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趙繼宗、王小寧、沈國峰訪談丨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科創中國”系列榜單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明星2023-01-14
簡介公司將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團隊24年的重大科技成果——磁共振引導的相控高強度聚焦超聲精準無創治療系統進行技術攻堅和產品化運作,“新一代國產相控‘磁波刀’AI精準無創治療技術產業化”專案入選了2021年“科創中國”先導技術(生物醫藥領域)榜

小寧小寧什麼什麼

本文轉自:新華網

中國科協近日宣佈,正式開展2022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徵集遴選工作。2022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設定“先導技術榜”“新銳企業榜”“融通創新組織榜”“創業就業先鋒榜”“技術經理人先鋒榜”“國際創新合作榜”和“開源創新榜”,共七類榜單。其中,“先導技術榜”採用“5+1”評選體系,設電子資訊、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綠色低碳等五大產業領域和產業基礎一個專項領域,並邀請多位院士和各領域專家參與榜單評審工作。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原秘書長王小寧介紹,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產業聚焦熱門的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創新藥領域。近年來,全球在生物技術與健康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比如,作為目前生物醫藥研究核心的蛋白質結構和靶點領域,因為基於AI深度學習的Alpha Fold的誕生,改變了整個領域的格局,蛋白質結構和靶點解析的效率徒然大增,也意味著新藥創制領域要在新的起跑線上重新洗牌,競爭激烈。

中國科學家在生物醫藥領域屢有不俗表現,在大分子相互作用抗體快速設計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衰老機制和干預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這在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以及慢病發病持續攀升的當下極為重要。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近兩年進展突飛猛進,在生物年齡的解析、標化等諸多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而我國在細胞生物治療技術、合成生物學、組織多重染色、類器官重建、腦機介面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為開闢新的健康維護和促進技術及產業化提供了新機遇。

“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充分地認識到我們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在中國科協的佈局下,‘科創中國’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科研領域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路徑。”王小寧說。

王小寧認為,“科創中國”系列榜單的評選取消了“個人推薦”這一其他評選普遍採用的辦法,同時要求申請者承諾申報材料終身被查,為遏制申報和評審中的弄虛作假和學術不端現象做出了榜樣。

王小寧表示,“上榜只是開始,上榜者應更加努力,做出表率。榜單評審促進了科研專案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幫助科研人員創業,帶來的正向影響和社會效益日趨凸顯。”

在2021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中,不乏推動原創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落地的優秀代表。

上海交通大學作為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單位,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上海沈德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為總顧問,沈國峰教授為帶頭人,聯合近20位上海交大培養的博士、碩士組成的雙創團隊。公司將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團隊24年的重大科技成果——磁共振引導的相控高強度聚焦超聲精準無創治療系統進行技術攻堅和產品化運作,“新一代國產相控‘磁波刀’AI精準無創治療技術產業化”專案入選了2021年“科創中國”先導技術(生物醫藥領域)榜單。

沈國峰介紹,聚焦超聲技術是具有近百年曆史的技術,且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廣泛應用於婦科腫瘤、泌尿系統腫瘤、腹腔腫瘤、頸部腫瘤及腦部神經系統疾病等120多種適應症。而該項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無創的物理治療技術,是透過超聲在組織中聚焦產生熱效應、機械效應、空化效應,對病灶組織產生熱消融、神經刺激、靶向遞藥,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目前,專案在研包括骨骼、頸部腫瘤、RDN腎動脈交感神經無創熱消融等在內的八大產品,平臺建立之後將繼續開發在神經系統疾病、腹腔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多領域適應症方向的產品。

深化校企合作,精準培養輸送高水平科技人才,是推動產學研融合的新模式,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沈國峰對此表示,入選2021年“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使前沿技術得以向政府部門、相關投資機構、孵化機構等進行推薦,讓優秀的科創專案得到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和發展空間。

“科創中國”系列榜單的遴選工作自2020年啟動,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前沿技術的轉化和產業落地起到了帶動和示範作用,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榜單已經連續兩年在“科創中國”年度會議上釋出,成為“科創中國”建設的一項引領性、標誌性工作。

作為“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的參評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外科醫學家趙繼宗表示,“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評選工作是對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面鼓勵與支援,希望榜單評選工作能夠長期持久下去,不斷完善與發展,提高參評專案質量,切實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落地起到帶動作用。

中國科協近日宣佈,正式開展2022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徵集遴選工作。2022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設定“先導技術榜”“新銳企業榜”“融通創新組織榜”“創業就業先鋒榜”“技術經理人先鋒榜”“國際創新合作榜”和“開源創新榜”,共七類榜單。其中,“先導技術榜”採用“5+1”評選體系,設電子資訊、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綠色低碳等五大產業領域和產業基礎一個專項領域,並邀請多位院士和各領域專家參與榜單評審工作。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原秘書長王小寧介紹,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產業聚焦熱門的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創新藥領域。近年來,全球在生物技術與健康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比如,作為目前生物醫藥研究核心的蛋白質結構和靶點領域,因為基於AI深度學習的Alpha Fold的誕生,改變了整個領域的格局,蛋白質結構和靶點解析的效率徒然大增,也意味著新藥創制領域要在新的起跑線上重新洗牌,競爭激烈。

中國科學家在生物醫藥領域屢有不俗表現,在大分子相互作用抗體快速設計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衰老機制和干預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這在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以及慢病發病持續攀升的當下極為重要。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近兩年進展突飛猛進,在生物年齡的解析、標化等諸多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而我國在細胞生物治療技術、合成生物學、組織多重染色、類器官重建、腦機介面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為開闢新的健康維護和促進技術及產業化提供了新機遇。

“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充分地認識到我們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在中國科協的佈局下,‘科創中國’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科研領域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路徑。”王小寧說。

王小寧認為,“科創中國”系列榜單的評選取消了“個人推薦”這一其他評選普遍採用的辦法,同時要求申請者承諾申報材料終身被查,為遏制申報和評審中的弄虛作假和學術不端現象做出了榜樣。

王小寧表示,“上榜只是開始,上榜者應更加努力,做出表率。榜單評審促進了科研專案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幫助科研人員創業,帶來的正向影響和社會效益日趨凸顯。”

在2021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中,不乏推動原創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落地的優秀代表。

上海交通大學作為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單位,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上海沈德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為總顧問,沈國峰教授為帶頭人,聯合近20位上海交大培養的博士、碩士組成的雙創團隊。公司將上海交通大學陳亞珠院士團隊24年的重大科技成果——磁共振引導的相控高強度聚焦超聲精準無創治療系統進行技術攻堅和產品化運作,“新一代國產相控‘磁波刀’AI精準無創治療技術產業化”專案入選了2021年“科創中國”先導技術(生物醫藥領域)榜單。

沈國峰介紹,聚焦超聲技術是具有近百年曆史的技術,且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廣泛應用於婦科腫瘤、泌尿系統腫瘤、腹腔腫瘤、頸部腫瘤及腦部神經系統疾病等120多種適應症。而該項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無創的物理治療技術,是透過超聲在組織中聚焦產生熱效應、機械效應、空化效應,對病灶組織產生熱消融、神經刺激、靶向遞藥,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目前,專案在研包括骨骼、頸部腫瘤、RDN腎動脈交感神經無創熱消融等在內的八大產品,平臺建立之後將繼續開發在神經系統疾病、腹腔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多領域適應症方向的產品。

深化校企合作,精準培養輸送高水平科技人才,是推動產學研融合的新模式,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沈國峰對此表示,入選2021年“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使前沿技術得以向政府部門、相關投資機構、孵化機構等進行推薦,讓優秀的科創專案得到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和發展空間。

“科創中國”系列榜單的遴選工作自2020年啟動,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前沿技術的轉化和產業落地起到了帶動和示範作用,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榜單已經連續兩年在“科創中國”年度會議上釋出,成為“科創中國”建設的一項引領性、標誌性工作。

作為“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的參評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外科醫學家趙繼宗表示,“科創中國”系列榜單評選工作是對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面鼓勵與支援,希望榜單評選工作能夠長期持久下去,不斷完善與發展,提高參評專案質量,切實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落地起到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