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由 七月說史記 發表于 旅遊2021-09-13
簡介挑刺的人當然也很犀利,比如宋代巨匠歐陽修就認為張繼是改不了文人貪求好句的毛病,指出“哪有三更半夜色打鐘的道理”

春旗是什麼意思

張繼要是知道《楓橋夜泊》在千年後,還能火得如此“一塌糊塗”,一定會很慶幸那個秋夜他提起了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8個字,捧紅了蘇州的兩個景區:楓橋和寒山寺。經此詩後,張繼一詩揚名,牢牢地奠定了自己在唐代詩壇的地位。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當然,還是那句話:詩紅是非多。仰慕張繼的人很多,挑刺的人也不少。

仰慕的就不說了,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挑刺的人當然也很犀利,比如宋代巨匠歐陽修就認為張繼是改不了文人貪求好句的毛病,指出“哪有三更半夜色打鐘的道理”。不過後來這根“刺”還是被詩迷們拔了,古代許多文人實地考察後發現,當地的一些佛寺真的有半夜打鐘的習慣。

除了最後一句外,首句、次句也都被挑出過毛病。但毫無疑問,經典就是經典,刺挑得再多也無法改變它作為唐詩名篇的事實。

因此,自此詩問世後就有大量的文人開始模仿它。遺憾的是,這些仿作似乎都沒能吸引大家的廣泛注意。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能仿成功嗎?本期,小美就跟大家說一說這個話題。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一:仿作那麼多,怎樣的才算是成功的?

前段時間,詩詞大會導師酈波的幾首作品,被不少詩迷挑出了瑕疵,理由是:他很愛借用一此前人的詩詞意象。

因此,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創新性不夠。雖然酈教授的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但在詩詞的世界裡,模仿倒並不是件丟人的事。畢竟,千年文壇裡仿寫出來的經典還少嗎?隨便給大家說兩個仿寫牛人。

如果唐代要評最會仿詩的人,小美一定要投王勃一票。年紀輕輕的王大才子非常聰明:

他讀了庾信的《馬射賦》,覺得其中“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寫得很不錯。你猜他仿出來了什麼?沒錯,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他讀了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覺得“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寫得不錯。你猜他又仿了什麼?沒錯,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而如果要說宋代最會訪詞的文人,那小美一定要投李清照一票。深在閨中的李清照也是一樣聰明。她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仿的是范仲淹;而“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則仿的是蘇軾。除此之外,歐陽修、晏殊等人的作品,她也都是仿過的。

透過王勃和李清照的例子,我們其實就能得出兩個結論:

其一,仿得好不好,要看是不是能在依樣畫葫蘆時,畫出自己的風格。比如王勃的兩次模仿,就寫出了比庾信和曹植都更強的少年意氣和豐茂,這就是他的風格。

其二,結構可以相似,甚至意境也可以相似,但遣詞上要有新意。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本質在於青已經不再只是藍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二:模仿《楓橋夜泊》的那些作品水平如何?

既然標準已經有了,那我們來看看幾首被史書記錄下來的、有代表性的仿作。或許是唐宋的才子們更有自知之明,仿作要稍少一些。至於元明清,筆者則各選一首,大家感受一下:

《楓橋夜泊》(元代:孫華孫)

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

二八蛾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

元代這位姓孫的才子,也是當時的一個名人了。此人又名孫華,《大雅集》裡收錄了他14首作品。當時詩評家認為其詩:“意出天巧,絕類王維、孟浩然”。

這種評價後一句小美認為把他抬得有點兒過高了,畢竟從此詩來看,是斷然達不到王維、孟浩然的水平的。至於說他立意巧妙,倒是有點兒道理。畢竟,人家模仿張繼都是順著說,他是反著來,說自己:不信江楓有客愁。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蘇州的船客們愁不愁不重要,重要的是孫華孫此詩稍顯直白了些。“畫船”、“不信”、“滿天”等字眼,都少了些意境之美。唯有最後一句的“按涼州”的“按”字,倒是用得頗有新意。因此,如果總分是100分,要給孫大才子打分的話,小美覺得能有75分。

再來看明代的版的:

《和千家詩六十首。其五十八。楓橋夜泊》(明代:李江)

琴對高山劍倚天,楓橋月落夜孤眠。

鐘聲驚破還家事,惆悵江湖萬里船。

這位李江的名氣,還不如孫華孫。不過能想到把千家詩都唱和一遍,可見倒也是個勤奮刻苦的文人。

至於他這首詩,很顯然就是把張繼的江、橋、山、船、鐘聲等意象的順序打亂了一下,而後又加上了琴、劍。這樣一來,整首詩變得雜亂了許多。張繼當年安排這些意象時,是有一定的空間順序的,由上到下,由遠及近。但李江此詩,則看不出結構上的佈局。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同時,張繼原詩裡的“愁”,是藉著漁火點出來的,渾然天成。而李江的“惆悵”二字,顯然少了鋪墊,一樣過於直白了。因此,如果還是100分的話,小美只能給他打60分。

最後,咱們來看清朝版:

《楓橋夜泊》(清:李繩)

又復匆匆賦遠征,烏啼霜月若為情。

寺鐘漁火楓橋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李繩是乾隆年間人,字勉伯,號耘圃,曾中舉人,後在外做知縣。此人喜好田園生活,作品多是山水詩。正如最後一句所言,他此次仿張繼旨在抒發思鄉之情。

與前兩首作品想比,李繩顯然更有想法。比如第二句“烏啼霜月若為情”,和張繼原詩“月落烏啼霜滿天”相比,烏啼提前,霜與月合併,點出一個“情”字。這樣的安排既有了新意,又把重心放在了後半部分,妙!

遺憾的是,此詩的問題也在於:鄉愁寫得過直了些。同時,中間兩句的寫景,與第一句、最後一句的過度也稍些草率了!不過就憑中間兩句的結構安排,小美認為他拿70分也沒問題。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模仿《楓橋夜泊》的人,難道都沒仿成功嗎?

小結:品詩賞詞一直是見仁見智,各有所好。小美如此打分,也僅是一己之見。事實上,以上3首古人的作品,雖然完全無法跟張繼的原作相比,放在古代肯定不算模仿成功。但放到現代,任何一首都是拿得出手的佳作。

事實上,在過去的1000多年裡,還有大量文人模仿過張繼。好不好咱先不說,至少它們的存在可以證明:張繼在那個無眠的夜,確實給詩壇流下了一段抹不掉的傳奇。不是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