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由 俊暉JAN說事 發表于 明星2023-02-04
簡介由此可見雍正對官員重視官員的能力

吳橋縣80年縣長是誰

公元1742年,是雍正皇上擊敗他兄弟,走上帝位的次年,這年也恰巧是朝廷常規3年一次對官員的考評年。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對外任官員的考察,一般由他領導開展初步評定,然後將建議送至吏部,由吏部核准執行。

在這樣的官員中,有個叫常三樂的縣令,卻讓他的領導和吏部出現了不同的建議。

領導考察過常三樂3年功績,覺得這人儘管才不敵位,但也沒有大錯,他給吏部的建議是調換崗位提醒下從輕發落,可是吏部卻表示這一舉動不當。

兩側爭執不下,這件事就被彙報到了雍正案前,由皇上親自裁奪。

沒想到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常三樂的官!這是為什麼呢?

庸才直接滾蛋

常三樂所在的縣是直隸吳橋縣,承擔考察他的是直隸總督李維鈞,這一個李維鈞是年羹堯一黨的人物,雍正一上臺,他自然也就雞犬升天,一躍登上了直隸總督的高位。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李維鈞雖然說是依靠依附雍正和年羹堯升職,可是他自己也做了許多實事,李維鈞做事幹練,因此在用工這方面一直主張放棄庸才,採用有才幹的人。

他成為直隸總督沒過多久,就趕上3年一次的官員考評,李維鈞新官上任,對待這一個當然更為認真。

檢視下屬官員的功績後,李維鈞發覺,吳橋縣這個叫常三樂的縣令,擔任不了一縣之長的重擔。

常三樂儘管廉潔自律,但是同樣也存在著能力不足的問題,並且作為一縣之長,常三樂也沒什麼氣魄,造成吳橋縣有許多事務無法得到處理和處理。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對這個人,李維鈞給出的建議是將其調職縣令的崗位,分配他做主管教育的“學政”,算得上給常三樂一個小小“提示”,讓他明白要在其位謀其政。

李偉軍的意見送至官方部門後,官方部門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既然常三樂沒有實質性難題,就不適合貿然將他從縣令任職中提升。

官方反饋給李維鈞後,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想常三樂這個這個“庸才”繼續執掌吳橋縣尺寸事務。

李維軍堅持要為常三樂換崗位,官方無法說服他,因此將此事呈現給雍正皇上,由皇帝親自決定常三樂留下。

官員們認為他們的建議會得到雍正的肯定,誰知道雍正明白了整個事兒的來龍去脈,硃筆一揮,直接把常三樂撤職。

“縣”這是清代最低級別當地政府。縣長做為直接管理人民的官員,要是沒有能力辦事,就不能為人民做決定。在雍正看來,這是失職。

雍正覺得,對待常三樂等“庸才”與其等到他在縣令任上出問題了,導致災禍後再處理責任,不如現在就撤職。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看到皇上這樣的指示,官員不再堅持,立即讓常三樂捲鋪蓋回家。

雍正用人,重廉潔更重能力

常三樂能得到這個結果,應當感謝李維鈞。如果不是李維鈞提出調職,常三樂真的在任期內出問題了。依照雍正的就業規範,他很難得到“善終”。

雍正裁撤庸才,不但對於官階低縣令,雲南還有一位名叫邱元正的正二品總兵。他是一個廉潔的官員,有責任心,但他辦事拖拖拉拉。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雍正發覺仇元正的工作長期沒有起色後,還勒令仇元正棄官回家療養。

雍正也可以讓他們在任期內安全回家,但雍正對任期內有問題的官員不那麼禮貌。

山東曹縣竊賊猖狂,人民苦不堪言。然而,新任縣令王錫傑卻瞻前顧後。就職一年後,縣衙接到的20多起兇殺案一起未審理,應逮捕的犯人一起未到案。

儘管王錫傑沒有徇私枉法,官員也做了規矩矩的事情,但雍正聽說曹縣的事情後卻勃然大怒。他不僅撤回了王錫傑的官員,還將他監禁了五年以示處罰。

由此可見雍正對官員重視官員的能力。雍正覺得,維持官員誠信是最基本的行為,他們不能因為官員誠信而忽視自己能力的不足。

由於這一就業原則,雍正在位期間的第三次官員調查中,他免去了34名能力不夠的官員,還有13名官員用人原則,“軟懦”被罷職。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除了防止這些無能的官員,雍正的就業也不拘一格。他不重視官員的背景。只要他有天賦,他便適用於天賦。只要官員能盡力而為,他就能容忍一些小缺點。

實際上,我們熟悉的大臣李偉並不是乞丐,而是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康熙朝,他花錢捐贈了一名五品員外郎的虛職。

雖然他不是科舉出身,但由於才能突顯,獲得了雍正的重視。

雍正繼位後,李偉一路升遷,從一名五品員外郎,只用5年時間,就被提拔為正一品的封疆官員。

一些官員鄙視李偉不是科舉出身,但他們能夠在短期內不斷晉升,因此他們向雍正做了一個小報告。雍正覺得李偉的常常為他辯護。

也有另一位出身山野的大臣田文靜。他沒有官員背景,也沒有科舉背景。然而,雍正發覺,他不僅忠於國家,並且工作精力旺盛,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雍正認人十分精確。

雍正即位之初,田文靜發覺山西巡撫諾敏在赴京公幹途中隱瞞了本地災情。經調查,他回到北京向雍正報告。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可是諾敏是雍正親封的“世界上第一巡撫”田文靜的行為無疑打了雍正的臉,但雍正不僅沒有責怪田文靜,反倒任職田文靜為欽差,讓他去山西抗災。

田文靜收到雍正的指示趕赴山西后,不但安撫了災民,還發現諾敏虧損了朝廷庫銀,弄虛作假。

雍正處理諾敏後,非常欣賞田文靜。他首先被提拔為開封府尹。不到三個月,他又被提拔為河南巡撫。

雍正就業,總結起來便是三個字:忠、公、能,寧用具行平凡的官員,不用由於誤事清官。

雍正為何認人如此精確?這不是他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勤於政務,因此熟悉人心。

“勞模皇帝”

從常三樂的事情可以看出,雍正一直十分重視就業,他自己也曾說過:知天下以就業為本,其他都是旁枝末節。

為了使用優秀的人才,雍正不但親自詢問了關鍵職位的官員候選人,還親自詢問了本地官員的情況。

在他在位的十三年裡,雍正將會見地方官員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據統計,他在位期間,共會見了7200多位文武官員,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看完以後,他還要給官員寫評論,決定這群人留下難題,這對雍正而言無疑是一項繁重的工作。

為了鞏固皇權,雍正不但要求外官提出常規問安摺子,還要向他報告本地狀況。

根據雍正的需求,只要本地官員有兩個以上的商品,他們就可向他彈奏,這直接導致雍正需要審查的大量彈奏。

雍正審查的目前滿漢字奏章,共有4.2萬件,累計字數1000萬字。

這些字,把整篇《資治通鑑》抄三遍都比不上,可見雍正的努力。

雍正並不是簡易地望著奏章內容,寫出自己的意見,有時他要仔細詢問奏章內容。

這無疑提升了他的工作量。但這只是雍正工作量的一部分。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為加強皇權,雍正在紫禁城隆宗門內設定了皇權“軍機處”他親自選了可信的大臣進到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聽命,隨時依照皇帝的意思下發諭旨。

軍機處的創立是清代權力機構的重大變化,君主集權也達到了完美,集世界權力於一體的雍正比之前的皇上忙的多。

這樣,雍正需要處理的事情就大大增加了。他在位13年,除了生日,從不歇息,每天睡眠不超過4小時。

清末民初的史學家孟森高度讚揚雍正的努力,說從古至今就有雍正的努力。“勤政”沒有一個皇上能比得過他。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也有學者說,康熙為政寬鬆,乾隆相對寬闊。假如雍正沒有整治朝綱,恐怕清朝的統治早就衰落了。

這更有道理。

勵精圖治,父子共創“康乾盛世”

清代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始於康熙朝,在乾隆朝達到巔峰,但乾隆朝的繁榮,除了康熙階段奠定的前提外,不可避免地是雍正的努力。

儘管康熙帝也是清朝的聖賢,但由於他的包容,康熙朝後期,朝廷統治腐敗,國庫空虛,雍正難題過多。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雍正當王子的時候,看見了朝中的亂象,因此他一即位,就開始了破舊立新的改革。

在即位當月,他發出一條令,要求全部官員寫給他的奏章都要密封。假如官員有合理的建議,他將挑選並獎賞他們。

山西巡撫諾敏之所以受到雍正的重視,是因為他向雍正提出,“火耗歸公”和“養廉銀”雍正覺得采納的建議是良策。

以往,地方官員在繳稅時,通常之前繳稅“損耗”因此,在朝廷設定的額度上多加一些,這也是地方官受賄的源頭之一。

“火耗歸公”將這一收益轉到中央財政,既能增加朝廷收益,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官員腐敗。

“養廉銀”結合當地財政狀況,再給官員發一筆額外的資訊“俸祿”數量是原薪的10到100倍,既能避免官員為錢受賄,又能促進其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性。

為了改變康熙後期財政空缺的局勢,雍正還規定,假如當地政府虧損,地方官員必須在三年內還清貸款,否則將從重治罪。

雍正朝也有一項新舉措,是李維鈞建議的“攤丁入畝”簡單的說就是廢止人丁稅,只徵繳田地稅。

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關鍵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也正是因為雍正上臺的這一系列措施,才一改康熙朝後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的局勢,為後來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因為對待犯錯誤官員一點也不姑息,雍正也落了一個“刻薄”的名譽,只不過他雖然“刻薄”但是並不“寡恩”。

當初朱棣為了處罰支援建文帝的那些人,把他們的後代編入“樂戶”變成賤籍,雍正繼位以後立刻把他們改成民籍。

常三樂才不勝位,雍正大筆一揮,直接免了其官職!這是為何?

除去“樂戶”以外,始終遭受擠壓、為官府採珍珠的賤籍“蜑戶”(音“但”),又被雍正下令給予普通民眾的身份。

清代在雍正的治理下,逐漸摒棄弊端,邁向強盛。要是沒有雍正的勤懇當政,清代的確堪憂。

其實早在明朝中葉,中國就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來到滿清一代,封建統治也逐步衰落。

雍正上臺以後的勤政和施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為了延續滿清的統治,可是這都只是為了集權的一些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乾隆以後,滿清的統治還是歷史的推動和發展中,萬般無奈地走了下坡路。

結語:

其實雍正之所以會在後人點評不高,除去因為他施行的“攤丁入畝”,動起權貴的“蛋糕”以外,還跟他撰寫的《大義覺迷錄》相關。

雍正原本信心十足,想要用這書教化眾人,改正大家對於他的一些謠言,編成以後讓州府在全國各地發行。

可是這種解釋反而越描越黑,反而讓大家對書裡所闢的那些謠傳浮想聯翩,那時候是皇子的乾隆對於此事心知肚明,只不過他不敢向雍正戳破,因此乾隆一上臺,迅速將該書列入禁書。

儘管雍正在民間風評不好,可是他繼位以後只用了7年的時間,國庫存銀就從3200多萬兩,增長到6000多萬兩,正是因為他的奮發圖強,才給了乾隆揮霍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