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旅遊2021-08-06
簡介從表中可以看到,覺山寺遼代磚塔所採用的建築結構是遼代塔類建築最廣泛採用的形式:平面八角,磚石實心砌體

覺山寺塔在哪裡

選自《文物》1996年02期,王春波。

覺山寺位於今山西省靈丘縣城東南14公里處的筆架山西側。四周群山疊起,漕河環繞,北魏孝文帝南巡曾留碑碣於此。覺山寺依山就勢,坐北面南,全寺現有建築分三條軸線。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韋陀殿、大雄寶殿;東側軸線上依次為魁星樓、碑亭、金剛殿、梆點樓、彌勒殿;西側軸線上依次為文昌閣、遼代磚塔、羅漢殿、藏經樓、貴真殿。

一 覺山寺的歷史沿革

據寺內遼重熙七年的《重修覺山寺碑記》中記載:“……魏太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孝文帝姿善歧嶷……思答母恩乃於靈邑之東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覺山岩壑幽勝闢寺一區賜額覺山寺……至遼大安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適鎮國大王行獵經此見寺宇摧毀還朝日奏請皇帝道宗旨敕下重修革故鼎新……”。又據清康熙二十三年《靈邱邑志》中《再修覺山寺記》記載:“雲中靈古成州地也,邑治東南二十里許,山嶽拱峙,濾水環繞,中有古剎曰覺山,考諸往帙,創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帝都平城,廣建寺塔。時巡行方外經靈抵覺山,攬其形勝,遂創立梵宇,飛樓回出,危塔憑凌,四方……傳及遼大安六年,鎮國大王因射獵過此,遂請之。上發內帑敕立提點,重輝梵剎,大興舊時巍峨,據一方,之勝……”

據此可知,覺山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遼大安五或六年(1089或1090年)重建。現存磚塔即為當時所建,距今九百餘年。又據寺內其他碑碣記載,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光緒十三年(1886年)寺院均屢次重修。現存木結構的殿宇樓閣均為明清遺構。

二 覺山寺磚塔現狀

・51•

覺山寺內除磚塔為遼代建築外,其餘建築均為明清遺構,由於其建築形式一般,規模較小,此處不予記述。

1994年8月,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對覺山寺磚塔進行了全面的科學勘測,取得了全面準確的資料。覺山寺磚塔為平面八角、密簷十三層實心塔。磚塔總高44。23、塔基底邊邊長6。2米,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目前觀測結果表明。磚塔向東南方向傾斜,即向東傾斜17。8、向南傾斜57。3釐米,或向東偏南72°44‘34”方向傾斜60釐米(圖一,圖一O〜二O)。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1)塔基

塔基由須彌座、平座、仰蓮三部分組成。須彌座平面呈八角形,總高3。58米,是全塔破壞最為嚴重的部位。下束腰每面有壺門3個,獸面5個,八角為力士。現存獸面共計16枚,侍女人物14個,各具特色、無一雷同。每面束腰上設壺門3個。其內設坐佛、菩薩,或為扶琴或為說法狀。壺門兩側各立一侍女或飛天,壺門之上為二龍戲珠的磚雕;壺門之間立一圓柱,其上雕成力士,上坐鬥棋(圖二)。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平座位於須彌座之上,平面亦為八角,高為1。27米。蜀柱按鬥棋位置分為三間,其花板上刻有十字紋、幾何紋,但大部分均為卍字圖案。平座之轉角鬥棋下除雕有力士外,兩側各立盤龍柱一個。

仰蓮位於平座之上,平面亦為八角形,總高1。43米。仰蓮分三層,一、三層為四瓣,二層為三瓣。

總之,各種雕刻除斗拱、仿材仿木結構建築形制外,其餘獸面、花卉、菩薩、力士、行龍、人物等,皆採用剔地突起或圓雕手法鏤刻而成。其造型豐滿,刀法流暢、洗練,雖為遼制尚襲唐風(彩色插頁壹:1)。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另外,柱身雕有盤龍的裝飾手法(圖塔身共分兩部分:一層塔身與十三層密簷。。說明遼代已開始流行。這種手法又見於太原晉祠的聖母殿及芮城永樂宮等。

塔身一層塔身平面呈八角,角上設圓倚柱,其內部結構為塔心柱式。底邊邊長為3。8、柱頭處邊長為3。73米。塔心柱平面亦為八角。每邊邊長為1。45米。東、南、西、北面闢門,東、西兩面為磚雕格扇假門(圖四);南、北兩面為版門,但已非遼代原物。為後人修補的簡易版門。其餘四面均為磚雕假直根窗。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塔心室內外八面牆壁均有遼代壁畫。現殘存面積62平方米。內容為菩薩、明王、飛天等像。除門拱等少部分經後人重灌外,大部分仍為遼代作品。其面型、衣飾、手法還沿襲著唐畫風格;鉛粉變色程度與敦煌壁畫近似。我國遼代壁畫見於墓葬者較多,寺觀中極少,覺山寺塔內壁畫倖存為研究遼代壁畫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彩色插頁壹:2,圖五、六)。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十三層密簷。除一層簷為木製椽飛外,其餘十二層均為木椽、磚飛。二層以上塔身身高均為28釐米。每層塔身邊長以7釐米為常數,逐層遞減。十三層的椽出、飛出亦為常數,分別為79、22釐米。故整體輪廓線較為平直。十三層密簷大部分儲存較為完整,僅瓦頂部分、八角垂脊、套獸塌落破損嚴重,樣及角梁之下的風鐸亦遺失較多。每層每面塔身正心均懸掛直徑25釐米的銅鏡一枚,均已鏽蝕。第13層瓦頂基本完全脫落。該塔的懸鏡與內蒙古、遼寧等地密簷塔的懸鏡有著共同特徵,如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此時懸鏡已成密簷塔的一種建築構造,既有裝飾性,又有實用性(可以想象,陽光照射在塔身上一定會光芒四射,尤如佛光普照。另一方面也為遊牧民辨別方向提供方便)。由於本次測量採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故無法檢査懸鏡背面的銘文。但由於唐代太原已是剪刀、銅鏡的著名產地,其銅鏡可能為太原匠人所造。

(3)塔剎

塔剎為覆缽塔式,現僅存圓形覆缽、相輪七層、圓光、寶蓋、仰月、寶珠及剎杆。

(4)斗拱

斗拱按其位置可分為平座斗拱、一層簷斗拱、二至十三層簷斗拱、塔心室內簷斗拱和塔心柱上斗拱共計10種。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除二至十三層簷的補間與轉角鋪作為鬥口跳式樣,且出45。斜桃外,其餘各層均為五鋪作。全塔外簷斗拱

材寬=材高=16釐米

塔心室內鬥拱

材寬=11釐米

材高=8釐米

後附斗拱尺寸表,從表中尺寸可以看出其與宋《營造法式》關於鋪作的規制類同。

三 覺山寺遼塔與同時期塔類建築的比較

我國目前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是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的河南登封縣嵩嶽寺密簷式磚塔,也是唯一的十二邊形平面的塔。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契丹族原是一個遊牧部族,從遼代許多墓葬採用圓形和八角形看來,大約契丹族早期居住的應是簡單的“穹廬”(毛氈)。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遼朝統治了山西、河北北部、內蒙古、遼寧等北中國大部地域,吸收漢族文化的精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遼代統治階級信奉佛教,這一時期建造的佛塔,都分散在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晉北地區等地,幾乎全部為實心體八角密簷式,極少數為樓閣式。

遼代磚塔幾乎完全承襲了嵩嶽寺塔一一小雁塔式的密簷塔型,多為平面八角、實心的密簷塔,一般不能登臨,只能供人參拜。遼代磚塔一大特徵是須彌座雕飾華麗,第一層塔身甚高,各面都有磚雕的門窗、佛像、獅子、蓮花、飛天等,以及其他結構構件的形式。塔身以上的密簷層層相接,幾乎看不到塔身。各層簷下都有磚砌的鬥棋,密簷層數均為單數。北京天寧寺塔,山西靈丘覺山寺塔,遼寧朝陽鳳凰山大塔,內蒙古林東上京南塔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為方便讀者研究,現將這一時期塔的分佈、體量、造型列如附表二。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從表中可以看到,覺山寺遼代磚塔所採用的建築結構是遼代塔類建築最廣泛採用的形式:平面八角,磚石實心砌體。密簷結構(正方形平面僅遼寧朝陽鳳凰山雲接寺塔一例,樓閣式建築形式有河北涿縣雲居寺塔、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和呼和浩特萬部華嚴寺塔三例)。文中附表一、附表三〜附表七為覺山寺塔有關建築結構資料。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山西靈丘覺山寺遼代磚塔

這一時期的密簷式塔其簷部的建築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完全仿木結構即簷部由仿木磚砌的鬥棋、椽、飛挑起;另一種為疊澀收分,層層挑出。覺山寺塔的簷部為採用最多的前一種。簷部翼角的升起,斜出除在仿木結構的樓閣塔中運用外,密簷塔僅在北京靜琬法師墓塔、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山西渾源圓覺寺塔首層塔簷中可以看到。其餘密簷塔均較平直無升起或斜岀。

遼代密簷塔的另一重要特點是第一層塔身甚高,一般高度為全塔總高的1/4〜1/1。5範圍內。覺山寺塔的首層塔身高為總高的1/3。44。

塔的整體輪廓之“胖瘦”是由塔總高與其底層邊長之比例來決定的。從已知現有的遼塔資料可知:塔高與底層邊長之比最大的為河北武安常樂寺塔,是11。43:1,最小的為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是4。84:1。其中:內蒙古寧城遼中京白塔為5。3:1,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為5。7:1,山西大同禪房寺塔為7。93:1,約為8:1。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樓塔為8。57:1,山西懷仁清涼山華嚴寺塔為8。67:1,山西靈丘覺山寺磚塔為8。67:1(其底邊邊長為5。10米)。

在其比值小於或等於8的塔中,均能實現第一層或某一層的周長等於其全塔總高的設計比例,這可能是當時設計原則的一種①。如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總高(地面至剎頂)恰等於中間層(第三層)外圍柱頭內接圓的周長;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所建的蘇州羅漢院雙塔其高等於第一層外圍的長度。這一比值的控制從建築結構上講,可以限制全塔的相對高度,從而提高全塔的自身穩定性;另一方面又可控制全塔體形的“胖瘦”,基本控制在“胖”的範圍內,從建築美學來分析,是遼代建築繼承唐風的又一例證。靈丘覺山寺塔的外型“胖瘦”恰在這一最佳比值上。

覺山寺塔的外輪廓線較為平直。這一造型的產生主要取決於其每層椽頭的連線線,即由每層層高的變化速度與每層邊長和簷岀的變化速度來決定。若其兩種速度接近,則整體輪廓線較平直,如遼寧朝陽鳳凰山雲接寺塔,北鎮崇興寺塔,北京天寧寺塔等。若其兩種速度不等,則整體輪廓呈拋物線狀。覺山寺塔每層收分、簷岀為一常數,每層高度亦為一常數,故其外輪廓線較為平直。從表中所列的遼代密槍塔形可知,除破損嚴重的外其餘外輪廓線均較為平直。這是遼代密簷塔的又一特徵。

參加測量、繪圖的還有肖迎九、喬雲飛二同志,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