後河西四郡設立

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張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僅用十幾年時間

來此戍邊屯田的人口就達8。9萬

中原人在此“通溝渠,種五穀”

優越的環境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

讓張掖迅速從遊牧區向農耕區轉變

(請橫屏觀看,張掖民樂縣扁都口農田,攝影師@李陳)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張掖不僅是一座農業和軍事重鎮

其交通地位也至關重要

南部祁連山中的一個山口

扁都口

兩側山體高聳陡峭

最窄處僅有10多米

但這卻是穿越祁連山

連線青海與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扁都口,張騫可能由此翻越祁連山,西晉高僧法顯亦由此穿越,進而西行取經,隋煬帝由此翻越祁連山西巡,唐朝的李白、王維、高適等人也穿越過這一山口,攝影師@賀敬華)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沿黑河向北

則直通內蒙古

打通了從北方草原

直達青藏高原的南北通道

而絲綢之路的開通

更是西通西域,東達長安

張掖成了四方道路的黃金交叉點

(絲綢之路西安至敦煌段,從古時的長安出發共有三條道路,一條直接穿過河西走廊,為中道,一條穿過北方的草原和沙漠,為北道或草原絲路,一條翻越祁連山,為南道或羌中道,三條道路在張掖交匯後,再西去敦煌,製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從西漢至隋、唐

是張掖歷史的鼎盛時期

絲路上往來使團、商旅不絕

商隊規模動輒數百人

絲帛茶葉、玉石香料

均透過張掖貿易、中轉

而從西域而來的葡萄、石榴、西瓜

芝麻、小麥、胡蘿蔔等農作物

也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深秋時節甘肅張掖山丹馬場的農田,圖片來源@VCG)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沿絲路傳入的還有佛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洞窟藝術一路東進

在張掖留下了

馬蹄寺石窟

這一石窟開鑿于山體內部

在山體表面露出閣樓式的視窗

彷彿懸空在陡崖之上

(馬蹄寺石窟,與將木結構“掛”在懸崖上的懸空寺不同,馬蹄寺的“懸空”是一個“假象”,它是開鑿在山體內部的石窟,山的表面只是露出幾個閣樓式的視窗,看起來像是“懸空”,攝影師@餘寬)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西夏更是在此建立國寺

大佛寺

主殿規模宏大

其內的臥佛一根腳趾

就足以供一個成年人橫臥其上

(請橫屏觀看,大佛寺臥佛,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唐末回鶻、吐蕃的崛起

讓掌控張掖的政權一再更替

但它重要的地位未曾改變

或是作為統御河西的政治中心

(張掖鐘鼓樓,至今河西走廊地區儲存完好的鐘鼓樓中最大的一座,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或是作為抵禦外敵的邊防重鎮

(張掖山丹縣境內的明長城,攝影師@曾建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即便海上絲路崛起

張掖逐漸落後於沿海城市

但環境優越、通達四方的它

仍是河西走廊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04

尾聲

如今這裡被稱為“金張掖”

金色既代表著它的經濟發展

也是它豐收的農田

所實際呈現出來的色彩

(張掖糧食收割,張掖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攝影師@曾建軍)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100餘萬畝玉米田

在秋季將大地染成金黃

(張掖玉米,張掖也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圖片來源@VCG)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透過迅速發展的設施農業

張掖還成為河西走廊上

最大的蔬菜水果產地

(張掖甘州市場豐富的乾果,攝影師@餘寬)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強烈的日照

以及西北的大風

不僅為瓜果帶來獨特的風味

也是電力的來源

(張掖市甘州區光伏發電場,近年來張掖甘州區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專案,圖片來源@VCG)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身處河西走廊的中段

現代交通也繞不開張掖

在肅南縣鏡鐵山發現的鐵礦

促成了嘉峪關市的崛起

以及嘉鏡鐵路的修通

(鏡鐵山,嘉鏡鐵路,攝影師@武嘉旭)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曾經戰馬奔騰的山丹草場上

蘭新高鐵飛馳而過

翻越祁連山

(蘭新高鐵線路上行駛的列車,攝影師@靳晰)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曾經無數古人翻越的扁都山口

如今是227國道由此經過

一路經過花海和草原

祁連山的雪峰和丹霞為伴

是最美的三條國道之一

(227國道沿線風光,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張掖的城市景觀

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請橫屏觀看,張掖濱河新區,溼地、城市和遠處的祁連山融為一體,攝影師@吳瑋)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除了這些現代化的景觀

張掖肅南縣的祁連山草原上

最後的裕固族牧民

延續著古老的傳統生活

(夏日塔拉草原的裕固族牧民安平一家人的夏季牧場,最後一代裕固牧民在此堅守著傳統生活,攝影師@葛躍進)

論風景,甘肅張掖被忽視了嗎?

張掖之美

不僅是丹霞與雪山

還有很多隱藏在視野之外

由雪山、沙漠、綠洲

丹霞、彩丘、河流

森林、草原、花海

古城、石窟、鼓樓

農田、城鎮、溼地

鐵路、公路、牧場

組成的河西金城張掖

還有多少視野之外的極致

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張照

製圖:趙榜&張靖&鄭伯容

圖片:餘寬&劉白

地圖:陳思琦

審校:王朝陽&擼書貓

【參考文獻】

1。 張掖市人民政府網站資料釋出,http://www。zhangye。gov。cn/sjfb/

2。 《張掖市志》編修委員會,《張掖市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3。 《張掖綜合年鑑》編纂委員會,《張掖綜合年鑑 2011-2012》,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

4。 李拴科,《多彩張掖: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5。 李併成,《河西走廊歷史地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6。 魏明孔,王開堂,《綠洲明珠:絲路重鎮“金張掖”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調查》,科學出版社,2018

7。 丁宏偉,王世宇等,張掖丹霞暨彩色丘陵地質成因及與南方丹霞地貌之對比,乾旱區地理,2014

8。 彭華,中國丹霞地貌研究進展,地理科學,2000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