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胡塗清:都有缺點,這才是教育的原因

由 曦之老師 發表于 明星2022-12-09
簡介老師承認和直面自己的缺點,才能包容,才能幫助,才能“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為不放棄學生就是“不放棄自己”,或者,不該忘記“自己曾經因為有缺點也沒有被人放棄”

圖雷特綜合症能自愈嗎

胡塗清:都有缺點,這才是教育的原因

我的愛人帶著我的孩子去看了電影回來,我問她好不好看。她沒有直面回答我的問題,只說,也許你會喜歡。她說:“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一般的老師只會教你知識,優秀的老師能讓你明白道理,更好的老師頂多教你如何學以致用,而某些老師卻一直激勵著我們。

某些老師,是不是最好的老師?某些不是調侃戲謔,說明這樣的老師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而我,是不是也曾經在某些時候,立志要成為這樣的老師。那麼,我在哪個階段?

於是,我一直在找機會看看這部電影。恰好同事說有好幾部下載的電影,問我要不要看,剛好有愛人所說的那部電影。我只遞給他一個隨身碟,至於他何時給我,我都忘記了。週末閒來無事,躺在沙發看了個究竟。

《嗝嗝老師》,這麼新奇的名字?這個患有圖雷特綜合症(也就是不受控制地打嗝)的女孩,是個天生就帶著缺陷的孩子,從小受人嘲笑排擠,是在老校長的激勵下讓她重新有了信心來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校長在頒獎典禮上當眾對問她,“你的同學,你的老師怎麼對你?”

她說:“大家都嘲笑我,老師把我趕出教室!”

校長說:“我能做點什麼嗎?”

她說:“就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我就行了,求你了!”

校長說:“我保證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那樣對待你!”

名校畢業後,她立志從教,但是因為這個缺陷,五年都沒有找到工作——因為她,只想當老師——而且被學校拒絕了18次。她的母校給了她一個機會,其實是去救火:一個最爛的班級,一群“最爛”的學生,一群即將被放棄的“貧民窟”的孩子,一群連自己都放棄了自己的孩子。

她毫不猶豫,信誓旦旦,信心滿滿,因為她滿懷熱愛,滿懷感恩,對一切都有著級強烈的認同感。故事當然在童話般逆襲成功中結束,老師還是那個有明顯缺陷的老師,孩子們卻被改變了命運。

其實,就是《我是第一名》的翻版。

我不想談“成功學”,也不是來談“知識改變命運”。我承認自己被感動著,心中那份“教育理想”又時不時冒了出來,因為窮確實曾經或者一直都想成為這樣的老師。但是,“現在要的不是感動,而是改變”。

這個電影的一個側面,可能就是想告訴人們:老師是有缺點的,孩子是有缺點的。缺點是教育的困難,而正是這些困難,才是做教育的意義。“教學相長”,教學相正。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所以教和學相互健全和豐富著。我們,不,應該說是我,必須承認自己的缺點,一個老師的的缺點。“真正熱愛教育的老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老師承認和直面自己的缺點,才能包容,才能幫助,才能“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為不放棄學生就是“不放棄自己”,或者,不該忘記“自己曾經因為有缺點也沒有被人放棄”。

因為,我一直覺得,一個看不到自己缺點的人,眼裡全是別人的缺點,包括孩子;而一個能看意識到自己缺點的人,是會反思的,凡事會找自身原因。能自省的人,遇事會想辦法,而不是埋怨。

胡塗清:都有缺點,這才是教育的原因

我們的國家不缺“某些老師”,不缺“激勵”,但是一直缺“教育作品”“教育影視作品”。沒有人,或者說沒有學生去關注這個題材,畢竟,老師自己不會去抒寫這些傳奇。或者說,

我們的教育不缺傳奇,我們的老師不缺故事,我們的孩子不缺感動,缺少的是對改變的認同。

標準單一,績效是成功。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我們的評價機制太單一,畢竟人口眾多,要有效率。雖然現在“綜合評價”在慢慢改善。當教育僅僅用績效來評價老師,老師就會用績效評價學生,學生反過來就會用績效來評價老師,評價教育。那麼,社會慢慢就用資料和功利來評價教育了。誰還關注“故事”關注“改變”,除了“績效”“結果”“成功”,誰還會意識到過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帶著我們走過一程又一程。就像孩子從80考到90,為他開心,為這90分開心;而當孩子從90分到85,甚至回到80,就開始強調“退步”了。80到90,這是一部電影;90到85,這又是一部電影。因為標準很單一,我們很容易記住開頭和結尾。

我們強調努力奮鬥,卻忘了強調幸福。我們努力培養優秀,優秀可以更優秀,但是關鍵是優秀本身就是高起點了,也許很多人認為變得更優秀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不會認為是老師的優秀;差生在陪跑的過程中有不少逆襲的,老師教育他們努力奮鬥,家長教育他們改正缺點,社會在教育他們抵限,抵達最低限度的標準。但是他們的過程比優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奮鬥和結果讓他們不想去回想那個過程。幾乎很多人,都只記住了自己的“奮鬥”和“結果”,而忘記去消化那些“幸福”過程了。就像上面的而例子,我們不容易想起那個過程,一個改變的過程。就算最後又回到80,至少,他已經走了一圈,回到原點。

就像史鐵生說的:

當然,那已經不是他!

但是,那不是他嗎?

教育是義務。在很多人眼裡,把義務教育說成了教育義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父母教育,老師教育,一人一時的教育,都是義務。我們也在進行感恩教育,但是沒有教育感恩。或者說,走的太急,細心細眼被遮住了,我們的缺點就是缺點耐性。改變並不容易,堅持改變更不容易。就像很多人,孩子內向了想讓孩子活潑開朗一些,孩子活潑開朗了又想著靜下心來。讓改變發生,才是教育,但那不是教育的義務。有改變,我們就要認同,認同孩子,認同老師。

就好比:

讓人變壞的教育是壞教育,

讓人變好的教育是好教育,

讓人不變的,不是教育!

和那些教育電影不同的是,10幾年的教育生涯,我幾乎都在教育著這個城市裡很優秀的一群學生。我不需要逆襲,只需要把這些孩子變得更優秀。我的成就感幾乎都在那些感動中、優秀中,我們比較專心地絞盡腦汁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活動能力、生活能力,能遇到一點“教育機會”,我都興奮得不得了。甚至,有時候我在盼著他們犯錯,盼著他們暴露缺點,我想看看我當年的犯錯經歷和缺點改正的過程是不是對他們有用,我想讓他們知道:

差生要學會變優秀是一部各個擊破大改大造的奮鬥史,而優秀變更優秀可能是一個修修補補的過程。

我只是越來越感覺到,

越要優秀,就越不能忽視缺點

。我們很多人在消除缺點,改正缺點。但是,我覺得,教育不一定是要消除缺點,而是要發掘人的能力,一個能力發掘了,才能慢慢變得優秀,才有了自愈的能力,也許就能“改正”缺點。一個人的能力大了,優點多了,才能越來越健全、越來越接近完美。

就像我每日都問我的孩子:你今天了那些好事?又不小心做了那些不好的事?你明天準備做好哪件事?當我們的優點漸漸多於缺點,也許我們就漸漸接近完美,而接近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我們都是有缺點的,那才是我們努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