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由 元小二說歷史 發表于 明星2023-01-14
簡介(一)苦難的童年卻磨礪出善良的靈魂武訓出生於清道光年間(1838年),山東省堂邑縣的一個清貧的山村——武家莊,他的父母大字不識,家中孩子都是按照出生的順序起名兒,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叫做武七

乞丐最後一次為誰送信

中華悠悠歷史長河,留下過很多英雄的名字。有岳飛、楊家將等這樣戰功赫赫的將軍;有唐宗、宋祖這樣開創太平盛世的君王;還有李白、杜甫這樣留下璀璨文化的大文豪。

清朝的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英雄:他目不識丁,卻成為千萬學子的恩師;他乞討

38

年,討來良田百畝,但自己只吃糠咽菜;他總是下跪求人,但人們都說他人格高貴無比。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武訓畫冊

他叫武訓,是一位以乞討為生的乞丐,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平創辦過三所義務學堂,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

陶行知尊他為艱苦辦學的先知,山東民眾稱他為

“武聖人”,馮玉祥稱他為“千古奇丐”。

誰說汙泥滿身的不是英雄!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位乞丐英雄如何用滿是傷痕的手,刨出一座座學堂?如何用最卑微的腿,跪出最高貴的靈魂?

(一)

苦難的童年卻磨礪出善良的靈魂

武訓出生於清道光年間(

1838

年),山東省堂邑縣的一個清貧的山村——武家莊,他的父母大字不識,家中孩子都是按照出生的順序起名兒,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叫做武七。

武七出生貧苦,卻天性好學,在別的孩子玩泥巴的時候,他卻喜歡到村中學堂聽先生講課。

他很喜歡讀書,可惜家中貧窮無力支援,不過他樂觀地接受了這個現實。武七

7

歲那年,父親不幸離世,家中失去了生活來源,武七隻得到財主家做童工,一干就是

7

年。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在建築工地上的童工

14

歲那年,武七的母親因病去世,他去找財主結算工錢,財主拿出一個賬本說:“你看,這是你吃飯的錢,這是你做衣服的錢,這是你曾經支出的錢,你的工錢已經扣完了。”

武七氣極了:

“老爺,我七年來從未曾支出過一個錢,你怎麼說我的工錢都沒了呢?”

財主知道他大字不識,假惺惺地說:

“你自己看呀,這白字黑字寫著呢,你還按了手印呢!”

武七據理力爭,卻被財主汙衊為

“訛詐”,告到衙門後,被衙役毒打,直到奄奄一息。武七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好幾天。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衙門審訊

武七眼含淚水,只恨自己是個文盲,只能任憑財主欺辱,只能吃啞巴虧。他想,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沒有文化被人欺凌,他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從此武七立下誓言:有生之年,一定要創辦一所學堂,義務教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識字、考取功名,不讓他們像自己一樣挨餓受凍,受人欺負。

武七想到就要做到。他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呢?如果繼續做長工,連肚子都吃不飽,更別提辦學堂了,可自己既沒有田地,又沒有一技之長,如何才能籌集到辦學堂的錢財呢?

他想到自己擅長編歌謠,還會表演一些滑稽的節目,從前在財主家做工時,經常給工友們表演,受到工友們的稱讚。於是他打定主意,一邊編歌謠乞討集資,一邊表演賣藝或者短工存錢。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有人說:童年的傷痕需要一生去治癒。

武七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親,沒有得到一個小孩該擁有的親人的照顧;僅僅

7

歲,就要為了生活去做童工,受盡了超出他年齡之外的勞累;遇到無良的財主,不僅剝削他應得的報酬,還侮辱他,欺凌他。

然而生活的苦難沒有讓武七成為一個怨天尤人、仇視社會的人,反而讓他心生悲憫,不願讓更多的人承受他所承受的苦難,他決定改變現狀,造福他人。

(二)鍥而不捨乞討38年

武七回到家中,安葬好自己的母親後,就離開家門,開始實施他創辦義學的

“偉大”計劃。

他蓬頭垢面,衣不蔽體,跪在街邊、橋下,向每一個路人乞討。但他和其他悽苦的乞丐不同,他雖然臉黑手髒,雖然卑微乞憐,但他卻很快樂,他一邊乞討,一邊唱著自編的歌謠。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武訓劇照

“你一錢,我一飯,合力修個義學院。”

他熱情高漲地唱著歌謠,過路的人都不免失笑:

“一個乞丐,竟然想修個義學院?真是異想天開啊!”

每當他討到較好的衣物、飯食,他都想方設法賣掉換錢,自己只吃最粗陋的食物,穿最破爛的衣裳,別人問他為何這麼做,

他唱道:“野菜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

他除了唱歌謠乞討,他還表演賣藝。他有時表演活吞毛毛蟲,有時表演頭頂大石頭,有時又模仿老太太走路說話,逗笑觀眾獲取賞錢。

他時時不忘宣傳他的義學堂夢想,

他唱著:“不為吃好飯,不為好衣裳,只為給孩子,建個義學堂!”

他行乞的足跡遍佈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步行幾千裡,一邊乞討,一邊宣傳他的夢想。遇到有錢的善人,他不厭其煩地描述他的藍圖,給善人下跪,乞求得到善人的支助。

他白天乞討,晚上幹活,一天只睡

3-4

個小時。紡麻線時,他一邊幹,一邊唱:

“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他還給別人做媒、送信、婚喪嫁娶幫忙打雜,總之只要能掙錢的活,他都搶著做,一邊做一邊編唱歌謠:

“一日復一日,銀錢在累計;一年復一年,學堂在眼前。”

武七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辛苦乞討集資,幹活賺錢,他的事蹟傳遍了山東和附近各州縣,得到過很多善良人的幫助。

當無人問津時,他下跪乞求;當收到捐贈時,他下跪叩謝。他從不覺得自己很悲慘,反而覺得很快樂,他一想到用自己的卑微可以換來讓孩子們受教育,即便是下跪,也覺得很光榮。

經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於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他居無定所,錢財無處存放,他聽說本縣有一位道德高尚的舉人

楊樹坊

,他覺得此人信得過,於是前往

楊樹坊

家,拜託他幫忙存錢。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楊舉人被他的大義之舉深深觸動,不僅答應幫他存錢,還透過置地收租、放錢收息,投資商鋪等渠道,幫他把錢生錢。

武七完全信任他,自己仍舊出去乞討,直到

30

多年後,武七

49

歲時,他積攢田地

300

多畝,銅錢

4000

餘吊,楊舉人又拿出自己的積蓄,時機成熟,他們決定創立義學。

是什麼讓武七堅持30多年去做一件善事?他目不識丁,沒有受過教育,既沒有父母的引導,也沒有聖人的教誨,那到底是什麼讓他的人格保持高尚呢?

也許是他童年時受到的苦難,讓他有一顆憐憫之心,“不想讓別的孩子受我曾經受過的苦”他懷著這樣的初心去乞討,因為他心中有善,善良的人都會向他靠攏,他又被這些好人感動,“人間自有真情在”這樣的人生觀在良性的循壞下,促使著他把這個大善的理想堅持下去。

(三)

創辦義學,跪叩求師

光緒十四年(

1888

年),在武七和楊舉人的努力下,位於堂邑縣柳林鎮的第一所義學終於建成了,取名叫做“崇賢義塾”。

“心懷崇高的理想,致力培養賢才!”是這所學堂的辦學宗旨,也是武七努力了30多年的畢生理想,今天終於實現了!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學校建成之後,第一步就是請教書先生。堂邑縣的讀書人不多,楊舉人親自擔任書院院長,武七則親自到外縣求請先生。

有先生不願來,武七就下跪乞求

,直到先生被他的誠心打動,被他的義舉折服為止。

第二步就是招學生。義學堂一切學費、雜費、食宿費用全免,可還是沒有多少窮人家的父母願意把孩子送來上學。他們覺得讀書無用,就想讓孩子早點幹活養家。

武七挨家挨戶拜訪,用自己吃過的苦,上過的當來做例子,勸說那些父母讓孩子來上學。

父母不同意,他就跪地乞求,承諾自己會替孩子幫他們幹活,直到說服父母讓孩子上學為止。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武訓劇照

就這樣一家一家地求,第一年崇賢義塾招到了

50

名學生。開學第一天,武七先拜老師,再拜學生,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武七雖是義塾的掌家人,一切費用都從他的田地中支取,但他總是很謙卑,甚至把自己置身於最卑微的位置。

每次吃飯,都讓老師和學生先吃,自己最後再吃些殘羹冷飯。

他仍然堅持白天出去乞討,晚上再做零工,還要去給學生的家裡幹活。

他到義塾探視,見到先生勤奮教學,他跪叩感謝;遇老師一時懶惰,他就下跪提醒。有一次,有位老師到了上課時間還在睡覺,武七在院內跪下,高聲唱道:

“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

。老師十分慚愧,再也不敢疏懶。

要是遇見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的學生,

他就一邊下跪,一邊哭著勸告:“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

就這樣,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只要一想到如果自己不認真努力,武先生就會下跪,都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長期以往,義塾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學有所成學生,有的科舉及弟,有的經商有成,有的務農有方,為堂邑縣培養了大批人才,讓堂邑縣漸漸摘掉了

“貧困縣”和“文盲縣”的帽子。

武七的志願是,只要他還有能力去乞討,去賺錢,或是去勸說善人相助,義學堂就要一直辦下去,辦得越多越好。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光緒十六年(

1890

),武七又和寺廟合作,在館陶縣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

1896

),武七求得官紳資助,在臨清縣辦起了第三所義學。

俗話說“男人膝下有黃金”,哪怕再窮的人,除了跪拜父母祖先,決不輕易對人下跪。

可武七為了他的義學堂,常常給人下跪。

他不是沒有骨氣,因為他沒有文化,沒有錢財,沒有地位,除了給人下跪,他沒有其他的方式來感謝善人的施捨、來勸說孩子努力學習。

只要孩子們能好好學習,哪怕自己低到塵埃裡也是值得的。他用最卑微的腿,跪出最高貴的靈魂!

(四)贏得生前生後名,可憐白髮生

到第三所義學落成,武七已經

55

歲了,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大家都勸他無需再出去行乞了,早日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可武七不想受家室拖累,一心只想多多地辦學。

他只要積攢了一點積蓄,就只想用來辦學,有窮苦親戚聽說他有田有地,前來向他借錢求助,都被他拒絕,他說:

“這些錢是善人相助,用來辦學的,除了學院支出,我無權支配。”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武七乞討辦學的事蹟傳遍了山東各縣,無人不對這位乞丐善人欽佩不已。山東巡撫

張曜

得知武七的義舉後,減免的學田的賦稅,以個人和官府的名義向他捐款幾百兩白銀。

張巡撫將他的事例上報朝廷,光緒皇帝也深受感動,親自給他賜名為“訓”,即教育大師的意思,並

賞穿黃馬褂

的殊榮,御筆親題

“樂善好施”匾額

掛於義學堂內。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1896

4

23

日,

武訓

因積勞成疾,

孩子們的

朗朗讀書聲中含笑

離世

,終年

59

歲。

聞此喪訊,幾百名

師生哭聲震天,

來自四面八方的鄉親、官紳、讀書人等幾萬人自發前來送行

武訓死後,清朝廷為他建祠、立碑,並且把他的事蹟編入國家正式史書中,武訓成為千古以來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乞丐,人稱“千古第一奇丐”。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雖然武訓已經去世,可他留下的精神卻流芳百年。他的故事在全國各地廣為傳頌,很多地方都出現以武訓的名字來命名的學校。

辛亥革命以後,有識之士更加重視教育,武訓被尊為普及全民教育的先驅。

1932

年,馮玉祥在山東創辦了十五所武訓小學,他說:“要向武訓學,大量辦義學,此務最為急!”

1937

年,陶行知、郭沫若等教育界人士,倡導全國向武訓學習,再艱苦的條件下也要堅持辦學;

新中國成立後,武訓興學的事蹟被編進了教科書,並且將武訓的事蹟拍成一部電影《武訓傳》。

千古奇丐武訓:跪拜乞討38年創辦3所義學堂,被編入新中國教科書

後來,特殊年代的動盪,曾波及武訓,不過待一切步入正軌之後,國家鄭重地重修了武訓祠堂。

(五)寫在最後

有人說:

“時間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殘酷的真相後,卻仍然熱愛生活!”

武訓就是這樣的一位平凡英雄!生活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他或許並不懂得這些道理,他只知道自己受過的苦,不想讓孩子們再受。

他是一位人生的智者,如果他因為自己曾經受過苦難,就仇恨或者漠視這人間,那麼他乞討幾個錢,也不過是苟且地活著。

可他偏偏熱愛這人間,以大愛回報人間,正因為他的智慧,他才辛勞不覺累,卑微不覺慚。

他的智慧不是從書中來,也不是從師中來,而是從生活中來,從他內心深處的愛中來!

致敬!每一位平凡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