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由 美學與藝術 發表于 旅遊2021-08-19
簡介山水畫是以山水自然景觀為主要物件的繪畫

什麼是山水畫

峰巒出沒, 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數尺江山萬里遙, 滿堂風物冷蕭蕭”。盡顯中國山水畫的神采風韻。

中國山水畫不僅是世界藝術叢林中獨樹一幟的一道風景,

也承載著中國藝術精神中最為深邃的寄託。

中國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以山為德、水為性的“比德”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覺感受,一直都是山水畫演繹的基本原則。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可在山水畫中盡顯無餘。古人在用筆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際,同時也在

傾述著內心無限的山河眷戀與優雅情致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山水畫是以山水自然景觀為主要物件的繪畫。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可分為

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

等。山水畫最早在先秦時期已出現。

王逸

《楚辭·天問篇》

有言:“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天地山川。”《歷代名畫記》曰:“劉褒,漢桓帝時人。曾畫

《雲漢圖》

,人見之覺熱;又畫

《北風圖》

,人見之覺涼。”這《雲漢圖》和《北風圖》,或許就是最早有記載的山水畫作品。但當時的山水多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出現,即所謂“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

山水畫開始脫離人物畫成為獨立的畫種,是在六朝時期,宗白華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當時顧愷之繪有《廬山圖》,被譽為“山水之祖”;

宗炳

著有

《畫山水序》

,談山水與“道”的關係,奠定了中國繪畫的哲學基礎。山水畫的發展,和魏晉玄學的興起有關。

“以玄對山水”

,用山水體現玄學的意味,而引發山水畫的勃興。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隋唐時期,山水畫已趨成熟,“

青綠破墨,各與性會

”,隋代

展子虔的《遊春圖》

,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畫。“丈山尺樹, 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呈現出這時期青綠山水的面貌。而到了唐代,更創造了水墨山水和沒骨山水。其中,

水墨山水又被後世稱為“南宗山水”

,以

王維

為代表,被奉為南宗山水的“始祖”。

水墨代替青綠,標誌著中國繪畫審美觀念的深刻變革

,王維引禪入畫,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現空靈淨明之境。《歷代名畫記》有言:

“夫陰陽陶蒸,永珍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綽。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水墨以“無色”蘊含著“有色“,即所謂“

運墨而五色具

”。

表明水墨是一種具有極大概括性且直透宇宙本體的藝術語言

。虛空淨明的審美意趣,素樸恬淡的逸品追求,娛情遣性的自由抒發,一時成為士人的觀照。

唐末五代初,

荊浩

創立奇峰峻起、俯瞰澗谷的格式,以及對質的堅實和空間的深遠的追求,長期影響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他提出的山水畫“

六要

”:“

氣、韻、思、景、筆、 墨

”,將“筆墨”提升到新的境地,從此“筆墨”成為中國繪畫技法的代名詞。荊浩之後,北方有“

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的

李成、關仝、范寬

,南方有

董源、巨然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北宋末期,在文人畫思想影響下,

米芾父子

創“米家山水”,形成又一流派。

郭熙

則在《

林泉高致

》中,對山水畫的透視運用,提出了

“高遠”、“深遠” 和“平遠”的“三遠”論

,在畫史上產生深遠影響。郭熙還把山水比喻為“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

”,如同

辛棄疾

所言:“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在與自然顧盼之間,藝術家擬人化了山川河海,藝術生命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

到了南宋,則有號稱“南宋四家”的

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創“水墨蒼勁”一格。兩宋是中國山水畫的鼎盛期,“

千山競秀,萬壑爭流

”有如山花怒放,絢麗多彩。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元代以降,山水面出現了一個重視主觀抒發與風格的新高峰,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其代表人物

趙孟額

的突出貢獻,是強調

以書法入畫

,提出書畫同法的觀點,有詩云: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在趙孟的影響下,“

元四大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

,在藝術上追求“春林遠岫雲林畫,意態第然物外情”的清淡幽寂的意境,各逞奇才,自創風格。及至明代,山水畫更趨多樣,出現複雜紛繁的流派。早期以

戴進

為首的“

浙派

”執山水西壇之牛耳。中期以“明四家”為代表的“吳門派”崛起,名重一時。晚期則以

董其昌

為領袖,倡“

畫有南北宗

”之說,“崇南貶北”。今人曾把他稱為中國古代唯一有系統地研究山水畫流派的人。董其昌在山水畫創作中提倡“士人氣”,“學者翕然宗之”。

清代的山水畫出現了

“摹古”與“創新”

兩種對立的畫學思想,形成

“保守”與“革新”

兩大營壘。保守派以“

四王

”為領軍人物,革新派期以“

清初四畫僧

”為代表。其中

石濤

被稱為“清以來三百年間第一人”。他在

《畫語錄》中提出“一畫”論

,名聞遐邇、受到人們高度重視。他說:

“且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雲萬里,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

這裡的“畫”, 是天地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根本法則,畫家把握了“

一畫

”,則能深刻表現出天地萬物的情態變化和內在本質。清代後期,山水畫已日趨衰落。直到近代,才一掃清末的萎靡之風,重新呈現復興的局面,出現

黃賓虹、傅抱石、張大千、李可染

等許多卓有建樹的山水畫家,並形成了各自的山水畫筆墨學說,為山水畫向現代推進開闢了一條可行之路。

什麼是山水畫?山水畫的意蘊中沉澱著古人最為濃厚的情致. . . . .

山水畫重在藉助描繪自然景物以表達作者思想情操,並求情景相融。如清

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中有言“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

”,這四季山川的情態,是“自然”與“人”的融合,正如石濤曰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是人化的自然,是在對自然的描繪中寄託情感,同時又超越物象表面,將情感融化于山水寫意的空間,使畫境生命化、精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