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由 長安旭哥 發表于 旅遊2021-09-12
簡介天井在唐代墓葬結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在營造墓穴時有著實際作用,而且在禮制上是身份等級的象徵,暗天井的存在,完全是一種象徵意義,將懿德太子墓的天井數量由五個增加到七個,象徵著墓主人生前顯赫的社會地位

懿德太子墓博物館是幾級

1971年,考古部門對乾陵的重要陪葬墓,懿德太子墓進行了考古挖掘,陪葬品已經被盜一空,但大墓的結構並沒有遭到破壞,儲存完好。墓主人李重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嫡孫,唐中宗李顯的嫡長子,生前地位十分顯赫,死後陪葬乾陵,特恩號墓為陵,可見,懿德太子墓的等級之高。

因此,懿德太子墓就像一面穿越歷史的銅鏡,能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是什麼樣子。

墓葬的結構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堆、地面石刻、以及相應的建築,是我們肉眼可可以看到的地方;而地下部分才是一座墓葬最關鍵的部分,也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的地方,因為這裡完全是墓主人所處時代的縮影,因此,通常所說的墓葬結構指的就是地下的部分。

本文是旭哥乾陵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就以懿德太子墓為例,來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結構分析

旭哥先來描述一下懿德太子墓的大體結構;

整座大墓全長100米,由一條斜坡墓道、六個過洞、七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後甬道和方形前後磚室組成。

如果將懿德太子墓的結構想象成一座四合院的話,墓道就是院門,過洞就是院子,天井就是院子圍起來、抬頭見天的立體空間,小龕就是院子東、西兩面的廂房,甬道就是院子和客廳之間的通道,前墓室就是客廳,後墓室就是臥室。

下面是懿德太子墓的平面、剖面圖,一目瞭然。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懿德太子墓的平面、剖面圖

墓道,

很好理解,就是連線地面和墓穴的通道,是修建大墓時,工人和材料進出的通道,呈斜坡形,懿德太子太子墓的墓道長約26米。

過洞和天井

,過洞位於墓道和甬道之間,是一條券頂土洞,地面用土夯築,洞頂用長條磚砌築,天井就是開鑿於過洞內,由地面自然垂直直通墓底。因此,過洞自然而然的就被天井分割成若干個,正常情況下,過洞和天井的數量是有對應關係的,例如五個天井對應六個過洞,三個天井對應四個過洞。

懿德太子墓特殊在於有兩個暗天井,位於甬道內,所以整座墓的結構是七個天井、六個過洞。

為什麼會有兩個暗天井呢?

天井在唐代墓葬結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在營造墓穴時有著實際作用,而且在禮制上是身份等級的象徵,暗天井的存在,完全是一種象徵意義,將懿德太子墓的天井數量由五個增加到七個,象徵著墓主人生前顯赫的社會地位。

下一個章節,旭哥會詳細論述唐代墓葬結構中“天井”的作用。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懿德太子墓過洞

小龕

,可以理解為土洞,開鑿於過洞的兩側,是用來放置鎮墓獸、陶俑、墓主人生活用品等隨葬品的地方,懿德太子墓有四對小龕,分別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過洞近底部的兩壁。

甬道

,是連線過洞和墓室、前墓室和後墓室之間的通道,沒有任何象徵意義,規模小一些的墓葬內,根本就沒有甬道,像2013年發現的上官婉兒墓就沒有甬道。懿德太子墓甬道分為前甬道和後甬道,長度分別為20米和8米,盜墓賊正是從前甬道的側壁上進來的。

前墓室和後墓室

,一般中小型墓葬只有一個墓室,只有等級非常高的墓葬才會有前、後兩個墓室,象徵著前朝後寢的格局,兩個墓室均為方形、穹頂,寓意天圓地方,前墓室放置重要陪葬品,後墓室是放置墓主人棺槨的地方。

懿德太子墓的這種結構,正是唐代高等級墓葬結構的典型代表

,同樣是乾陵陪葬墓的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2019年考古發現的太平公主前夫薛紹墓,在基本結構上和懿德太子墓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就是墓葬整體規模有大有小,天井和小龕的數量有多有少,而這些是用以區分墓主人身份等級的,其它別無二致。

唐代的這種墓葬結構是由先秦時代的甲字形墓演變而來。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甲字形墓結構圖

甲字形墓由一條墓道和一個方形墓室組成,形狀上看起來像一個“甲”字而得名,甲字形墓是豎穴土坑墓的三種高階形式之一,在禮制上僅次於天子使用的亞字型墓和諸侯使用的中字形墓,屬於卿大夫級別使用的墓葬形式。

到了唐代,分封制已經不存在,相對應的也就沒有的諸侯王,皇室成員、功勳大臣與先秦時期的卿大夫在地位上基本對等,因此,使用由甲字形墓演變而來的墓葬結構,實際上是對先秦時期禮制的繼承

另外,從基本結構上看,都是由一條斜坡墓道和方形墓室構成,區別是唐代高等級墓葬在墓道和墓室之間,增加了過洞、甬道、以及連線地面的天井,在過洞的兩壁上設定小龕,用來放置隨葬品,而墓室一分為二,變成了前墓室和後墓室,也就是說,唐代高等級墓葬是在甲字形墓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使結構更加複雜化。

唐代墓葬中“天井”的作用

“天井”是唐代高等級墓葬的一個獨有特點,為什麼唐代墓葬中會有“天井”的怎麼呢?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上官婉兒墓的天井

旭哥認為,“天井”是和唐代修建墓穴的方法相關聯的,是因其在修建過程中有實用價值而產生。

在漢代以前,流行豎穴土坑墓,不管是墓道和還是墓室,都是直接在地面開挖,墓室修建完成後,再在上面用夯土回填,起封土堆,工程量十分巨大。

東漢末期,磚室墓已經開始出現,也就是說,在建造墓穴時,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原材料“磚”,“磚”和夯土相比,穩固性大大提高,到了唐代,磚室墓已經廣為流行。

原材料的變化,使得築墓方法也就隨之而變。

唐代墓葬,首先是在地面開鑿出一條斜坡向下的墓道,而後開始採用橫向打洞的方式修築墓穴,並不在地面全面開挖,在減少工程量的同時,效率還得到了提高;

“天井”就是在修築墓穴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實用價值而產生的。

方便取土;

唐代高等級墓葬規模很大,懿德太子墓的長度就超過了100米,僅墓道的長度就達到26米,如果甬道、墓室內的土都透過墓道運出,耗時又耗力,而在過洞的上方開鑿天井,就可以就近將泥土吊運出去,簡潔方便。

多點同時施工,提高築墓進度;

墓道的開挖與天井的開鑿是協同進行的,這樣在墓道修築的同時,過洞、甬道、墓室等部分也可以開始同步施工,明顯可以提高築墓的進度。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懿德太子墓的天井

如果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天井”的位置間隔很近,明顯超出了使用的價值,確實是這樣,

“天井”因實用價值產生之後,又逐步被賦予了象徵墓主人身份等級的重要意義。

唐代墓葬的結構決定了墓葬的規模越大,長度也就越長,在修築的過程中需要開挖的“天井”數量也就越多,因此,以天井的數量為基礎,再加入某些禮制上的元素,來象徵墓主人身份地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學者李求是先生曾在《談章懷、懿德兩墓的形制等問題》中,專門對此有過論述:

唐代由外及裡依次把門分為京城門、皇城門、宮城門、宮門、殿門幾個類別,又有“凡太廟、太社及諸宮、殿門各二十四戟”的規定。因此,懿德墓之戟必施於宮門、殿門之外。由此可知,懿德墓的第一過洞相當於宮城門,第二過洞相當於宮門,第三過洞相當於殿門。第一天井的24竿戟為宮門外所施戟,第二天井戟應為殿門所施戟。

因此,天井的位置象徵著不同的門廊,天井的多少象徵著府邸的進深大小,從而體現著身份等級的高低。懿德太子墓的天井數為七個,是目前已知的天井數最多的墓葬,明面比同為太子級別的章懷太子墓天井數要多,這應該是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的結果。

墓室壁畫

在墓穴內繪製壁畫起源於西漢末期,這和古人“靈魂不滅”、“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觀念密不可分,相信人死了只是肉體的消亡,靈魂仍然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因此,生前擁有的地位和財富,在死後的世界裡也要擁有,也就是生前什麼樣,死後也是什麼樣。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到了唐代,在墓穴內繪製和墓主人生前社會地位息息相關的壁畫,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喪葬制度,墓穴內的壁畫主要是下面幾類:

代表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出行儀仗、車馬、衛隊;

代表四方神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影象;

墓主人生前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景;

墓頂上象徵天界的日月星辰;

以懿德太子墓為例,解讀唐代高等級墓葬的結構

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

乾陵的幾座重要陪葬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壁畫,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儀仗圖》更是成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些精美壁畫不僅僅是上承的藝術作品,代表古代繪畫師的高超技藝,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考古研究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古代因為厚葬之風盛行,盜墓也就十分猖獗,但凡大墓基本被盜一空,有“古墓十墓九空”的說法,而墓內的壁畫一般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考古工作者就可以依據壁畫的內容,瞭解墓主人的生平和墓主人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

旭哥是考古愛好者,歡迎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