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尋訪弘一法師的泉州印跡

由 椿華秋實 發表于 旅遊2021-08-05
簡介雪峰寺晚晴亭賞完主殿石柱弘一大師手書楹聯“尋善意欲洗除惑垢,證無上法究竟清涼”,進入萬福堂前,明朝著名書法家張瑞圖之墨寶“法界藏身”匾額,筆鋒遒勁,堂內正中題匾乃葉向高所題“是什麼”,兩側大師書楹聯,“升無上堂,見一切佛”“開業眾生智慧海,

太虛洞在哪裡圖片

尋訪弘一法師的泉州印跡

弘一法師白瓷雕像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闕《送別》,傳唱至今,成為所有中國人記憶深處不朽的經典旋律。這首歌的詞作者是李叔同,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他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號“弘一”,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閩南人對於弘一法師應該不感到陌生。在14年閩南弘法生涯中,他的足跡、墨寶遍佈泉州:市區承天寺、溫陵老人院,南安靈應寺、雪峰寺,永春普濟寺和晉江福林寺、安海水心亭等等。本期最閩南專題,記者將沿著弘一大師在泉州弘法的印跡,尋訪關於他的歷史往事……

玳瑁山中尋訪大師影跡

大帽山下,晨陽尚未露臉,神清氣爽山中行。于山麓下,仰頭眺望,山中松柏綠意盎然,峰巔紫霧祥雲盤繞,形似一頂大帽子,因而俗稱“大帽山”,雅號“玳瑁山”。

尋訪弘一法師的泉州印跡

弘一法師曾經的住所

耳畔邊,弘一法師的詞《南南曲·贈黃二南君》朗誦聲徐徐入耳:“在昔佛菩薩,趺坐赴蓮池。始則拈花笑,繼則南南而有辭。南南梵唄不可辨,分身應化天人師……”

山中潺潺澗水、鬱鬱蔥蔥的翠竹中,嶙峋碣石壁上,分別神隱著“靈”“應”兩個大字。關於“靈應”傳說有二:一曰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於寺中祈雨應驗,時武榮知縣賜名“靈應寺”,據此靈應祖師有求必應,聲名遠揚;一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靈應寺”據此而來。相傳後唐年間,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間,童真棄俗,後來坐化於玳瑁山間枷吊藤上。鄉人感其靈驗,修建靈應寺,將他真身塑造成佛供奉。

1941年,遲暮之年的弘一法師住錫靈應寺,閉門著述,研究佛經,留下大量墨寶。我們急切尋覓大師的蹤跡。大殿右側“積香堂”,圓拱紅磚小門,兩側有詩:“自性西方路豁開,目前相澈絕塵埃。普天明月皆含攝,南北東西任往來。”“圓明殿內一蓮臺,巍峨寶塔古如來。無相天公蓮池會,永超凡世再不來。”超脫絕塵。庭院內一口山中古井,井水甘甜。右側“佛”堂,紫檀桌椅,精美大氣。“妙說”門邊一小房,正是大師半年住錫處。

一床一窗,一桌兩凳,如此簡陋之室,即為一代宗師半載修行之處。想必當年,殘月獨掛,一孤燈、一斜影、一老僧、一心修行。積香堂小門兩側的佳聯正是大師半年靈應寺修行的最好寫照。

半山腰樹林中,蟬鳴聲、水流聲聲聲入耳,彷彿仙人悠然見南山,輕撫琴瑟思前賢。弘一大師紀念堂內,供奉法師塑像,柱上佳聯:“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均為大師所賜。紀念堂前,當年,在時任住持定眉法師多次懇切邀請下,弘一大師住進靈應寺,並親筆撰寫《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一文鑲刻於真身石塔,塔內供奉著閩南“三真人六祖師”之一的李文愈真身。在此期間,弘一法師撰成《普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受八關齋戒》等律學著作。

盛夏酷暑,弘一大師的詩句、楹聯和善之語,妙善之理,連同:神奇的“倒拋竹”、千年屹立的綠油杉、千絲萬縷的枷吊藤、嫋嫋佛音,把我們帶入一個清涼的世界中。

雪峰寺內賞大師墨寶

二度上雪峰寺,又有友人指引,我們輕車熟路,直奔主題。始建於唐末的閩南名剎小雪峰,依山勢自下而上,氣勢磅礴。高大巍峨的山門,層層疊疊的亭臺雨榭,蜿蜒曲折向上。一層門庭一層開闊,殿殿梵剎階梯林立。楊梅山雄偉峻峭,林木蔥鬱,古榕盤根,列石開屏,左右蟠踞,諸峰朝拜,綿延不絕。

尋訪弘一法師的泉州印跡

雪峰寺晚晴亭

賞完主殿石柱弘一大師手書楹聯“尋善意欲洗除惑垢,證無上法究竟清涼”,進入萬福堂前,明朝著名書法家張瑞圖之墨寶“法界藏身”匾額,筆鋒遒勁,堂內正中題匾乃葉向高所題“是什麼”,兩側大師書楹聯,“升無上堂,見一切佛”“開業眾生智慧海,得見如來清靜身”。此時,巍峨神聖的大殿內,莊嚴法相的釋迦牟尼佛像前,一位孤獨的男青年口中默唸佛經,虔誠膜拜,我們雖早已知曉匾額來歷,心中仍油然而生無限敬畏。

久久駐足在大殿內發呆,讓思緒在佛光中關機,讓心靈在神聖中陶冶……

弘一法師於民國八年(公元1929年)和民國十九年(公元1940年)先後兩次遊住雪峰寺,歡度春節。寺院竹林邊,徘徊“晚晴亭”亭邊,一汪潭水清澈。此乃雪峰寺廣淨法師1984年為紀念大師所建。太虛大師題偈贊之——“聖教演心,佛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太虛大師親題的讚語已鐫刻在晚晴亭兩側石柱之上。趙樸初亦書:“千古江山留勝蹟,一林風月伴高僧”楹聯贊之。

從另一路拾階而上,再次探尋太虛洞。枝繁根深的榕樹林前,青蛙樣石頭,探出頭來,神形兼備,躍躍欲跳。太虛洞位於榕樹林中,洞中清幽透涼,恍若天然的空調,陽光射入,光陸流離,心境再次淡定。

這一方佛教聖地裡,近代佛教三大法師:弘一、太虛、芝峰一度會集,題匾流墨,溢彩流光。據此出山:性願、轉逢、轉解、廣義、廣洽等名師,無不如雷貫耳……

折回萬福堂,弘一大師與太虛法師所譜《三寶歌》曲悠揚舒,堂前燕飛燕舞,呢喃細語……

溫陵養老院:大師圓寂地

泉州府城隍廟北側的模範巷92號,是原泉州市第三醫院的舊址。如今,這裡除了幾株高大挺拔楊桃樹和一棟頗有年代的醫院樓房之外,空無一人,顯示出一片蕭條清冷的氛圍。這裡曾是泉州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溫陵書院所在地,唐時歐陽詹在此讀書,後與韓愈同榜進士成為“閩南甲第破天荒”的第一人;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此“種竹建亭,講學其中”,一時從者如雲,學風浩蕩。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石牌坊上那俊秀雋永的“小山叢竹”遺蹟旁邊的三間老屋叫“晚晴室”,曾是弘一法師駐錫泉州的最後居所。

尋訪弘一法師的泉州印跡

弘一法師寢室

“召堯碧嶼杳冥濛,綠映蒼蒼匝地封。明月影中金瑣碎,亂雲堆裡玉玲瓏。一峰小小芙蓉淡,萬葉蔥蔥翡翠濃。自是一方仙境好,禪源不與世間同。”從明代朱監的詩中,可以想象古時此處景色優美、環境清幽。

時光緩緩倒流,回到了1942年。當時,63歲的弘一法師剛從惠安靈瑞山回到泉州城,他原本希望在惠安淨峰寺終老,然而,後來還是選擇了在銅佛寺小住,並在葉居士的勸請下移居溫陵養老院。

那時候的弘一大師,已經到了人生暮年。遊歷四方、傳播佛法,以及年輕時那些傳奇的經歷,讓他對於人生有著超塵脫俗的思索和徹悟。他自號晚晴老人,並在入住溫陵養老院之後,將這裡命名為 “晚晴室”。據瞭解,晚晴室有三間廂房,正中一間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那間就是臥室。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弘一法師圓寂於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將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抹夕照永遠地定格於此。臨終前三天,他親筆書下“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一紙,交給妙蓮法師——這亦成了他的絕筆一書。出家28年,弘一法師持戒謹嚴,淡泊無求。最後的遺物,是一件親手縫補了224個補丁的百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