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由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發表于 旅遊2021-05-15
簡介願張養浩的“四知堂”,儘快恢復重建,或以博物館的形式再現在世人面前,讓到場者實地感受“四知”精神,親身翻閱《三事忠告》,親自朗誦那些詩文,相信會給人以別樣的收穫

四知書屋的四知指什麼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四知堂,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其後人多以此為堂號。然而,“四知堂”到底指哪“四知”呢?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楊震暮夜卻金

“四知堂”命名,源於後漢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楊震

楊震(59年—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陽(今陝西省華陰)人。他為官清廉,不謀私利。他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這不但在古代是十分可貴的品德,就是在現在也是人們歡迎和敬仰的品質。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四知堂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時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徑本地,王密乘更深夜靜之機,將10錠黃金送給楊震。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係比較密切,我很瞭解你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意思是: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您老就收起來吧。

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

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回去。

由此,“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後人以此為堂號,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張養浩“四知堂”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張養浩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在他19歲的那年秋天,張養浩登上了濟南名勝白雲樓,寫下了著名的《白雲樓賦》。後來,山東按察使焦遂讀到了《白雲樓賦》,大為讚賞,於是接見了張養浩,並推薦他做了東平學正。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濟南八景之一 白雲雪霽

1305年,張養浩做了丞相掾,隨後被選授堂邑縣尹。堂邑縣在元代屬中書省東昌路(今山東聊城),地處山東西北部,與河北相鄰。

張養浩初到堂邑,就聽說這裡的官舍是一座凶宅,前任諸官居此皆不利,但是他不相信這一套,依然在這裡住了下來。

堂邑是個小縣,風氣不正,迎來送往,多有所聞。為此,張養浩想出一個辦法:一上任就在住室的門上掛了一塊“四知堂”的匾額。這既是他內心崇尚楊震高風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廉潔從政的公開承諾,更是他反對當時就存在的官場歪風的實行行動,因為這樣下來,實際上是把那些送禮人的路給堵死了!

有了“四知堂”這個杜絕受禮的牌子,張養浩輕裝上陣,工作開展得很好。他一到堂邑,就對堂邑百姓減免賦稅雜役,並獎勵墾荒,號召發展生產。他上任之初,就廢除了讓過去的“盜賊”每逢初一十五到縣衙參拜的規定。他說:“那些所謂的‘盜賊’都是良民,只不過為飢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現在已經對他們進行過處罰,如果仍然把它們視為‘盜賊’,就等於斷絕了他們的自新之路。”那些“盜賊”聽到這一番話都感動得哭了,並互相告戒說:“我們千萬不要辜負了張公的恩德呀!”

堂邑縣有一個叫李虎的人,曾經殺過人,而且糾集了一夥歹徒為害一方,百姓們忍受不了他們的暴戾,過去的縣尹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張養浩來到堂邑之後,很快依法處置了他們,民心大快。

張養浩治理這個小縣三年,使之由貧變富,民俗變好。卸任時,他寫了一首詩《題四知堂》: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題四知堂》

邑壯憐才弱,官微慮患深。

韋弦千古意,冰檗一片心。

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

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這首詩中,他談了命名“四知堂”的本意:自己年輕官小,不正之風盛行,但面對寒苦艱辛的處境(冰檗),決心以四知來警戒自己(韋弦)。你看他兩袖清風,歸去來兮,多麼瀟灑;你看他心無愧怍,襟懷坦白,坦蕩蕩有君子之風!

《元史》中說張養浩:“去官十年,猶為立碑頌德。”直到清康熙七年,堂邑知縣張茂節,對張養浩故居“四知堂”還做了重修。可惜的是,四知堂不知在何年何月拆除了,現堂邑鎮政府西邊堂邑棉廠裡有一片草地,就是明代“四知堂”遺址。

張養浩堂邑縣任滿後,又調任博平代理縣令(今屬山東茌平),不久被召回京師為司經,成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元仁宗)的老師。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東方朔

張養浩除曾在堂邑、博平兩縣任職外,還曾到過高唐縣。張養浩有《過東方朔廟詩》一首: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過東方朔廟詩》

先生高識過當時,誰道偷桃舊小兒;

揖讓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

草荒漢構去承宇,苔蝕顏收雨澀碑。

我亦從來惡苟禮,斜陽遙望酹空厄。

光緒《高唐州志》還收入了一篇張養浩撰寫的《靜齋記》。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靜齋記》

張養浩也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他先後做過地方官員,曾任堂邑(今山東聊城與冠縣)縣令;做過監察官員,曾任監察御史;做過中央官員,曾在中書省(相當於行政院)任右司郎中、參議中書省事、禮部尚書等職。

張養浩遵循儒家學說,始終言行一致。他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任堂邑縣令時撰寫了《牧民忠告》一書,內容包括從受命上任到離職休養共十個方面、七十四項做事做人的方法,是我國牧令中較為完整的述職報告。

書中對地方官員從“拜命(接受任職)”那一天起、到“閒居(解甲歸田)”那一天止,其言行規範提出了自己的忠告:為官之道應該在於“省己”“戒貪”“勉學”“勸農”“均賦”等等,意思是說在任期間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如何才能做一個老百姓喜歡的地方官。

楊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張養浩也有“四知堂”

張養浩傳

另外,張養浩還寫有《風憲忠告》《廟堂忠告》兩書,加上《牧民忠告》,合稱《三事忠告》或《為政忠告》。

三事,指牧民、風憲、廟堂的職事。牧民,即治民,指地方官員;風憲,即風紀,指監察官員;廟堂,即宗廟與明堂,指中央官員。《三事忠告》,就是對地方官員、監察官員、中央官員的真誠勸告。這些忠告,可以說是張養浩歷年為官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從政的正直人格的寫照。

張養浩不但留下了四知堂的美名,還給我們留下了治理縣政的經驗總結。因而,《三事忠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一直為從政者所推崇。

“四知堂”帶來的啟示

可見,“四知堂”是一個知識型官員廉潔奉公的真實記錄和樣板,主要說明作人要誠實,要自律,不能因為沒有別人看見就作對不起良心的事情。  同時,這也是一種能夠慎獨的典型表現。加強修養,不是難在監督之下如何做好,而是難在無人監督,尤其在獨處時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自己該如何選擇、如何保持頭腦清醒。

願張養浩的“四知堂”,儘快恢復重建,或以博物館的形式再現在世人面前,讓到場者實地感受“四知”精神,親身翻閱《三事忠告》,親自朗誦那些詩文,相信會給人以別樣的收穫。(張丁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