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哈納萊伊灣》:最漫長的告別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明星2022-12-25
簡介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呈現幸子的心理歷程,前半部分幸子沉默無聲的哀傷與小說近乎一致,後半部分則豐富了其與兩個年輕人的相處的細節,幸子在孩子們的鼓勵下模擬衝浪,試圖去理解兒子的世界

哈納萊伊灣兒子沒死嗎

《哈納萊伊灣》:最漫長的告別

國內近期上映的紀錄片《四個春天》中,記錄了父母對女兒的漫長告別,時間不動聲色改變了世界萬物,但是家中永遠有屬於女兒的一雙碗筷。無獨有偶,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東京奇譚集》中一篇同名小說的《哈納萊伊灣》,充盈著對於庸常生活中種種偶然性的關注,探究這種偶然性對人物的潛在影響。

小說《哈納萊伊灣》講述了一個母親倖子面對兒子意外死亡的心理歷程,十九歲的兒子在夏威夷的哈納萊伊灣被鯊魚咬斷右腿致死,之後十年幸子都會來此靜默看海,巨大的悲傷以一種沉默無聲的方式來表達,或許正如警察所說“戰爭死亡都是由各方的憤怒和憎恨造成的。但大自然不同,大自然沒有哪一方”。直到她偶遇並幫助兩個與兒子同齡的日本衝浪手,幸子與兒子的故事輪廓開始逐漸清晰,丈夫吸毒死後獨自養育兒子,憑藉卓越的鋼琴天賦經營一家鋼琴酒吧,忙於謀生對兒子身心發展一無所知。故事結尾兩個年輕人對她說曾見過一個單腿日本衝浪手徘徊在海岸邊,幸子壓抑的情感驟然爆發,瘋狂尋找無果後吞聲哭泣“為什麼那兩個不三不四的衝浪手看得見,自己卻看不見呢……”自己沒有那個資格不成?她不明白。她明白的只是無論如何自己都必須接受這座島。

從小說到電影,是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呈現幸子的心理歷程,前半部分幸子沉默無聲的哀傷與小說近乎一致,後半部分則豐富了其與兩個年輕人的相處的細節,幸子在孩子們的鼓勵下模擬衝浪,試圖去理解兒子的世界。同時,電影將小說中單腿衝浪手的奇譚也化為了兩個年輕人善意的謊言。最後幸子在海邊無數次瘋狂尋找兒子的同時閃回許多瑣碎的記憶,丈夫吸毒的畫面,她與兒子常年生疏偶爾溫情的畫面,像一塊塊拼圖一樣讓觀眾逐漸理解了“幸子並不怎麼喜歡自己的兒子,喜歡不來。當然愛還是愛的,比世上任何人都要珍惜他”。然而海邊尋子的動作片段過多且重複,幸子與大自然較勁的片段缺少敘事的有效性,導致影片後半部分給人拖沓冗長之感。

如果說小說強調的是以幸子自身的方式來接受現實,小說結尾幸子每個夜晚彈奏鋼琴的時間裡什麼都不想,不彈時就會想起哈納萊伊灣的風景。那麼電影則試圖用更溫情的方式彌合母子之間的裂縫。影片為了加強人物關係的完整性,加入了兩個小說中沒有的道具,作為呈現她心理歷程的媒介。兒子常用的丈夫留下的舊式隨身聽,兒子死後的手印。十年來幸子無數次拒絕接受兒子手印,塵封兒子所有的物品,但仍舊會幻聽兒子的聲音甚至關門的動靜,對於兒子的意外死亡,母親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告別,而影片結尾幸子終於翻出了舊式隨身聽,響起了影片開頭兒子衝浪時歡快的音樂。(胡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