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誰是內向者:特點及區別

由 玥沐賞心 發表于 明星2021-10-13
簡介任何事物,他們都會有想要了解一點點(皮毛)的熱情:)以上三個維度,能量的來源、感受資訊的方式、廣度和深度,是區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顯著特徵

什麼是內向的人

我是玥沐,點選右上方“關注”,每天悅納自己多一點。

01 內向的人是什麼樣的?

在很多人腦海裡,

內向的人是這樣的:

在一個聚會上,一直待在陰暗角落裡、緊挨著牆壁、與那些茂盛的花花草草為伍,或者冷眼旁觀其他人的表現。

外向的人是這樣的:

把顏色鮮豔的燈罩當帽子戴在頭上,凡事都要插上一嘴,永遠在試圖成為焦點並且從不害怕別人投來的眼光。

每當我和別人說起“我是內向型”時,對方總是會立即反駁:“你這麼活潑怎麼可能是內向型?再說你也不怕大場面啊!”

而我好幾次和某人談起“她是外向型”時,對方總是幽幽地說:“我一點也不覺得,我應該更外放一點,膽子更大一些。”

這是我們常常進入的誤區。

02 內向和外向的本質區別

內向和外向可以說是心理學界最早研究的話題之一,而且這個話題還可以追溯到心理學的三位大佬——

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阿德勒和榮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但後來榮格、阿德勒都因為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分歧而決裂。

弗洛伊德專注於性本能和個體潛意識;榮格則研究集體潛意識,關注遺傳帶給人類的印記;阿德勒著眼於家庭內部關係,以人為本,更看重的是現實生活的影響。

榮格最早提出內向(內傾)和外向(外傾)的分類

,正是基於他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觀察:當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討論同一名病人的來訪記錄時,他們所關注的重點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所建立起來的理論也幾乎完全相反。

榮格認為弗洛伊德是外向者

因為他的個人取向落在外在世界的人群、地點和事物上。

弗洛伊德的許多理論都是以他與無數同事的通訊和討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而阿德勒是個內向者,因為他的理論內容和關注點在於個人內心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阿德勒的理論建立在個體內心克服無助感的抗爭上,他將這種內心的抗爭稱作“自卑情結”。

誰是內向者:特點及區別

這一理論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汲取能量的方式

內向者最具辨別度的特徵是能量來源:

內向者的能量來自內心的想法、情感和觀念。

內向者是能量的貯存者,他們的動力來自內在的想法、印象和感情。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合自省的地方,讓他們將事物參透,讓自己充滿能量。

當內向者想明白一件事情的邏輯時,或者終於形成了一套能說服自己的理論,並以此為依據做出推斷時,內心的成就感就會爆棚!

外向者則相反,他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被外部世界吸引和驅動,比如周邊的人和事。

外向者是能量的消耗者。長時間閒逛、沉思、獨自甚至只與一個人相處都會讓他們感到缺乏刺激。

多數外向者喜歡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喜歡參與需要和他人協作的活動,喜歡圍繞著他人和外事外物來做事。

德國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心理學》打了一個很貼切的比方:

外向者產生能量的方式像風車發電

,在刺激中獲取能量,在動態中消耗,在運轉中積蓄力量,自行復原。

內向者產生能量的方式像蓄電池

,在安靜的狀態下充電,恢復活力。

誰是內向者:特點及區別

2、感受外界資訊刺激的方式

對於內心活動旺盛的內向者,任何外界資訊都會迅速提高精神活動的劇烈程度,

僅僅是身處人群中就能讓他們受到過度刺激。

人群、教室……任何吵鬧嘈雜的環境都會讓他們精疲力竭。他們也許很喜歡和人相處,但是在與某個人交談過後,他們就想退出去休息一會兒,讓自己透透氣。

內向者往往在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況下,

限制外界資訊進入,以此調節過量的外界刺激。

蘭妮在《內向者優勢》中說,她會出現“大腦像被封住一樣”的感受,就是因為受到過度刺激時,內向者的大腦會直接關閉——“別再給我資訊了,謝謝”——然後就黑屏了。

其次,內向者的“單執行緒”特點比較突出

,更願意沒有壓力地專注於一個領域,並享受事物內部的複雜細節。可一旦手頭上的任務太多,他們就很容易覺得難以承受。

你可能會發現,內向者一旦投入到某一項思考中,經常是目光呆滯或者充耳不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如果同時給他幾個“重要又緊急”的任務,他立馬就會暴走抓狂。

外向的人喜歡追求刺激,喜歡“有事做”、有活力的環境,並需要這些刺激來保持頭腦清醒。

他們越是覺得內心缺少刺激,就越迫不及待地渴望自己透過外界的事物來充滿能量。

一個外向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在被人群包圍和充滿喧譁聲的餐館學習。他們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安靜的學習狀態,動不動就要來回走動,去買點零食,或者和服務員聊聊天。

誰是內向者:特點及區別

3、廣度和深度

蘭妮認為,

外向者更喜歡廣度

——多種多樣的朋友和經驗,對所有事情都瞭解一點點,是個博學家。

內向者偏愛深度

,他們限制經驗的數量,但會深入體會它們。他們喜歡深入討論話題,追求“質”更勝於“量”。

但據我個人觀察,因為

內向者更喜歡以長時間的閱讀來汲取知識和資訊

,因此知識面似乎來得更廣,而且對於每個知識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瞭解。

而外向者更喜歡刺激、娛樂化的資訊來源。

說實話,放鬆享樂似乎更為重要一點,所以單從書本知識來說,並不見得佔優勢。

但如果考慮到娛樂也是一種形式的知識,那麼外向者在這方面的寬度確實要高很多。任何事物,他們都會有想要了解一點點(皮毛)的熱情:)

以上三個維度,能量的來源、感受資訊的方式、廣度和深度,是區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顯著特徵。

可見,是否開朗活潑、是否善於表達、是否合群,並非這兩者的本質區別。內向者也可以是開朗的、健談的。

我的內向朋友告訴我,在需要社交的時候她完全可以和大家有說有笑(雖然有時候需要打起精神),也會積極主動參與聚會,甚至扮演組織者的角色。

但在忙碌了一天以後,她需要一些獨處時間來放鬆和恢復。而且如果出門聚會和在家宅著讓她自由選擇的話,她更傾向於在家宅著幹自己的事情。

外向者並不一定比內向者更加開朗,或者更加充滿活力,只不過他們生活的重心是在自身之外。

兩位外向者聊天

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情,“誰誰誰又怎麼樣了”、“上次的事情最後怎麼樣了”,雙方你來我往來了一場“新聞聯播”,讓人目不暇接,新奇又生動。

兩位內向者的聊天

,則多會觸及各自內心的感受和情緒,或者對於事物深層次的想法,甚至有時候會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學維度。有時候看起來,不那麼“接地氣”。

而你要問

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聊天

是什麼樣的?

互相能體諒的話,可能是一場友好的互助交流;如果不幸地互不相讓,那麼絕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瞬間冷場。

所以我們通常看到的是,相同傾向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或戀人。

我是玥沐,如果你也對心理、性格、情緒感興趣,可以關注公眾號“玥沐賞心”。

欣賞自己,賞心“玥沐”。點贊轉發,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延伸閱讀】

內向者的未來,變or不變?

外向偏好世界中的內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