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由 草原神山 發表于 旅遊2021-07-14
簡介據新修《清水河廳志》記載,在黃河水運全盛時期,包括喇嘛灣在內的各渡口有木帆船300餘隻

後套的包頭渡口在哪兒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喇嘛灣

喇嘛灣鎮位於清水河縣縣城西50公里處,與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鎮隔黃河相望,鎮所在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順著黃河東岸呈條帶狀分佈,背靠3座山頭,右側的叫鳳凰山,中間的叫閻王璧山,左邊的叫摩天嶺。歷史上,由於黃河流經此地河道有1~2裡寬,較為寬闊,河岸曲折平緩,所以是土默川平原通往鄂爾多斯高原的必經之地,在交通和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近代以來,直到1985年喇嘛灣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前,一直是重要的煤炭及農副產品集散地。

喇嘛灣因地處黃河河灣,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當地建起了一座喇嘛廟,後來形成村落,因此得名喇嘛灣。

一、兵家要地

喇嘛灣歷史悠久,秦朝時,在境內建禎陵縣;西漢時,為雲中郡西部都尉及禎陵縣治所。東漢時,禎陵縣改名為箕陵縣,治所在喇嘛灣鎮南柺子上古城。1983年9月,喇嘛灣鎮賈浪溝村鄔福財在修路時,在柺子上古城挖掘出土了10件青銅兵器戈、矛,上有“相邦呂不韋三年……”、“相邦呂不韋四年……”等銘文,省略號位置還有銘文,但因年代久遠,已難以分辨。根據銘文,這些兵器是秦朝嬴政三年、四年,即公元前244年、243年由丞相呂不韋監造的。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柺子上古城一帶衛星地圖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柺子上古城出土的青銅矛頭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柺子上古城出土的青銅戈

東晉太和三年(369年),拓跋鮮卑代王什翼犍帶兵西征劉辰,北魏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太武帝拓跋燾攻打夏國(胡夏)赫連勃勃,都是從這裡趁冰凍渡黃河的。北魏登國十年(395年),《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祖先之一,後燕太子慕容寶,統兵8萬進攻北魏,兵至五原(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一帶),徵收了百餘萬斛糜子、黍子,準備運回其位於今河北定州一帶的統治中心。當慕容寶返回途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從喇嘛灣搶渡,飛騎奔襲,在參合陂(涼城岱海附近)大敗慕容寶,俘虜後燕軍4、5萬人,後燕從此一蹶不振,北魏於第二年就統一了北方。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夏國第二任皇帝赫連昌派遣他的弟弟平原郡公赫連定率兵2萬,向長安進犯。太武帝拓跋燾得到報告後,就命令部隊在陰山砍伐樹木,大規模製造攻戰器械……又下詔書命令執金吾桓貸在喇嘛灣一帶建造浮橋……五月,御駕親征向西討伐赫連昌。初九,渡過了喇嘛灣渡口。

唐代地理著作《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喇嘛灣在唐朝時屬勝州河濱縣。

二、古渡君子津

《綏遠通志稿》記載:“……托克托、清水河兩縣交界處曰喇嘛灣,……即古君子津”,津,就是渡口。據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注》記載:“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喪,發冢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里。”

魏桓帝(拓跋

猗㐌,他的爺爺是拓跋力微,父親是拓跋沙漠汗

)十一年,西行駕臨榆中,東到代地,有一個洛陽的大商人帶著財貨跟著桓帝和皇后走,夜晚迷失了道路,去投靠津長(掌管渡口的官吏),要求津長送他渡河。渡河途中,商人突然死了,津長就把他安葬了。後來商人的兒子找尋父親,得知已暴病身故,要把遺體運回故土安葬服喪,挖開墳墓發現商人攜帶的資財都在,一點也沒有損失。商人的兒子為表示感謝,就要把商人帶的錢都給他,但是津長不接受。這件事後來被皇帝知道了,皇帝說:真是個君子啊,就把這個渡口命名為“君子濟”(“濟”,過河,渡口,例如同舟共濟)。這個渡口在雲中城(今托克托縣古城鄉古城)西南二百餘里處。

君子津的歷史記載,體現了正直無私、淳樸善良、誠信仁愛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關於古渡君子津,學界存在爭議,有的認為在托克托縣舊城以北至哈拉板申一帶,還有的認為位於托克托縣河口鎮,但大部分人認為在喇嘛灣。

三、近代以來的喇嘛灣渡口

近代以來,喇嘛灣是黃河中游重要的渡口,黃河水運在清水河全縣交通運輸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據新修《清水河廳志》記載,在黃河水運全盛時期,包括喇嘛灣在內的各渡口有木帆船300餘隻。1957年,喇嘛灣成立了“勝利木帆船合作社”,人數有392人,木帆船64艘,總噸位2000噸。1960年改稱為“船業隊”。為了保證船工的生命財產安全,上級交通部門撥款15萬元,於1962年進行了黃河航道的塹道工程,促進了黃河水運的發展。到1963年,運量達1萬噸公里。喇嘛灣渡口逐步實現了拖輪渡運,到1972年,水運總量達377萬噸公里。此後,由於陸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水運業務量不斷減少。到1980年,僅剩木帆船2艘。

內蒙古知名企業家,位於烏海市的黃河工貿集團總裁馬萬良就是在喇嘛灣搞黃河運輸起家的。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喇嘛灣一帶的黃河漁船

四、曾經遠近聞名的商貿小鎮

喇嘛灣一帶古代時水草豐美,是北方少數民族牧地,後沙化為芨灘。喇嘛灣的繁榮和發展,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清咸豐年間,政府招民墾種,大量移民從山西臨縣、太谷或陝西等地來到這裡,居住在喇嘛灣周圍的賈浪溝等山溝裡,主要有王、白、鄔、薛、董五大姓。當時鎮內建設已初具規模,除最早建的喇嘛廟外,還有龍王廟、山神廟、觀音廟、老爺廟。咸豐三年建的老爺廟,廟前有一通4尺長、3尺寬的木碑,碑文銘刻著捐助者的名字。可惜,這座木碑早已不在世間。現鎮政府所在地便是老爺廟原址。院中有一株全清水河縣唯一的灰楸樹,至今仍枝葉繁茂。相傳是一個賣樹苗的小商販種植的,它是喇嘛灣悠久歷史的見證。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灰楸樹(免費正版圖片,不是喇嘛灣那株)

黃河古渡君子津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史話

灰楸樹開的花

從康熙到咸豐年間,內地不少商人和手工藝人便陸續雲集喇嘛灣。渡口每日來往行旅頗多,生意也很興隆,形成了雜貨集散地。主要商業店家有:永慶店、世和德、天慶店、慶延店、慶長店等。這些店以布匹、鐵鍋、土陶製品、花炮、花椒、乾薑等日用雜貨為主,從山西販運到渡口,再向呼市、託縣甚至後山地區銷售,也有的從水路運到包頭、後套地區。

山西至清水河山川阻隔,途旅不便,因而貨物的運輸主要靠驢、騾馱運或木製膠輪小車拉運,這些長途販運的商販被稱為“高接人”(烏盟後山一帶稱之為“打換的”)。喇嘛灣的店家主要銷售“高接人”從內地販回的貨物。經營方式為以錢易物或以物易物。準格爾一帶的農民用牛車拉來大炭,賣給店主,再換取日用品。託縣一帶的農民把糧食、肉類、酒類運到這裡,換回煤炭。所以,當時的商店除經營幹鮮果品、副食、日用百貨外,還兼營大炭和糧食,也常常留客住宿,經營範圍很廣,往往隨季節變化而經營不同商品,比如秋冬季就把當地及準格爾旗一帶的特產海紅果(西府海棠)販運到呼市周邊或廣闊的後山地區。

當年在小編老家後山一帶有一首童謠,“貶損”販運海紅果的“打換”商販:

哪的啦?

清河(託城)的

馱的甚拉?

海紅子

嘗上一個哇

不能的

買上一個哇

沒零的

……

上世紀60年代前,喇嘛灣有一位著名的民間老中醫,名叫王學凱,他排行第三,人們尊稱“三先生”。三先生生於1881年,1966年去世,享年85歲。三先生在1931年曾參加綏遠省的中醫會考,獲得了第一名,從此聲名遠揚。他治病用藥不拘泥於古人,常將雜方、單方、驗方辯證通用。三先生身居喇嘛灣,為黃河兩岸人民行醫治病頗負盛名,附近清水河、托克托、準格爾旗,土左旗、呼市、包頭甚至後山地區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大多滿意而歸。

當年,喇嘛灣閻治興開辦的糕點鋪遠近馳名。他製作的麻花、麻葉、油旋等深受人們歡迎。特別是在中秋節時製作出售的“套餅”,馳名於呼、託、準格爾等地。套餅是由大到小組成的提漿月餅,十二個為一小套,代表一年12個月;24個為一大套,代表一年24個節氣。且每個餅一種味道,分為葷素鹹甜若干種。主要原料有桃仁、芝麻、花生仁、瓜子、冰糖、白糖、紅糖、棗泥、果脯、青紅絲等。遺憾的是,“套餅”的製作工藝已失傳。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自從喇嘛灣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後,喇嘛灣失去了水陸交通樞紐和重要黃河渡口的有利因素,逐漸聲名不顯了。

參考資料:

《烏蘭察布修志文薈▪第2輯》,1985年,王磊文章《黃河古渡君子津——喇嘛灣》。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蓋山林《尋夢草原》,《君子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