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

由 黃強黃不息 發表于 明星2021-11-02
簡介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顆

目什麼什麼視四字成語

本文作者黃強

在人際交往中,交談等交流,需要專注。假若說一人談話,另一人左右言談,或注意力轉向其他,就會給人們不好的印象,對說話者太不尊重。一是教養、素質問題;二是過於傲慢,太輕薄。這樣的人不要招為部下,也不要與之合作。因為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尊重,他都不懂。

如果在重大活動中,發生這樣的行為,那就會給單位丟臉,甚至還會影響合同洽談,專案合作。不僅要求下屬這樣,即便是上司,在相關活動中也會尊重對方,認真聽取屬下的建議。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

【圖14,黃帝冕冠】

中國古代重禮儀,講究等級,也重視禮俗,對各階層的人們都有禮儀的要求,說中國古代是禮儀社會,人們知書達理,那是沒錯的。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

【圖15,漢墓畫像冕冠】

成語目不斜視,表示眼睛不往旁邊看,目光莊重,神情嚴肅。

這成語表達的意思與中國古代的服飾有關。古代服飾與禮儀是配套的,服飾彰顯的社會等級與秩序需要由禮儀來表現,禮儀讓人們在重大活動中有規有矩,秩序井然,也顯示出社會等級的文明。

周禮規定,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周禮·春官·司服》記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祀社稷五祀,則絺冕;祀群小祀,則玄冕。”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纁裳組成,其中又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區別。冕冠是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典禮最貴重的一種禮冠。

冕冠按照不同場合明確冕的種類與所戴者身份,而確定垂旒數多少,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與十二旒的不同。袞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顆玉,以五彩玉為之,用玉二百八十顆(前後兩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顆;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顆;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顆;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顆。戴十二旒者為帝王,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凡戴冕冠者,都要穿與之配套的冕服。冕服由黑色的玄衣與絳色的纁裳等組成。上衣紋樣用繪,下裳紋樣用刺繡。所繡紋樣依據官職高低而不同,以十二章紋為貴,依次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

【圖16,晉武帝冕冠】

垂旒的數量與身份是對應的,垂旒多的,說明官位大,品級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員認識不認識,透過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對於從事服務、保衛工作的侍從來說,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別出大官、小官,引導時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級服務時,也不會出錯。

君王上朝戴冕冠,透過垂旒觀察上朝大臣,要求目不斜視,表示對上朝與大臣的重視。如果左右張望,就看不清大臣們,顯得不莊重,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目不斜視,不道聽途說,聽傳聞,才是正人君子所為。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

【圖17,隋文帝楊堅冕冠】

冕冠制度沿襲到明代,一國之君臨朝時,尚且能夠目不斜視,關注臣僚,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可見禮儀不僅對臣子有要求,對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要求,禮儀是一視同仁的。在一個尊重臣子,能夠認真聽取臣僚意見的皇帝手下效力,才幹得到培養,能力會得到發揮,成為國家的棟樑。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另一隻眼看金瓶梅》《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黃強著《趣民國》2017年8月第5次印刷,該書2015年12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個月內第5次印刷。黃強著《金瓶梅風物誌》2017年8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目不斜視意義何在 古代中國重視禮儀尊重他人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