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滹沱河在深武饒安一帶兩千年變遷和氾濫情況(一)

由 我的名字也叫紅 發表于 旅遊2021-09-29
簡介即今滹沱河道:自山西繁峙縣流經代縣、忻縣、定襄、五臺縣,入河北省平山縣,流經靈壽、正定、藁城、晉州、無極、深澤、安平,東過饒陽城北,至獻縣之藏家橋與子牙河匯合(世人俗稱橋西為滹沱河

滹沱河的源頭在哪裡

原創 石棉果 田一

滹沱河在深武饒安一帶兩千年變遷和氾濫情況(一)

滹沱河又名呼沱,亦曰乎池。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乎池河,自代郡(即今山西省代縣)滷城縣(即鄰山西省繁峙縣)東,至文安入海。”

據《山海經》雲:“大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由是而知,滹沱河的發源地是山西省,繁峙縣東大戲山,太華池。

滹沱之名,見於文字記載始於西周。自職方以後(職方:官名。掌管天下之地圖。周禮夏官有職方氏。隋置職方侍郎),滹沱河無異目。後魏時,冀州(今冀州)刺史,楊貝曾改滹沱河為清寧河,而名不大著,易名之意不難看出,使其善動的滹沱河寧靜下來。然滹沱為京畿以南大水,地勢傾斜峻急,水流急湍。正定以上,水為山束,尚可安流,至蒿城陡落平原,水勢狂悍,經滾動,河道數遷,今據文獻記載,滹沱河道遷徒情況大致如下:

滹沱河在深武饒安一帶兩千年變遷和氾濫情況(一)

古滹沱河道,源出山西省繁峙縣東大戲山、太華池;西南流經代縣、崞縣、忻縣、定襄、折東至五臺縣;又東南經盂縣,入直隸(今河北省)境;經蒲吾(今平山縣)、靈壽、真定(今天正定縣)至藁城;自藁城折向東北,流經無極、深澤、安平、饒陽(南支為今藁城、晉州、束鹿、深州、饒陽)、樂城(今獻縣)合滏陽為子牙河;又向東北折經瀛州(今河間)、大城、東平疏(今靜海縣)之獨流鎮;又向東北注入沽河入海。

明清以來,滹沱迭遷,自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到同治一百三十多年,滹沱河的主要流向是:

滹沱自藁城趨向東南,流經晉州,束鹿南部至冀州,合滏陽,抵獻縣西之完固口;東出經善家橋、河城鎮、淮鎮、高川鎮、杜林鎮,至鮑家嘴入於衛河。 此河道系清乾隆時怡賢親王所導引,當時稱之為滹沱新河。然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游自藁城至冀州一段;下游自獻縣西的完固口到鮑家嘴一段,已乾枯絕流。所以滹沱新河之目也就不復存在了。

同治十年(1871年),清河道葉伯英對滹沱河進行視察後,借堤為防,引流順軌。其走向是:

滹沱出西山入河北境後,自藁城以下,流經深澤,安平,饒陽,河間,任邱等縣,入五官澱,東註文安窪,至大城縣之王家口,入子牙河,再東下入海河。

光緒七年,清河道史克寬,開饒陽新引河。即今滹沱河道:自山西繁峙縣流經代縣、忻縣、定襄、五臺縣,入河北省平山縣,流經靈壽、正定、藁城、晉州、無極、深澤、安平,東過饒陽城北,至獻縣之藏家橋與子牙河匯合(世人俗稱橋西為滹沱河;橋東為子牙河)。經大城、靜海。又東北抵天津紅橋匯於海河,注入渤海。

自同治十三年,滹沱北徙後,深州境內則無滹沱矣。

據清乾隆十八年,方恪敏貢獻的“義倉圖”中記載,深州有如下故河道:

第一條是:滹沱河故道。自藁城樓村至晉州周頭村,過棗園,流經束鹿縣張岔口、賈百戶、大營、曹莊,入深州狼窩(民國三年即1914年,經文人雅化為琅窩)。流經孫老人屯(今大屯)、麥窪、陳口出境,至衡水呼莊,經郎子橋、焦罔入滏陽河。循衡水城西北隅,東過遊甸,入武邑圈頭、趙橋,北行經武強古河村、小范馬頭,入獻縣。按:此河道為當時滹沱、滏陽合流之原委。

第二條是:枯渠故道。自束鹿理順井流入深州界之馬欄井,流經大保(待考)、康莊、馬頭(今俗呼馬堂村)、陳二莊、回龍廟、起鳳莊、康王城(即前、後康)、王林、大屯、呂邑,至武強縣的西河頭(西河頭,今屬深州)齊居(今楊王齊居)、留貫、小章、吳寺、肖莊、裡謙入獻縣。按:此故渠道基本上是今天的龍治河走向。

第三條是:從深州境內景萌村起,過下博村,徐祥口,至武強縣的劉圖、五里屯、孫村、解村、半邊店,入理謙渠。按:此河相當於今天深州境內的朱家河走向。

圖內還有饒陽縣的呂漢河道,自饒陽耿莊起,經白池、端午、呂漢(此河因流經呂漢村,河因村民)、北寨入獻縣。

按:圖內無安平故河道。所以滹沱北遷之道,斷續難考。

滹沱河古今流道及深州枯渠故道,大抵如上述。屢經遷易,年代久遠,人亡水去,古道已湮。故此萬難一失,有過謬之處,望希指正。

滹沱河在深武饒安一帶兩千年變遷和氾濫情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