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文化溯源:盲目排外與崇洋媚外為何總是那麼極端?

由 大學專業深一度 發表于 旅遊2023-01-17
簡介西方人從葡萄牙開始,到西班牙、荷蘭,再到英國,逐步與中國開始了貿易、文化的交流,但對明朝也好,清朝也罷,這些紅毛鬼是野蠻的,不會平等的對待這些野蠻人

喜歡國外文化算崇洋媚外嗎

盲目排外之文化源流

中國傳統的夏夷之辨,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長期以來,漢民族形成了民族優越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民族歧視性劃分,不平等地對待其他民族。西方人從葡萄牙開始,到西班牙、荷蘭,再到英國,逐步與中國開始了貿易、文化的交流,但對明朝也好,清朝也罷,這些紅毛鬼是野蠻的,不會平等的對待這些野蠻人。天朝上國不是迷夢,而是真實存在過,只是在西方擴張的時候,中國沒有進步。

即使是清朝前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人口眾多,可耕地面積大,自給自足,這些優勢足以傲視世界。西方人的到來,對中國而言,他們是求著中國開放商品貿易通道,對中國而言,是賞賜,並沒有脫離傳統的賞賜體系。明朝時期,倭寇的侵擾,讓海禁越來越嚴格;清朝為了抵禦鄭成功和荷蘭人勾結侵擾邊界,內遷30裡,不僅把鄭氏擋在外面,把西方人也擋在外面。馬戛爾尼來華,在大清看來,不懂中國禮儀不接受中國文化的,是夷,自然不會對夷人開放。

西方試圖將自己擴張成世界併成為世界中心的時候,中國則力圖擺脫這個世界。中國有自足的經濟體系和自足的文化體系,既不需要他們的商品,也不需要他們的上帝。

文化溯源:盲目排外與崇洋媚外為何總是那麼極端?

西方打破傳統的天朝上國迷夢

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讓中國逐步成為西方構建的世界市場的一部分,西方商品進入中國,傳教士、商人、家屬定居中國。與洋人的戰爭,一敗再敗,西方的異質文化逐漸被國人所接受,不僅是洋貨,還有洋教。洋務運動是朝廷向西方學習,朝廷終於在戰敗中放下了高傲的文化頭顱,從器物開始,學習西方文化——語言,為了瞭解語言,必然學習西方文化。

從器物到文化,從上流社會到普通民眾,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上流社會首先接受,引領潮流,被普通民眾接受,成為日常生活的裝飾或必需品。

文化溯源:盲目排外與崇洋媚外為何總是那麼極端?

崇洋媚外的轉向

19世紀70年代,對西方物質的崇尚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洋紗、洋糖、洋釘、洋藥等等,普及中國。1859年,英國人在廣州發現廣州姑娘穿戴已經歐化:在街上散步,看見很多中國姑娘的天足上穿著歐式鞋,頭上給你包著鮮豔的曼徹斯特式的頭巾。在天津也出現了歐化潮流,當地人穿衣已經不是長袍馬褂,而是像洋人一樣的多兜衣服、掛懷表、抽菸卷。

1900年之後,義和團失敗、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社會普遍崇洋媚外,舉國上下,媚夷羨夷。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中外日報》寫到:“十年前,大約排外之一類人為多。至於今日,其底裡已畢露,其明效大驗,已為人所共知。於是排外之習一轉而為媚外之極,乃至外人一舉一動無不頌為文明,一話一言無不奉為蓍蔡(德高望重的人)也”。

當時的年輕人,看著外國的事情,不論什麼,沒有一樣是不好的,而看自己國裡的,沒有一點是的,學外國人唯恐不像。

在國人來看,洋人不僅是從番鬼人化了,而且是超人化了。從番鬼到洋人再到洋大人,對洋人的稱呼越來越高階。

文化溯源:盲目排外與崇洋媚外為何總是那麼極端?

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的交雜

隨著中西交流的深入,洋人的形象在變化,從番鬼到洋大人,但盲目排外與崇洋媚外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同時存在,一個階段盲目排外明顯,一個階段崇洋媚外突出。內心與語言對洋人的抨擊或羨豔在坊間一直有。

原因在於西方以啟蒙主義掩蓋了殖民侵略,豐富的物質商品,具有現代價值的意識思想,讓國人以為是滿清導致了落後與捱打,而崇洋;面對列強的入侵和對中國的瓜分,認識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性導致內部分裂與痛苦,盲目排外。

對啟蒙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認識,並不是那麼容易分清,有時一個突出,有時另一個突出,此起彼伏,但不能消失,只是暫時不凸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