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旅遊2023-01-21
簡介”幸福樂園自治共治意識和能力拔節生長社群花園,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後,新的發力點在於:成為一種新介質,重塑一種生活方式,讓居民們參與進來,慢慢地有能力去改善身邊的空間,從而助推城市建設和發展

稻夢空間都有什麼玩的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劉悅來,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2014年,他和同濟校友魏閩、範浩陽聯合發起成立社會組織“四葉草堂”,致力於更新美化城市公共空間,先後營造了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指導居民煥新迷你花園700餘個,遍佈全市12個區。也由此在去年全球城市論壇開幕式上,成為入選的兩個上海案例之一。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社群角落空間、居民房前屋後,由社群規劃師發起的“社群營造”,絕不僅僅是造景治綠,在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上海,它正成為精神文明實踐的豐富“觸手”和創新載體,也成為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群治理,凝結社群情感的新聯結。為民、利民、惠民,德治、法治、共治。一派生機盎然中,居民們嚐到了精神文明建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甜頭,成為社群治理的生力軍,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社群發展,收穫了一個個幸福樂園、精神家園。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向善向美

更新物理空間,更迭心理空間

中國人對於土地和花藝是有著深厚情結的,而這樣一種情結中潛藏著內心的“向善向美”。在劉悅來和四葉草堂團隊看來,這樣一種向善向美,是需要被開發、被引導的。為此,2014年“四葉草堂”社群營造團隊著手改造了首個專案,將廢棄邊角料工業區變身“火車菜園”。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整體更新改造中,團隊先收集園區裡散落的草屑、倒伏的樹木,再花心思分門別類整理佈局,更新利用。麻繩搭的鞦韆、掛在樹上的繩床、廢棄的輪胎花盆、自然雨水收集系統、蚯蚓堆肥箱等,一派藝術質感與生活野趣。

菜園裡,土壤經翻新和檢測,藉助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營造新的水迴圈系統,葫蘆、郁李、石榴等紮了根、發了芽。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這個“火車菜園”的更新營造前後延續了6年,長起了100多種鄉土植物,60多種昆蟲在此安了家。當然,這裡從無人問津,慢慢有了人氣,成了周邊社群和學校舉辦自然教育課的場所:孩子們在這裡探索自然尋覓夥伴,老人們分享自家花草來裝點公共草坪,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此會心地攀談……“與其說營造了物理空間,更營造了舒適的心理空間,載入和諧、載入向善向美也就有了現實的可能。”

幸福樂園

自治共治意識和能力拔節生長

社群花園,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後,新的發力點在於:成為一種新介質,重塑一種生活方式,讓居民們參與進來,慢慢地有能力去改善身邊的空間,從而助推城市建設和發展。

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的創智坊,與國定路第一社群之間原本有片荒地。團隊透過牆裡牆外實施“城市微更新”,破了牆,開了睦鄰門,改造成一片全開放式的“創智農園”。這方花園裡,聽得見蛙鳴,聞得到稻香,看得見花開。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園子有了,有居民撓頭:“只會欣賞,怎麼養護?”於是,團隊別出心裁地將勞作工具掛在花園裡,暴露在戶外,任何人想動手打理,隨時能拿到工具;場地上還有口壓水井,孩子們玩耍時接水就可澆花。這樣的巧思,讓大家自然地參與有了嘗試和可能。換季了,這片花園該種些什麼?誰來種?大家有商量。花園牆面的手繪圖景怎麼畫?大家也群策群力。兩個社群的心門打通了,在兩個小區居委會“撮合下”,居民們常聚在一起舉辦各類文化活動。

居民們就是在這樣的共商共量下實現了“溼垃圾不出社群”,還有的居民主動為小區停車資源錯峰共享獻計獻策。

居民們自治共治的意識和能力,伴隨著花園內的綠植一同拔節生長。

精神家園

承載鄉愁與歸屬感榮譽感

營造出家門口的幸福樂園外,這一方方社群花園也承載起人們的鄉愁與歸屬感、榮譽感,成為居民們可觸及的精神家園。

楊浦區四平路街道鞍山三村,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新村”。彼時的工人新村承載起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光榮與夢想。歷經一個甲子風雨,建築物和設施日益老化,如何營造出一個合適的社群花園,承載起當下美好生活?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四葉草堂團隊聯合創始人魏閩博士說,要放大那些光榮的元素,既致敬過往,也眺望未來,更煥活人們對於當下美好的感知。團隊調研、走訪了社群的老人們,瞭解社群的發展歷史。更新改造中保留了“有年歲”的綠化景觀,增加公共課空間的人性化設施,強化“友好度”。特別是,保留放大了“齒輪”等工人新村獨有的建築符號元素,將其印刻在座椅板凳上,煥活當年的榮耀記憶;設計地面的塗鴉遊戲時,也呼應歷史元素,特意增加了鐵路訊號燈和車輪的手繪,讓老居民們“一眼就是滿滿鄉愁”。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他們的案例入選全球城市論壇案例!同濟教授和團隊6年營造111個社群花園公共空間遍佈12個區

撫順路363弄芳園,社群中心有棵見證小區變遷的老雪松。更新改造後,圓形樹池多了木質坐面,成為社群居民進行“植物漂流”交流園藝的“網紅”新場所、議事新客廳,這棵老雪松也從居民們記憶角落裡走出,種進了更多人的心裡。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