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由 莉莉說旅遊 發表于 旅遊2022-11-30
簡介從戲臺題壁中可得知,早年高腔(弋陽腔、青陽腔)、饒河戲不少戲班都曾來此演出過不少劇目,演出活動頻繁

廣東汪氏宗祠在哪裡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浮樑縣西湖鄉西北隅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海拔約四五百米的半山腰上。茶寶山主峰大狼尖海拔858米。明代中期,汪氏居此地,因有三棵白茶樹,故名茶寶山,而主峰山尖的形狀與狼的外形相似,故名曰“大狼尖”。汪氏家族不斷繁衍,陸續散居在茶寶山周圍,逐漸形成7個自然村,約有一二百戶人家,於是汪氏家族便在半山腰上單獨興建了汪氏宗祠。各自然村距祠堂皆10裡以內,最近的坦裡村離祠堂僅1裡,每次逢祭祀祖先,或者祠堂集會,看戲都很方便。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祠堂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大門東向,門前有開闊的院落,曉落南北各有轅門。大門檻下的左右基石上有雕刻圖案,仔細辨認,雕刻的是戲曲故事《白蛇傳》中的兩幅場景:一幅是《遊湖》;一幅是《水漫金山》,雕工細緻精美。進人祠堂的大門即是戲臺,臺基很高,臺下是通道,屬於“山門式過路臺”。戲臺離地面1。7米,臺寬12。5米,兩柱間8。5米,進深6。6米。臺口離天花板高約3。08米。戲臺頂部居中有一多角藻井。後臺北牆繪有一靈位,據說是一位戲曲老藝人徐元義病歿於此,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藝人,特地為他建了一處靈位,家族成員每年為他燒香祭祀。後臺尚有幾處演出題壁,寫著“光緒五年”、“光緒十五年”等。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臺前的天井作為觀戲廳,可容納五、六百人看戲。天井後方直通享堂,享堂內供奉著汪氏祖先靈位神龕,神龕上方板壁有三幅戲文故事的木雕刻,圖案雕刻精緻。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該戲臺坐落在距景德鎮市區北約20公里的浮樑縣三龍鄉盤溪村。王仲舒系當地人,宋太子中允。祠堂大門朝南,正面是三間四柱三樓式磚雕牌樓門,上書“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祠堂大門外有小院,面積為144平方米,祠堂總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進大門從戲臺底下通過後,是一個大天井,兩旁有廊,兩廊過軒進享堂,享堂很寬敞,為每年舉行祭祀大禮及演戲時擺酒觀戲之處,此處與大天井及兩廊過軒共能容納觀眾約800人。梁額用料粗大,式樣規整,加工精緻,柱呈稜形或圓形,石制雕花柱礎,圖案明快簡潔,明代建築風格鮮明。故祠堂應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戲臺與迴廊從風格上看應於清代修建。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戲臺臺基高1。7米,臺口寬14。6米,正中兩柱間寬3。5米,進深5。65米,檯面上高度約6米,正中到穹頂高度約8米,臺後牆上有清代戲班題壁多處。如:“嘉慶七年正月十七日百福班至此一樂,蟠桃會、大香山、天齊會、珍珠配、平河南、患州義、乾坤配”、“嘉慶十一年七月十一日,發邑高砂翠林班票友共卅六位至此一樂”、“道光三年,好個德勝班,洞春同人到此一樂也”等等。從戲臺題壁中可得知,早年高腔(弋陽腔、青陽腔)、饒河戲不少戲班都曾來此演出過不少劇目,演出活動頻繁。徽劇翠林班,贛北有名的青陽腔秀蘭班也來過此地演出。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該戲臺是景德鎮地區發現早期戲班活動遺蹟年代最久遠處之一,由於儲存較為完好,實屬罕見,很有代表性。建國後,贛劇、景德鎮採茶戲劇團,也都曾來此處演出過。現為浮樑縣歷史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