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千年夢華話開封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3-01-23
簡介今日開封城下共有六座城池,分別是戰國魏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東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開封城和清代開封城

北宋開封城周圍有幾條運河

千年夢華話開封

開封地下文化層

千年夢華話開封

開封明清城牆

開封位於黃河下游,先後有夏,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被稱為“八朝古都”。北宋時期,依託便利的大運河交通,開封發展成為當時國際上首屈一指的繁華大都市。

北方水城

宋代婉約派詞人代表柳永,有一首著名詞作《雨霖鈴·寒蟬悽切》,詞中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柳永是福建人,出身官宦世家,為求取功名,在開封生活20年左右。據說,《雨霖鈴》是柳永第四次落第後南下與情人蟲娘分別時所作。這首詞意境優美,還讓我們看到了北宋時期開封水上交通的珍貴記錄:即使到了晚上,汴河也能行船,而且從開封出發,沿著水路可以直接到達“楚天”,即屬於長江中游地區的荊楚大地。那時的汴河,是隋唐宋大運河連線黃河與淮河的一部分,隋朝初年隋煬帝時候開鑿的。北宋建都開封后,又對汴河進行了疏浚和改造,汴河交通運輸更加通暢了。

在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也可以驗證柳永詞中展示的情景。《清明上河圖》全長525釐米,其中,描繪汴河的畫面就有240釐米,佔全幅畫面的45。7%。此外,在汴河上,張擇端還特意描畫了28艘各式各樣的船隻。北宋時期,汴河、五丈河、蔡河、金水河四條運河都進入到開封城內,四條運河上的橋樑就有34座,形成了以汴河為中心四水交流的格局。再加上開封城內外的金明池、迎祥池等大大小小的湖泊,開封是名副其實的“北方水城”。

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汴河運輸量最大,運輸也最繁忙。根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從汴河漕運來的糧食,一般維持在每年600萬石左右。一石合今天大約55公斤,600萬石相當3。3億公斤。北宋時設立了專門管理漕運的機構發運司,組建一支由數千艘船隻組成的特殊船舶隊伍,定期對汴河進行清淤。正是由於汴河維持著正常的水運,才為開封社會的繁榮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夜開封

北宋從960年建國,到1127年被金兵所滅,在開封建都時間是168年。城市商品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和科技都很發達,城市人口超過100萬,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宋代孟元老在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裡,用“八荒爭湊,萬國鹹通”來概括開封的繁榮情景。

北宋末年有一位詩人叫劉子翬,福建人,青少年時期在開封生活20多年,北宋滅亡後到了南方。他回憶東京開封:“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梁園是開封別稱。劉子翬說東京是個令人陶醉的地方,那裡有風流萬種的歌舞,解愁的美酒,但最令人快樂的,當是夜深時登上燈火通明的樊樓。

從他的詩中能感受到開封城的開放,但北宋以前的城市並非如此。唐代長安晚上是要禁夜的,老百姓居住在固定的“坊”裡,晚上不能隨便上街,自然沒有夜市和夜生活。北宋時期,都城開封的坊牆沒有了,老百姓有了自由的夜生活。開封有大量的夜市、酒樓、瓦肆勾欄都在晚上營業,進行商品買賣、飲食、娛樂和消遣。劉子翬在詩裡提到的樊樓,又叫白礬樓,是東京最大的酒樓,高三層,共有五座樓相連在一起,各樓間用飛橋與欄杆相連,規模宏大,“飲徒常千餘人”,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五星級大酒樓,王公貴族經常光顧。

像樊樓這種酒店在北宋被稱為正店,一般都資本雄厚,政府許可可以購買酒麴,自己造酒、賣酒的大店。另一類是腳店,規模較小,主要從正店批發酒來零售。到北宋末年,東京大的正店就有72家,小的腳店有數萬家。

北宋時期,開封繁榮開放,是中國夜市和夜生活的起源地,接近於現代的城市生活。

城下之城開封與黃河關係密切,所謂: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北宋以前,黃河在河南安陽滑縣以北流過,距離開封有100多公里之遙。南宋以後,黃河開始在開封附近頻繁決溢。有關資料統計:僅在元、明、清三朝,黃河在開封決溢的次數達300多次,其中在近郊決溢有88次之多,這其中又有數十次泛水襲城,7次水淹開封城。河患頻繁,導致黃河不斷地改道,河道逐漸南徙。清朝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河決蘭考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以西),形成今日河道,黃河距開封城9公里。

12世紀以後,頻繁的黃河水患,使開封城的平均海拔至少增高了10米,地勢、地貌、土壤等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形成“城摞城,城套城”的奇特現象。

開封地面上遺留的北宋時期文化遺存非常有限,著名的就是兩座塔:河南大學附近的鐵塔和禹王臺附近的繁塔。

今日開封城下共有六座城池,分別是戰國魏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東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開封城和清代開封城。這六座城池自下而上疊壓在了一起,考古學者稱它為“城摞城”。有兩處考古發掘現場,分別在開封市的大梁門和新鄭門。

門摞門,路摞路,牆摞牆,馬道摞馬道,到最後的城摞城。歷經兵火、戰亂和水患,開封沒有另選新址營建新的都城,而是在舊城址的基礎上屢毀屢建,層層疊壓。千古奇觀立體展現了開封自建成以來的變遷歷史。

一次次,它從滅頂之災中站起,幾回回,它在廢都之墟上再生。災連災,始終不棄祖根之地,水漲城高;城摞城,遂形成地理奇觀。洪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戰火燒不垮,災難壓不倒,古都開封骨子裡是勇,氣質裡是剛,似黃河擋不住滾滾東流,似春草燒不盡生生不息。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