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由 阿斗不傻 發表于 明星2023-01-02
簡介中原王朝出了軍隊叛亂,要是保密工作做的好,一年半載中央都不會有訊息,而歐洲國家出了叛亂,聽見訊息不過個把月就能領軍去平亂

鴉片戰爭是多少年前

四大名著《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是個人氣角色。

因為漂亮老婆被高衙內乾兒子看中,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屈辱和艱險。從風光無限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變成梁山虎將。

這前後反差和憋屈,讓人唏噓不已。

進而有了一個問題:看似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還有那所謂的禁軍,拿著軍餉,把當兵當職業,為何戰鬥力那麼差。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悲催的林沖)

然後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同樣是募兵制,歐洲募兵表現為何比中國好那麼多。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下北宋的問題。

隨歷史發展,宋以後的中原王朝都進入了募兵制為主體的時代,職業軍人成主流。

北宋募兵以地方廂軍和中央禁軍兩部組成。他們是徹底脫產的軍人,主要工作就是訓練打仗。

從這個角度看,宋軍跟歐洲募兵制徵調計程車兵一樣,唯一不同是編制的穩定性。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宋朝軍隊)

這穩定性又跟宋朝國情有關。

宋朝是吸取唐朝藩鎮割據誕生的朝代。

藩鎮割據發生根源就在於,地方權大,中央式微,地方軍比中央軍強,最後離心離德出了叛亂。

因此宋朝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基於防備心裡和黃袍加身的過往,就讓宋軍有了,“強幹弱枝,重內輕外”的特點。這就讓宋朝地方廂軍,無論規模還是戰鬥力,都跟中央禁軍完全不能比!

再加上宋朝“天子守國門”的戰略地緣,也讓中央禁軍規模龐大。

宋神宗時代,就有了80萬人之巨。

為啥這麼多咧?宋朝有錢啊。

但凡農民起義,暴動,宋朝尋思的從不是鎮壓,而是跟起義的貧苦人說

:別打了,不就吃口飯嗎,我給你,跟我當兵去。

這種以招撫為主的鎮壓,讓不少人找到了吃皇糧的捷徑,只要敢鬧事,就有你吃的,這戰鬥力估計強不了。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當兵)

除了這之外,宋朝奇葩的軍事制度也讓宋軍戰鬥力拉胯。

首先:宋軍調動很有大宋特色。

重大軍事行動,都由中書和樞密院分別提出計劃,最後讓皇帝做決定。這等於分割了宰相的權力,也讓樞密院失去了軍政權,保證了皇權的穩固。

但軍事行動這事。

一點不聽前線將領的,這仗當然打不好。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宋朝武將)

其次:宋朝特色的統兵權、調兵權互相牽制和軍權的分割和監管。

宋朝最高軍事機關是樞密院,擁有調兵權但不統帥軍隊,統帥軍隊的是禁軍統帥機構“三衙”,可調兵又不歸他們管。

這不是互相打架嗎?

互相打架之後,為了安全宋朝還設定了另外三個後手。

第一個後手是:統軍權分割。

宋軍最高指揮機構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他們的存在就將宋朝禁軍分割成了三部分。

分成三個部分後,為了進一步防止軍隊出問題,宋朝還有第二個和第三個後手,

監軍制度和以文馭武。

監軍制度:

監軍就是宋軍出外戰鬥時,設定的一個直接歸皇帝指揮,擁有皇帝監督權,能制約主帥的職位。

以文馭武:

宋朝自仁宗開始,就漸漸以文臣取代武官,讓文臣成了軍事系統一把手,所有樞密院高官,除了名將狄青(樞密院副使)外都是文臣,就連狄青都因武將身份,在樞密院成了另類,備受排擠鬱鬱而終。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狄青)

宋朝就用這層層設防,過度控制方式,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也造成部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戰鬥力下降不說,吃空餉問題和腐敗問題了,也讓宋軍弱不經風。

宋徽宗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後,宋朝防線前移,就讓原本重兵雲集的河北兵力空虛。

以至於金兵入侵時,號稱80萬禁軍的宋朝,防守開封的正規軍只有3萬,不得不拉人頭充數,才勉強弄出十萬人。

用這樣的軍隊防禦金人,結局可想而知。

落後或許是捱打的理由。

制度的缺陷和腐敗其實更是。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靖康之恥)

其實宋朝的問題,在宋朝以後的明朝依舊有。

明朝朱元璋為了養兵,發揚軍戶制度,曾自豪地說

: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錢。

可時間流逝卻讓軍戶製成了偽命題,也讓明朝不得不以來募兵去打仗,然後,我們就驚喜地發現,募兵規模大不起來不說,問題源源不斷,還養不起。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清朝軍隊)

問題到底出在哪?這裡我們對比下歐洲,或許就明白了!

古代歐洲兵制跟中國兵制看似不同,其實卻相似。

分封制和采邑制的存在,讓歐洲國王徵調軍隊時,宛如吸鐵石。

當國王需要打仗時,就會以封君名義召集封臣,封臣接到命令後,又召集麾下騎士,騎士收到命令,就帶著隨從集合在封臣哪裡,然後一起去找國王報道。

這就完成了整個徵兵的過程。

如果兵力還不夠,就會進一步徵召民兵。

封臣還有跟隨而來的騎士,因為擁有君王給予的封地,主要工作就是戰鬥。從給予經濟權換效忠看的話。

這群人也可以被稱為常備軍。

至於臨時徵召的民兵,一般也會給予一定物質回饋,可算作另類的募兵。

而且歐洲還有個熟悉的兵種:僱傭軍。

這僱傭軍就是專門以打仗為生,用戰鬥換金錢的職業戰士。

這樣的軍隊組成,雖然讓軍隊談不上配合,但給錢給足的做派,也讓歐洲另類募兵制下的軍隊,戰鬥很勇猛。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中世紀歐洲軍隊)

歐洲獨有的地緣和政治條件,也讓募兵制在歐洲更能發揮優勢。

歐洲戰爭特點是啥?答案:節奏快。

除了少有的,打打停停幾十上百年的國戰之外,都是短平快的閃電戰。

這就讓歐洲募兵制對比中原王朝,有了兩大優勢,也凸顯了中原王朝的一個弱勢。

第一大優勢:費時短,用兵成本底。

無論中原王朝還是歐洲,招兵買馬都是要給錢的,中原王朝募兵是常備軍,吃的是軍餉,一年又一年就算不打仗也要給。

軍費成了王朝常規支出。

反觀歐洲,只有徵召士兵之後才給錢,常備軍封臣和騎士都有封地,基本上不需要出軍餉!

這就讓歐洲用兵成本很低。

而且歐洲國家都很小,交戰國距離不遠的地理條件,也讓戰鬥可以很快結束。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中世紀歐洲地圖)

比如神羅皇帝說要跟法國交戰!

封臣在收到徵召令後估計20多天就能完成集結,然後走個10來天就到了法國開戰。

戰鬥之後,打輸的認慫賠錢,打贏得喜笑顏開,戰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一場中小規模戰鬥,三五個月就夠。

可這狀況,在中原王朝又會如何?

就拿明朝遠征後金來說。

明朝為了打薩爾敘之戰,兵力集結就用了大半年,最遠的戚家軍不遠萬里走到遼東要幾個月,還沒開打就給了半年軍餉,這成本你說有多高?

集合之後你還要打仗啊,又是幾個月過去了,打完還要算撫卹金,又是一大筆錢。

路上燒錢,打仗費錢,撫卹要錢。

更可氣的是還賺不到錢,這就是歐洲募兵制的另一個優勢。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明末遼東格局)

第二:規模小,戰爭收益高。

歐洲國家面積都很小,戰鬥規模不算大,而且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

這就讓戰爭成了一件賺錢的事情。

這裡我們還可以打個比方!

還是薩爾滸之戰,明軍集結20萬大軍出征(有說8萬),如果一路順利打贏後金能收穫什麼?

明朝人口預估是1億到1。5億,而後金滿打滿算才22多萬不到30萬人。

這屬於典型的賠錢買賣,就算打贏了,將後金人全部打包帶走也不夠軍費,這樣的戰爭,除非威脅很大其實越打越賠錢。

中原王朝,一直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戰爭。

漢朝打匈奴,一直打,一直賠,最後打空了文景之治的財富。

明朝打蒙古,一直打,一直賠,最後張居正說不打了才好點。

這是中原王朝情況,戰爭規模不可控,戰爭收益太低!

唯一好點的就是唐朝。

大唐府兵不花錢,由他們帶領僕從民族和附庸國,以戰爭紅利作為軍餉,反而在初唐讓國家越打越富。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唐軍)

那麼歐洲啥情況?賺錢啊!

這裡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中世紀英格蘭和蘇格蘭不對盤!

英格蘭國王為了進攻蘇格蘭,發動5000軍隊進攻,當時英格蘭國庫的錢僅夠5個月的戰爭開銷。

咋辦咧?英格蘭國王就會尋思,好辦啊!

打下一個城池,就夠這5000人分紅了。

於是號令一出就告訴了軍人們這好訊息。

這群人一聽,打仗有工資還有分紅,戰鬥力當然更猛啊!

一鼓作氣拿下蘇格蘭城池後,各種搜刮物資,抓媳婦就成了常態。

當兵的高興,國王開心,還能賺錢。

如果再接再厲,征服整個蘇格蘭,賺的錢就足夠軍隊的開銷還有多的了。

這就是中世紀歐洲國家,以及後來的歐洲軍隊對於戰爭的理解。

戰爭從來都是賺錢的事情,不賺錢的戰爭,打的是沒有意義的。

今日的美國不也是這樣嗎?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

(歐洲戰爭)

最後,我們還要說一個跟歐洲比,中原王朝的弱勢。

第三:地域小讓軍隊叛變風險小。

相較於歐洲國家的領土狹小,中原王朝太過遼闊,也讓募兵制很有風險,這風險就是趙宋皇族一直防範的藩鎮割據問題!

唐朝為啥一落千丈?因為國家花錢徵召的軍隊,成了節度使的私兵!

而歐洲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中原王朝再如何小,領土都有280萬平方公里以上,大的則在上千萬平方公里。

那麼歐洲國家啥情況?

英國24。4萬平方公里,法國55平方公里,德國大概跟法國差不多,至於另類的沙俄,歐洲核心區估計也就跟宋朝差不多。

中原王朝出了軍隊叛亂,要是保密工作做的好,一年半載中央都不會有訊息,而歐洲國家出了叛亂,聽見訊息不過個把月就能領軍去平亂。

分析完這一切後,再看宋朝禁軍變廢物,還有中國募兵制的尷尬,就懂為何歐洲,募兵制更有效率,看似更強的根源了。

地緣成本是核心。

用兵費用是噩夢?

戰爭費效比太低是因果。

但又不得不防,於是,中原王朝一直一來的噩夢就是,軍費太高。

基於此,才有了各種諸如明朝軍戶制這樣的政策出現。

因為節約啊!

節約了之後,往往耗費更大,最後還弄的軍隊出問題,這點明朝滅亡故事,就是最好的歷史教訓。

都是募兵制,中世紀歐洲募兵制越打越強,為何中國募兵制越打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