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由 凡人說文化 發表于 旅遊2021-07-25
簡介到了唐代,逐漸吸收中國建築的風格,並與中國建築的形式相結合,採用六角形、八角形、稜形等平面佈局,出現了各種造型的塔

料敵塔算建築嗎

宗教祭活動是社會各階層很重要的精神生活,它所表達的是人們的精神信仰,所以不論是帝王公卿,還是士農工商,都不惜花費巨資來構建宗教祭祀建築。其規模之巨大,建築之精美,分佈之廣泛,都是令人驚歎的。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可以說,封建社會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建築大多是宗教祭祀建築。至今儲存最多、最好的古代建築,也正好是以前的宗教祭祀建築。主要種類有寺、觀、祠、廟、塔。其中除清真寺仍保留較多以外,其他都只是中國宮股和居住建築的翻版,即中軸線突出,左右整齊對稱,以殿堂門廓組成前後庭院,以高低錯落、主次分明造成藝術效果。由於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在建築上不能不考慮祭祀與信仰活動的需要,因此,其格局比宮殿和居住建築更加規 整、嚴格,顯出極為程式化的態勢。 現存的宗教祭祀建築,以傳統禮法建築、佛寺建築和道教建築 最為突出,又以佛寺建築留存最多。我國的佛寺建築源於印度,但到隋唐以後,其平面佈局和殿堂結構已跟中國宮殿沒有太多的區別了。

大體來說,印度佛寺是一種“塔寺結構”,即建塔於寺中,以 塔藏佛之“舍利”。我國早期的佛寺建築,就是這種塔寺結構。唐代以後,塔寺分家;宋元以後,已完全擺脫外來影響面成為中國式 的宮殿建築。如宋代以前,盛行“伽藍七堂”制度,即整個佛寺建築由七座房屋組成:山門、佛堂、法堂、僧堂、經堂、庫房、浴室,主要建築都不稱“殿”。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以孔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關廟主體建築為“崇寧殿”,佛寺才仿而效之,稱佛堂為 “大雄寶殿”。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宋以後,七堂制度逐漸破壞,佛寺建制大小不同。不同宗派的佛寺,其佈局也往往不同。現存佛寺,大都是明清兩代改 建或重建的,體現的基本是明清格局。一般為“山門殿”,由三座門 構成:“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其中至少中間一座應建成殿堂式;再往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 樓”;左右配置其他殿堂建築。這是中國廣大地區的佛寺佈局。至於蒙藏地區的佛寺,佈局跟內地不同,規模也比較宏大。由於佛寺 大都建於山林,因此在建築上往往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把人文景 觀融化於自然景觀,給人以豐富的美感。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當然,佛家建築也要盡力 體現它的宗教含義,表達一種信仰上的追求,如有的佛寺在山門外建五十三級臺階,暗喻佛經“五十三參,參參拜佛”;有的在寺前 08個臺階,是說世間有108種煩惱,走完這些臺階,煩惱也就消除 了。五臺山的“菩薩頂”、“南山寺”即是如此 “宮觀”是道教建築,現存數量僅次於佛寺。在建築上,宮觀仿 數佛寺,但一般不建塔。其殿堂布局常因主祀的道教神祇不同面 有所差異。一般說來,有“山門”、“三清殿”、“四配殿”(也稱“四 殿”)、“玉皇閣”等,有的還有“真武殿”、“靈官殿”、“呂祖殿”“三皇 殿”、“王母殿”等等。

如北京的“白雲觀”,其建築佈局依次為:牌 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供丘處機)四 御殿等,規模宏麗,其風格已完全接近佛寺,惟裝飾彩畫仍用道教 圖案。而山西省芮城縣的“永樂宮”,為祭祀呂洞賓而建,由宮門 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五座主體建築組成,宮內元代壁 畫中外聞名。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祠廟”大多屬於傳統禮法建築,其設計飽含文化意蘊,符合傳 統的禮度。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等。中國傳統的觀念是“天南地北”、“日東月西”和“天圓地方”,因 此,天壇在北京南郊,建築取圓形,圈丘壇和祈年殿的欄杆、鋪石、 柱子都要暗合天象;地壇在北京北郊,建築取方形,壇上的設定也 要象徵中國的大地;日壇在北京東郊,月壇在北京西郊,建築都取 圓形。社稷壇象徵國家,體現農業文化,壇上設定的“五色土”:中 黃東青、西白南赤、北黑,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他祠廟 的整體平面設計也採取宮殿式或住宅式的庭院佈局。

一般來說, 廟的規模比祠大。在建築學上,由中軸線上的建築和牆垣分割的庭院叫“進”。一個庭院就是“一進”,依次遞增。普通的祠只有進即進門以後只有一座大殿,東西配以廂房。較大一點的祠可以有三進,如湖南省淚羅市的“屈子祠”。廟就不同了,除了那些鄉間 神祇小廟之外,祭祀帝王先聖、五嶽四讀的廟,規模都比較大,起碼要有三進,有的要四進、五進、六進、七進、八進,形成宏偉的古建築傳統建群。

據認為,山東省曲阜市孔廟仿皇宮建制,前後共有九進,而 南省嵩山腳下的“中嶽廟”,從“中華門”起到“御書樓”止,前後多 十一進,殿堂房屋四百餘間,它與曲阜孔廟、北京故宮並稱為“中 三大古代建築群”。其他大型建築還有山西省運城市的關帝廟, 東省鄒城市的孟廟,四川省成都市的武侯祠,等等。

塔的建築,現存很多,據統計全國有三千多座,歷史達七八年的少說也有百餘座。它基本上屬於宗教建築,而且主要是一種佛教建築。但在後來的發展中,道教和儒家文士也建塔,有一些塔又建在山水勝地,其性質就接近風景建築了。由於佛寺大多建在青山秀水之處,其後往往寺毀塔存,因而原來的佛塔也變成了風景 點綴之物。它們挺拔秀麗,雄峻高聳,或立於山頂,或立於水際,或 孤塔雄姿,或雙塔對影,有的甚至三塔並立,無不使江山生色,為大地添秀,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高聳建築物。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塔起源於印度的“堵婆”,漢文喜譯作“浮圖”、“浮屠”。它的用途是收毛 藏釋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牙、佛 發等),因此又叫“舍利塔”。以後又用 來收藏佛經和埋葬長老,出現了“經塔“墓塔”,逐漸成為一種紀念性建 築。

漢末,它隨佛教傳入中國。史載在洛陽“白馬寺”首先建塔,木製方形,位於寺院中心,其形制和寺塔布局都不脫印度影響。到了唐代,逐漸吸收中國建築的風格,並與中國建築的形式相結合,採用六角形、八角形、稜形 等平面佈局,出現了各種造型的塔。 在造塔材料上,最早用木料,唐代以後還採用石料、銅鐵、琉璃、陶瓷、金銀等。從塔的出現和演變,可以看到中國文 化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巨大能力。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根據塔的造型,一般可以把塔分為每五種:“樓閣式”“密簷式”喇嘛式“花塔”和“金剛寶座塔”。

樓閣式塔仿照我國傳統的多層木構架建築,數量很多,是我國古塔建築中的主航。採用大型磚石仿木結構,如西安大 雁塔。這種塔的特點是層與層之間距離 大,每層設門窗、斗拱,塔外有飛簷,塔內 有樓梯,可以登高遠眺。蘇州虎丘塔、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開封鐵塔、銀川海 寶塔都屬這一種。密簷式塔出現於北魏,盛行於遼、金,多用磚石構造。其特 點是塔身下部第一層特別高大,遼金時 右佛盒、佛像、門窗的密簷塔第一層都雕有佛龕、佛像、門窗等。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從第二層以上各層距離很小,塔簷很密,因而沒有門窗,有的只設小型假窗;塔內實心不設樓梯,因而無法登臨。 這種塔東北地區較多,著名的如遼陽白 塔,北京的天寧寺塔和慈壽寺塔也屬於 這一種。喇嘛塔多分佈於蒙藏地區,元 代以後興於華北,它的形式最接近印度 的窣堵婆,其特點是方形底座,塔身為圓 大肚,上有尖頂,塔面都施白色,如北京 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揚州瘦西湖白塔 等。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花塔出現於唐代,盛行於遼、金,元代以後就不多見了。其特點是塔身上半部 建成蓮瓣式,或雕飾佛龕、佛像、花卉等,遠 看就像一朵花,故稱為花塔。著名的如河 北省正定縣廣惠寺花塔、北京市房山萬佛 堂花塔等。金剛寶座塔是在一個方形(或 長方形)的高臺上建五座小塔,以供奉金剛 界五佛。敦煌石窟的壁畫中已有這種塔 但真正建造卻在明代。其數量也極少,全 國現存的如北京五塔寺、碧雲寺、黃寺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等都比較著名。你 的結構一般分作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 部分,所藏舍利都埋在地宮裡。塔身的層 數都為單數,即一、三、五、七、九、十一、十 三,奇數屬陽,一般的塔以七、十一、十三層為多見。

祭祀建築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值得學習!

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是濟南市歷城縣四門塔,單層方形,建於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現存最早的磚塔為河南省登封市嵩嶽寺塔,密簷十三層,十二角形,建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現存最高的磚塔是河北省定州市開元寺塔,樓閣式,八角十一層,高84米,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費時50年,宋時此地為邊界,因登塔瞭望敵情而稱“料敵塔”。

現存最早最大的木塔是山西省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樓閣式,八角九層(明五暗四),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建;現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開封鐵塔,全名為“祐國寺塔”,琉璃呈鐵色,仿木結構,樓閣式,八角十三層,高57米,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建;現存最高的鐵塔是山東省濟寧市鐵塔,八角形,宋代建為七級,明代增為九級,高23。8米,鐵殼磚心,仿木結構。除這些單塔以外,還有太原雙塔、寧夏拜寺口雙塔、雲南大理三塔、青海塔爾寺八塔、寧夏青銅峽一百零八塔,都是塔建築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