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如何給蔣勳“估值”?

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明星2022-12-31
簡介內容IP在資料性、稀缺性、時效性、風險性、契合性、衍生性這6個維度上到底表現如何,本就不作為第二條路徑的代表,音訊“付費之王”,蔣勳版權對進入商業化加速階段的喜馬拉雅來說,無疑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棋

蔣勳老師結過婚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瞳商業,作者 | 楚青舟

大家好,我是青舟。這篇文章,是我近期比較重要的一個思考,推薦讀到最後。

昨天,我關注到一條新聞:12月20日,蔣勳獨家入駐喜馬拉雅。趕上劉慈欣《三體》動畫和卡梅隆《阿凡達2》上映,這條新聞似乎沒那麼熱鬧,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對它們各自所屬的音訊/影視行業來說,這件事的標誌性意義卻絕對超過後兩者。

01

01

老楚的

第一個觀點是: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意味著蜻蜓FM最有影響力的“四大金剛”格局,至此基本消散。

此前,雖然幾家音訊平臺的“整體戰爭”格局早已確定。不過同樣作為PGC平臺,蜻蜓FM在頭部主播的“區域性爭奪”中,仍有一戰之力。

但2022年之後,追趕的可能性則幾乎消失。如果你是音訊APP深度使用者,可能還記得,知識經濟最盛的三四年前,蜻蜓FM坐擁

喜馬拉雅拿下蔣勳獨家版權,宣告音訊平臺的“頭部主播爭奪戰”,已經結束。

高曉松、蔣勳、梁宏達、張召忠

版權,在頭部IP板塊一度有追趕老大喜馬拉雅的氣勢。

但四年過去,形勢卻轉變太多:

1、高曉松受口碑影響,基本不公開發聲。和他見過面的朋友告訴我,近期高曉松十分低調,哪怕室內和朋友相聚都始終戴著口罩。

2、梁宏達同樣很久沒有公開露面,口碑也存在一些輿情爭議。

3、張召忠最新的影片更新時間,還是2020年9月15日。平臺曾經的

“四大金剛”

,則正是《蔣勳細說紅樓夢》,累計播放量高達3。3億。

而喜馬拉雅官方新聞稿透露的資訊顯示,這次他們和蔣勳的合作是獨家的,內容也是最全的:

“包含《蔣勳文學合集》《蔣勳美學合集》11部作品……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蔣勳細說紅樓夢》,也有新作《蔣勳細說莊子》。”

頭部音訊主播合作形勢的重大變局,到底因為什麼?只是因為“他給的實在太多了”嗎?我覺得不是。

作為曾經的蜻蜓老使用者,我還是很希望它能再度振翅起飛。

但我也必須指出:頭部主播的篩選、打造是否成功,有運氣的問題,也有策略的問題。內容平臺爭奪頭部版權,幾乎都難免會在具體IP上判斷錯誤。但如果暴露的問題過多,那對平臺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付費之王”

02

02

鑑於對相關評價標準的公開分析還不多,我會在本文重點結合音影片等領域的案例,分享一點系統的思考。

網際網路平臺,不能純粹用“定量”資料來評估頭部IP價值。內容產品的本質還是內容,必須充分引入內容本身的“定性”評價標準。在網際網路內容產業待了多年後,我總結認為,內容IP價值評估至少應包含下面六個維度——資料性、稀缺性(唯一性)、時效性、風險性、契合性(獨佔性)、衍生性——我稱之為內容IP的

老楚的第二個觀點是:

許多網際網路內容平臺,還沒有真正形成定量定性結合的、合理的頭部IP“估值模型”。

和任何網際網路產品一樣,內容產品作為商品,首先肯定需要資料指標驗證:播放量、拉新、促活、留存等等。

不管是蜻蜓的四大金剛,還是喜馬拉雅合作的餘秋雨、劉心武、蒙曼、馬未都等名人,都是在音訊平臺乃至全網,歷經多年被充分驗證過的資料頂流。

單從這個維度來說,平臺選擇和這些名人合作,策略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內容產業的迷人之處,也正在於確定的

“六邊形估值模型”

我在上一篇文章《版權引發毒殺案,版權市場才是真實的黑暗森林?》中提到,三體宇宙花了1。2億從導演張番番手上購買劉慈欣的影視版權。而張番番當年,只花了10萬就從劉慈欣手上買斷了整個影視版權。

巨大差距背後,除了創作者對版權市場的不瞭解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購買者,在海量資料驗證之前,就基於對內容的判斷,認識到了《三體》IP的巨大潛力。

1、資料性:這是定量評估內容IP價值的基礎。

潛力有多大,前提是稀缺性有多少。“頭部”這個詞本身,就反映了稀缺性。具體來說,頭部IP的稀缺性可以拆解為兩部分:

資料之外的不確定性

兩者疊加,則幾乎算得上是有唯一性的內容。例如,三國故事就是中國文化IP中的頭部”內容”。此刻,我順手點開了喜馬拉雅“歷史”排行榜,前5名有2個都是三國主題。它並不獨屬於某個”人”,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它可以成就很多名人。

(喜馬拉雅“歷史”榜 20221221截圖)

易中天講中華史的影響力不可能超過他講三國;渤海小吏寫“封建脈絡百戰”,在B站爆火的也還是西遊記和三國……都是這個道理。

從這個維度重新審視音訊市場就會發現,在每個細分領域,兩種稀缺性兼備的頭部內容其實屈指可數。我認為最有長期稀缺價值的前三名是:《易中天品三國》、《蔣勳細說紅樓夢》、《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多說一句,《明朝那些事兒》是個特例,以後再聊。

我為什麼要在這裡強調“長期”稀缺價值,這就涉及到內容價值評估的另一個維度:時效性。

2、稀缺性(唯一性):這是定性評估內容IP價值的前提。

舉例來說,新聞資訊、熱點評論版權時效性最短,屬於“日拋”“周拋”型內容。抖音和咪咕採買世界盃版權,就必須在阿根廷第一場球輸給沙特,到梅西決賽封王的這1個月賽期內,拼命“壓榨”版權價值。結束後還得擔心“世界盃結束了,我得把咪咕解除安裝了”……

“人”的稀缺性,和“內容”的稀缺性。

同理,分析國際形勢類的觀點節目,優勢是短期熱點的熱度很高,播放量好;但餘秋雨、馬未都等名人的國學、人文、歷史等型別節目,優勢則是價值穩定,平均資料的變化基本按年計。

3、時效性:不同領域的內容在此維度上差別很大。

如果說前幾年“知識經濟”矇眼狂奔,平臺採買版權不太顧及頭部IP潛在的風險性,還情有可原(但造成的負面後果還是很嚴重)。

那麼,網際網路進入存量競爭(競品間不體面的舉報等動作必然增多),知識服務也日趨成熟的今天,平臺再不把風險性正式納入IP價值評估模型,就非常危險了。

事實上,過去幾年,幾乎每個平臺也都有頭部IP因為風險口碑問題折戟。B站的《無職轉生》,以及前幾天又被前妻錘出軌的頭部up主lex;和優酷、愛奇藝、蜻蜓等多平臺合作的高曉松……都是典型的例子。

不存在0風險的頭部IP,但有不少頭部IP的風險其實是潛伏已久,可以提前預判的。

從這個層面來說,版權部門在重要版權採購之前,或許應該加強背景“盡調”環節工作的比重,並增加和公司風控等部門的協作。

音樂內容的時效性則恰恰相反,一個人在13、14歲聽的歌會影響他一生的音樂品味。

同一領域,容易挑動公眾情緒的內容,風險也更大。另外,軍事等個別領域是特殊的,或許KOL和內容本身都沒有風險,但節目停更的不確定性仍然不少。

基於這個維度,你應該會認同我在前面的分析:對比蜻蜓選擇和“四大金剛”合作;與喜馬拉雅和相聲領域的德雲社、有聲書領域的《三體》廣播劇、以及與蒙曼、王德峰等人文IP合作的抉擇,或許得承認,喜馬的選擇策略確實更加穩妥。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4、風險性:這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卻十分關鍵的一點。

這個月,直播領域的一個大新聞就是:和B站簽約3年的頭部主播馮提莫官宣停播,傳言稱她的下家合作平臺大機率是快手。

其實這或多或少是在觀眾預期內的。因為馮提莫和B站的契合度一直受到質疑。不少人印象很深的是,馮提莫已經入駐B站不短時間,B站舉行大型活動,馮提莫出場時,依然會有不少“???”“這是誰”之類的彈幕出現。

今年8月,從B站轉戰西瓜影片的巫師財經,又重新迴歸B站的訊息,則是另一個例證。對平臺來說,優先孵化、打造調性契合的頭部IP,甚至是從平臺成長起來、有獨佔性優勢的IP,也變得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IP對生態契合的平臺,反過來也有更多依賴。例如蔣勳選擇喜馬拉雅,必然也要考量這幾年平臺入駐眾多文化大咖,已經形成優質文化IP心智的因素。同樣,社群氛圍濃厚的B站、網易雲音樂、小紅書等平臺都有成功案例。

一般而言,強情緒、強觀點的細分領域,內容風險相對較高;偏知識、偏趣味的內容風險相對較小。

衍生性同樣是容易被忽視的維度,而具備這方面的判斷能力,則需要平臺對“內容”很深刻的洞察。我認為衍生性同樣可以拆解為兩部分:IP本身的衍生性,和IP二創的衍生性。

關於IP本身的衍生性,有兩個最典型的案例。第一個案例,今年11月,暴雪和網易將解約的新聞傳出後,其旗下游戲《爐石傳說》的主播“失業”痛哭的新聞就引發關注。

5、契合性(獨佔性):這決定內容IP能不能在某個平臺發揮最大價值。

第二個案例是我親眼見證的:音訊IP“聽謝濤講歷史”,喜馬拉雅原生的創作者,經過一年一年持續的積累,一步步成為平臺頂流。

謝濤團隊選定了一個衍生性極強的領域:中國歷史。不僅可以從先秦聊到現在,還產出了《說給兒童的五千年中國歷史》《資治通鑑(少年版)》等針對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產品。

6、衍生性:這是版權運營中,判斷未來增值潛力的一個重要維度。

以劉慈欣作品為例,《三體》3本書容納了10本甚至30本書的資訊量,給二度創作留下的空間本來就很大;而在具體平臺上的衍生價值,則取決於使用者群體的創造力。

當KOL被限定在很具體的內容上時,衍生性就較弱。

最後,其實應該指出:

而基於IP二創的衍生性,則既與IP內容有關,也與平臺本身調性、二創能力有關。

03

而隨著平臺在某個領域形成濃厚的氛圍,頭部IP也會更加依賴這個平臺。

我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時,就多次見證版權同事工作中的“意外”收穫:在競爭對手給創作者的簽約費用多出一倍甚至更多時,創作者仍然選擇這家平臺。其實這不是意外,而是版權費之外的商業邏輯:創作者以及被使用者“綁”在了這裡。

再比如開頭提到的蔣勳迴歸喜馬拉雅案例,也正是平臺和IP互相需要下的雙贏結局。當市場的集聚效應更明顯後,頭部IP也會更加需要頭部平臺來幫助其拓展在國學、人文類內容受眾中的影響力,並破圈到更廣泛的大眾群體中。

對具備社會價值的人文內容而言更是如此,它適合大眾化,也需要大眾化。如何給蔣勳“估值”?劉慈欣到底“值多少錢”?這些問題聽起來似乎有些冒犯。

但是,

03

不過,評估IP價值確實是件很特殊的事,它既無法純粹定量為資料指標;也並非“貓重要還是名畫重要”這樣開放式的辯題。

它需要定量定性結合的估值模型,形成判斷標準;更需要對大量內容作品長年累月的浸淫,訓練底層認知。我之所以選擇蔣勳,來切入這個大主題的探討,也正是基於我對知識產品的一個認知:

知識經濟的發展迴歸常態之後,不夠剛性的“通用技能”類內容(如時間管理課、短影片剪輯課等等),稀缺性已經明顯降低。而音訊知識內容持續增長的兩條路徑(音訊直播除外),則開始逐漸清晰。

內容IP在資料性、稀缺性、時效性、風險性、契合性、衍生性這6個維度上到底表現如何,本就不

作為第二條路徑的代表,音訊“付費之王”,蔣勳版權對進入商業化加速階段的喜馬拉雅來說,無疑是十分關鍵的一步棋;而對於需要更大流量和平臺效應的蔣勳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至於三五年後,蔣勳和劉慈欣們又會“增值多少錢”?就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了。但可以觀察到的是:頭部IP和頭部平臺形成“共生”生態的趨勢,已經越來越顯著。

僅僅取決於內容本身,也取決於內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