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由 歷史大解秘 發表于 旅遊2021-09-01
簡介在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出土100多件文物,大多數文物都是漢代物品,主要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但看到出土的文物後,專家們卻露出失望神色,漢代的陵墓多有發現,並出土很多文物,相比之下,西鹹新區大堡子村發現的漢墓,出土的文物規格並

漢朝陵墓發掘了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小農經濟,也就是自給自足,因此糧食具有重要地位。近日,陝西發現一座漢代陵墓,裡面出土一個陶倉,但讓專家沒想到的是,陶倉裡面裝的竟是兩千前年的主糧,古人的主糧會和現代人一樣嗎?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在西鹹新區大堡子村發現一座完整的漢墓。經過商議後,考古工作人員決定對漢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因為漢墓所處地勢比較平整開闊,所以考古發掘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在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出土100多件文物,大多數文物都是漢代物品,主要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但看到出土的文物後,專家們卻露出失望神色,漢代的陵墓多有發現,並出土很多文物,相比之下,西鹹新區大堡子村發現的漢墓,出土的文物規格並不高,所以考古人員認為此行收穫不大。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當工作人員將文物放入保護箱內準備帶回研究所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墓葬西側壁龕內,工作人員發現一個罕見的大型陶倉,我們可以看到,這座陶倉寬約1米,高約80公分,體量十分巨大。

看到陶倉後,專家們立即開始思考:“陶倉內裝的是什麼?”在正式揭秘前,小編先介紹一下陶倉: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根據《周禮地宮倉人》的記載:“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則止餘法用。”也就是說,陶倉是用來儲存糧食的,傳說中神農氏時代就已經有藏谷而倉之說了。

考古工作人員發現陶倉將其開啟後,發現裡面竟裝滿滿一倉糧食,但糧食究竟是什麼,工作人員無法進行確定,只能請來植物考古專家進行分析。經過高科技分析,專家們認為這些糧食是粟,俗稱為“穀子”,在現代被稱為“小米”。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為什麼陵墓內會存在陶倉,並裝滿小米呢?古人視死如生,他們認為死後和生前的生活方式類似,不僅需要娛樂,還需要吃東西,正因如此,他們在墓內設定陶倉,目的就是讓自己死後還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何陶倉內裝的不是大米,小麥,而是小米呢?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根據《論語微子》記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這句話中的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從五穀的排位順序上看,我們可以確定“谷”是當時的主糧。古代的農民都以種田為生,如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就會大豐收,如生態環境不好,糧食產量就會大幅度下降,但“穀子”耐旱,無論天氣好壞,都會有一定的收成,正因如此,小米成為古人的主糧。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害蟲得到有效防止,農田得到灌溉,再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惡劣的天氣,莊稼收成下降,當水稻和麥子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後,慢慢地取代穀子的位置,不得不說,我們所吃的白米飯和白麵饅頭,確實要比穀子做的小米飯好吃。

陝西出土一座漢代陵墓,裡面有個陶倉,裝得竟是兩千年前的主糧

漢代的主糧是穀子,現在的主糧是米飯,從沒選擇到有選擇,從不好吃到好吃,這直接意味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真的需要感謝生活,只有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我們才能有豐厚的碗中的所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