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故宮保和殿與殿試

由 通相圃生 發表于 旅遊2021-11-25
簡介殿試當日黎明,內閣官員身穿朝服,手捧試題,擺放在殿內東旁黃案上,禮部和鴻臚寺官員帶領貢士從午門進官,於殿前兩排站立,讀卷官及有關執事人員也在丹墀下兩排站立

保和殿是皇帝幹什麼的

保和殿與殿試

中和殿之後為保和殿,為前朝三大殿最後一殿。中和殿寬九楹,重簷垂脊,進深五楹,面積約一千二百四十平方米。太和殿規格最高,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保和殿稍次於太和殿,也十分宏偉壯觀,給人以靈活秀麗之感。

保和殿正中設寶座,向前出殿門有玉墀三道,與太和殿丹墀相連。三大殿同建於一個大臺基之上,呈工字形,為一組聯絡嚴密的建築。

保和殿向北也有三道玉墀,都處於中軸線之上。該殿左右各一門,叫後左門和後右門,與太和殿的中左門、中右門相對。每門寬三楹,向南,前後有臺階。自太和殿至保和殿,東西兩廡首尾相連,四角各修一座角樓,中間用甬道相連。

保和殿在明代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始改稱保和殿。

皇帝常在此殿舉行宴會,賞賜王公大臣。如除夕在保和殿設宴,受賜入宴的有蒙古的王公以及親王貝勒和文武大臣。其儀式場面均很隆重。要在殿南正中張設黃色大幕,幕下陳設各種彞器。開宴時,在殿內為外藩王公及內廷大臣之席,在丹墀上設臺吉暨侍衛席,在大殿左右簷下設樂隊。宴飲之前舉行宴饗之禮十分繁瑣。清代學者朱彝尊曾有一首《除日保和殿侍宴》詩,記敘當時情景:

珮結緋魚後,樽開白獸先。

呈能勾樂隊,密坐潤爐煙。

紫路頻除夕,青鐙異往年。

誰當頌椒會,猶侍聖人前。

按清廷規定,保和殿設宴,用餑餑桌九十:張,酒四十瓶,每桌用酒限為八兩,一般人是兩人一桌。雖有隆重的典禮,但最終時仍有囂亂搶復的事情。據《翁文恭日記》記載,待皇帝起身離席時,群臣也三叩頭而起立,隨眾出殿,這時喧囂聲就發生了。不等殿門完全關閉,就聽見裡面盤盞撞擊,原來是執事人員在殿廷宴畢之後,爭搶酒果,俗名搶宴。

保和殿又是舉行殿試的地方。所謂殿試,是指皇帝親自考試全國最優秀士人。在殿試之前,先由欽點讀卷大臣擬好試題,進呈皇帝御覽,由皇上欽定之後,由讀卷大臣捧到內閣,進行秘密刊刻。然後派護軍統領帶領護軍在內閣門外嚴密稽查。

到殿試前一日,由鴻臚寺官員在保和殿內東旁及殿外丹墀上正中設立黃案,再由禮部官員會同鑾儀衛官員監督員役把參加殿試的貢士名次貼上在桌案上。殿試當日黎明,內閣官員身穿朝服,手捧試題,擺放在殿內東旁黃案上,禮部和鴻臚寺官員帶領貢士從午門進官,於殿前兩排站立,讀卷官及有關執事人員也在丹墀下兩排站立。

內閣大學士上案捧題,從保和殿中門出殿,授給禮部堂官,再到丹墀放在黃案上。其後行三叩九跪之禮,由禮部司官發試題,各貢士下跪領受,三叩頭後起立。由鴻臚寺官引貢士各至試桌,然後開始答題。規定到日落山時交卷,卷收齊後封箱貯存,送到午門內朝房,由收掌官保管,再送讀卷大臣公閱。

讀卷大臣閱畢,把前十名的卷子進呈皇帝欽定。此後由吏部、禮部司官傳來前十名貢士,由讀卷大臣帶領引見,恭候皇上欽定甲第名次。欽定之後,讀卷大臣把原卷捧到紅本房,前三卷填寫一甲第幾名,後七卷填寫二甲第幾名,再交內閣列入金榜。

殿試規矩最嚴,但也有例外。規定日落就要交卷,但據《嘯亭續錄》記載,劉鳳誥少保,是己酉年探花,在殿試時,天已昏黑,他尚未寫完卷子,監試大臣要趕他出場。只有常青說:“這書生的書法極秀勁,可給他點燭,讓他寫完。”果然到金榜釋出時,劉鳳誥被定為一甲第三名。

殿試對某些人來說,則是很難遇到的騰達之機。據《凌霄一士隨筆》記載,徐樹銘參加殿試時,咸豐帝尚未即位,也被派來監考。徐樹銘試卷已寫完,但尚未交上,因急著要上廁所,見旁邊有少年,便請他說:“勞駕代為關照試卷。”少年趁他上廁所的功夫,翻閱他的試卷,很欣賞他的文章寫得好,於是默記下徐的名字。其後不久,道光皇帝駕崩,咸豐即位,徐樹銘受到超級提拔,這是因為當時那個少年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保和殿在清代曾兩度改名,順治二年至十三年,改名為位育宮,康熙元年到八年,改名清寧宮。這兩次改名,均因兩位皇帝當時住在殿內。後則均遷住乾清宮,則又改名為保和殿。

康熙住清寧宮(即保和殿)時,以三藩叛亂、黃河決口、糧食漕運三件大事最為難辦,日夜思謀,便親書三事大略掛在宮柱(即保和殿柱)之上。三藩即雲南王吳三桂、廣東王尚可喜、福建王耿繼茂,康熙十二年時吳三桂發兵反,閩、廣都起兵響應,為平定叛亂,朝廷大傷腦筋。

在保和殿舉行殿試,卷長一尺四寸,白宣紙共七層,凡八開,每開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加抬頭頂格為二十四字。在殿試發試題考卷時,曾發生貢士爭奪題紙之事。殿試為文章之事,但偶爾也用武臣閱卷。乾隆年間,兆惠因在西域班師回朝,皇上特命他參加殿試閱卷,但兆惠不懂漢文,皇上就說:“只要看試卷上圖多者,就是佳卷。”道光年間,又讓相國津預讀卷,津預也不嫻漢文,只好託同事代他圈定,而且還把這事告訴監考的人,一點也不隱諱。

殿試試卷的審定優劣,並不完全看文章的好壞,有時反倒是其他的因素決定了一切。據王士禎《居易錄》記載,當年殿試,閱卷官都定吳昺為第一,載有祺第二。但經康熙皇帝欽定後,把有祺定為第一,吳昺第二。其實文章還是吳昺寫得好,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康熙酷愛書法,他曾在《御製文集》中說:“朕萬幾餘暇,留心經史,時取古人墨跡臨摹”。他不僅臨摹,還大量書寫,他曾讓張玉書、查升等人到乾清宮閱覽他親筆御書的字幅一千四百七十二幅,凡是書法高明的官員,康熙常讓他們當場作書,鑑賞嘉獎。所以這次他在閱卷時,第一是看誰的書法好,吳的文章雖好,怎奈書法不如有祺,故只好屈居第二了。而清朝殿試試卷講究書法之美,也由此開其端了。

但也有不看書法只憑文章好壞而成功者。如道光三十年殿試,曾國藩以禮部侍郎擔任閱卷官,極力讚賞貢士俞樾的試卷,因為他的詩第一句為“花落春仍在”,與小宋的“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存半面妝”無異,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於是定為第一名。而俞樾從小就不習小楷書法,在當時殿試極重字型的習慣下,能在書法不佳的情況仍取為第一,實屬不易。

殿試時也有全憑運氣得中的例子。乾隆五十九年殿試時,尚未到中午,監考官忽然命參加考試的貢士下跪,原來是皇上駕到。皇上一到,就問有人完捲了嗎?當時還沒有一個人完卷,只有一個人回答已寫完,但還沒譽正。皇上命令把草稿呈上,御筆修改詩一首,此人竟然因此列為第一等。

清代對翰林院的翰林、詹事、編修、檢討等文辭官員,也要不定期進行考試,試場也在保和殿,這叫大考。其規矩也很嚴格,故相傳有翰林怕大考的說法,並有詩嘲笑之:

金頂朝珠褂子貂,神仙終日樂逍遙。

忽聞大考魂俱掉,任是神仙也不饒。

根據規定,大考分為四等,也由閱卷大臣校閱試卷,皇帝重加審閱,親定等級名次。前三等要降秩奪俸,四等的則要降官。

故宮保和殿與殿試

故宮保和殿與殿試

故宮保和殿與殿試

故宮保和殿與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