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濟南遊記,洪家樓教堂

由 漫步經鑫 發表于 旅遊2023-01-09
簡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進攻的不是伊斯蘭國家,而是東羅馬帝國,上面講到他們與天主教分裂改信東正教

福田天主教堂在哪裡

哥特式建築起源於法國,是歐洲從十二世紀到十六世紀主要建築特點。承接了羅馬建築風格,影響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哥特族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歐洲中世紀前期日耳曼民族南下滅了當時西半球最強大的羅馬帝國,歐洲進入中世紀黑暗時代。有一種說法,蠻族南下是因為東邊來了一支匈奴人侵略,當時東半球正好是中國的漢朝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逐匈奴於漠北,匈奴被迫西遷。哥特式建築對宗教建築影響最大。其標誌性的特點高聳的尖塔、繪有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歐洲著名的法國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這時的歐洲教堂不僅有宗教活動功能,還可以市民集會活動,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開頭就是在聖母院裡演出話劇。

1163年巴黎聖母院開始建造一直到1345年完工歷時182年,歐洲著名的教堂建造百年很正常,大家捐錢建造,沒錢了就停一停,有的時候也會因為戰亂暫停。這是到巴黎去旅行必須去拜訪的地方,承載了法國的藝術與智慧。它本身是天主教的教堂,其實在原址上4世紀時是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是羅馬式教堂,後來出土過許多文物。它位於巴黎的市中心,塞納河上的西堤島,這裡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索邦大學,著名的居里夫婦就在這裡上的大學。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遭到破壞,一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期才恢復宗教功能。1831年雨果來此遊覽,有感而發寫下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

女主角艾絲美拉達是吉普賽人,這是一個長期流浪的民族。歐洲各國對吉普賽人的稱呼都不一樣,因為長時間大家都不知道這個遍佈各地的民族來自哪裡。最新的考證他們原是居住在印度北部的部落,公元10世紀時開始乘坐大篷車流浪。但為啥後來不回印度反而一直向前流浪各地一直是個謎,他們有自己的文化,不會去融入所在地,不與外族通婚。流浪民族都是多苦多難,但他們的歌聲舞蹈卻滿含熱情、奔放。似乎我們最早聽說這個民族是因為算命,吉普賽女性的主要職業就是拿著塔羅牌為人占卜命運。

國內有一座與巴黎聖母院非常相像的教堂,濟南的洪家樓教堂。它是濟南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濟南第二大商業圈。建於1902年,它也是中國北方三大天主教堂之一。另一座非常有名的哥特式建築就是北京的西什庫教堂,如果對這個名字陌生,那它所在的位置你一定不陌生,東交民巷。作為北京最大最古老的教堂,西什庫教堂經歷了中國近代的風雲變幻,1703年康熙時代開堂那時它在中南海紫光閣西邊,1887年光緒時代為了擴建中南海把它挪到西什庫。1900年義和團進京從6月到8月,圍攻西什庫教堂兩個月時間。

義和團最早的口號是“反清復明”與清政府為敵,後來開放西方傳教自由後,外來宗教不受法律束縛,與當地發生許多矛盾,引起多起“教案”。義和團的口號改為“扶清滅洋”,幫助清政府與帝國主義鬥爭。於是清政府承認其合法性給予支援同意義和團進京。這兩個月時間,義和團不僅在北京殺洋人滅洋教,進軍天津取得“廊坊大捷”。還順帶把北京前門一帶千家中國商鋪都燒成灰燼,殺了許多中國人。8月14日八國聯軍以保護本國人為由,進攻北京清政府逃往西安,隨後簽訂《辛丑條約》。

蠻族南下,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逐漸形成哥特式建築風格。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所形成的拜占庭式建築。東羅馬帝國也叫拜占庭帝國,它仍是一個面積龐大的帝國,並且從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到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國,一共存在了1058年。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受宗教和地理影響極大,它繼承了羅馬式建築的精神,在內飾上受基督教影響。東羅馬帝國主體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東邊就是中東地區,所以風格上受波斯文化、兩河文化影響也很大,比如建築頂部的標誌性風格洋蔥頭圓穹頂。

東羅馬帝國認為西羅馬帝國已經被外族滅掉,那自己就是羅馬帝國的正宗,所以首都君士坦丁堡完全按照古羅馬城的風格建造。這時期的代表建築是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在哈爾濱有個重名的教堂,而且風格相似。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國的輝煌代表,最早君士坦丁大帝修建它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的,後來變為東正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佔領這裡,將它改為伊斯蘭清真寺。東羅馬帝國的前兩百年是非常強大的,頻頻西征想要恢復往日的羅馬帝國,但都沒能實現。連年的征戰使國庫空虛,很快,真正的威脅來了。

到了公元7世紀,北邊的斯拉夫人,東邊的波斯人不斷入侵。東羅馬帝國的面積不斷縮小,這時的建築風格也有了新的變化。建築佔地面積變小,向更高發展,由一個大穹頂變為多個小穹頂,比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公元9、10、11世紀的時候東羅馬帝國再次興盛並達到頂峰,但1054年天主教和東正教發生了重大矛盾,最後教皇互相開除教籍,從此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道揚鑣。這也為後來的十字軍東征埋下伏筆。

從1096年到1291年一共有九次十字軍東征,就是一群歐洲屌絲去東邊搶錢。這場持續200年的戰爭是羅馬天主教皇發起的,目標是奪回失地,他們的聖城耶路撒冷當時在伊斯蘭國家的控制之下。教皇為每位出征的騎士一枚十字架,又因為出征者的衣服上印有紅色十字,所以叫十字軍。九次東征除第一次給敵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其餘皆敗。在整個歷史上這場征戰是負面的,由於無組織無紀律,十字軍一路燒殺掠奪,不僅對敵人更多的是對歐洲本身的百姓。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進攻的不是伊斯蘭國家,而是東羅馬帝國,上面講到他們與天主教分裂改信東正教。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後燒殺劫掠,並屠城三天。這對東羅馬帝國是次重創,此後他們的建築再無創新,後被奧斯曼土耳其滅國。第九次東征後,歐洲再無能力組織新的進攻,其在東方佔領的土地也逐步落入伊斯蘭囊中。十字軍東征宣告結束,歐洲騎士時代也落下帷幕。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間接引發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濟南遊記,洪家樓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