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由 品詩賞詞 發表于 旅遊2023-01-07
簡介“無泊處、自縈迴”描寫形象,作者希望它們好自為之,或者順應時代的發展,或者被人們遺棄,而沒有其他的迴旋餘地

朱熹是大儒嗎

學習和工作中,人們總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從而引發思考,促進交流。宋詩中就有很多寓意深刻的作品,詩人們以精練的筆墨,抒寫了自身的體驗,並表達出內心的真切感受,也給後世帶來了很多啟迪。

平時閱讀詩歌作品時,大家一般會認真琢磨其平仄、音律,以及各種表現手法。但是如果人們願意花時間瞭解其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經歷,就會從作品中挖掘出更多的內涵。下面介紹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偶題二首(其一)

南宋 • 朱熹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 處來。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大儒,他閱歷豐富、勤于思考,更是海納百川、學識淵博。他集北宋理學、以及孔子學術思想之大成,並對南宋之後的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這首詩雖然是《偶題》,其實卻展現出詩人深厚的文化積澱,並非任何人隨意寫幾句話,就能流傳久遠,所以只有細細品讀,才能感悟其中的道理。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作者閒暇時喜歡登山賞景,山林裡的各種奇妙景象令人心情舒暢。他有時也會一個人坐在一個地方,安靜地觀察和思索。前兩句描繪了一幅寧靜的自然畫面,詩人在門前觀看遠處的青山,只見重巒疊嶂,綠中透紫;濃霧籠罩了巍峨的高山,彷彿披著一層面紗,顯得朦朧夢幻。

崔嵬

,指堆積了很多石頭的土山。

幅巾

,古代用於裹頭的頭巾。作者觀察細緻、描寫生動,他不僅注意到山形、山色的變化,而且採用比喻手法,展現出一幅雲遮霧繞的山林圖畫。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後兩句頗有深意,

雖然眼前的場景已經描寫得足夠浪漫,可是詩人並未停止思考。他忽然想到,世人一般都知道雨水來自雲的縫隙,卻弄不清楚雲層又究竟出自哪裡?

生活中也是這樣,人們羨慕一些人功成名就,希望自己也像他們一樣收穫榮譽,並得到世人的敬仰。可是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踏實努力,勤奮刻苦,才能像地面上的水汽,慢慢地升入空中,形成降雨的雲團。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偶題二首(其二)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封建社會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各種思想理論層出不窮。儒家學派雖然在後來佔據了主要地位,但是隨著北宋後期政權的瓦解,人們也開始重新認識和評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朱熹可謂應運而生,他認為貴族階層需要節制自己的慾望,並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這首詩就透過描寫泉水和瀑布的流動,表達了一種頓悟的思想。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前兩句展現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畫面,“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

。”萬斛飛泉、劈山斬石,洶湧呼嘯、奔出峽谷,其壯闊氣勢好像天上的奔雷和閃電,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擘,指用手將物體分開。作者在此採用擬人手法,那些溪流和瀑布一時間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而且還產生了一種電閃雷鳴般的神奇聲響。作者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想象,令人讚賞不已。

朱熹的兩首絕句,耳熟能詳,飽含哲理,值得收藏和欣賞

後兩句飽含哲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那些枯草和殘枝沒有落腳的地方,只能隨著冰冷的流水獨自飄蕩。作者用“

斷梗枯槎

”象徵那些衰敗的事物,其早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甚至阻擋人們前進的步伐,只有摧毀它們,才能前進得更遠。

“無泊處、自縈迴”描寫形象,作者希望它們好自為之,或者順應時代的發展,或者被人們遺棄,而沒有其他的迴旋餘地。社會的發展有時就是這樣突飛猛進,不會等待人們反思,甚至不給任何人猶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