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壹點探泉|臥雲鋪村“五口泉”:一姓一個泉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旅遊2023-01-29
簡介”88歲的志願軍退伍軍人閆德成老人,以前當過多年村支書介紹,原來七姓村民的七口井(也叫泉子),現在有五口井依然存在併為村民所使用,它們是閆家泉子、王家泉子、張家泉子、吳家泉子、劉家泉子五個泉子,其餘兩口泉井(李家泉子和蘇家泉子)已經湮沒

臥雲鋪村有午休地方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卓琪 程凌潤

8月28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跟隨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工作人員來到萊蕪區茶業口鎮臥雲鋪村,探訪了該村一姓一個泉的五口泉。由於臥雲鋪村地勢高,背靠的高山常被雲霧覆蓋,整個村子就像“臥”在雲中,因而得名臥雲鋪。

壹點探泉|臥雲鋪村“五口泉”:一姓一個泉

壹點探泉|臥雲鋪村“五口泉”:一姓一個泉

壹點探泉|臥雲鋪村“五口泉”:一姓一個泉

臥雲鋪村舊稱窩鋪,明朝初年因移民而建村(此前已有人在此定居),最初全村共有七大姓:劉、王、張、閆、李、蘇、吳。村裡有句古老的諺語——“一姓一個泉,一姓一盤碾,一姓地一片”。說的是,這七大姓氏的村民,各自擁有一口泉水井,一個碾糧食的石碾,還有一片可以耕種的土地。

“說是一姓一泉子一盤碾,是指平時大家使用方便。如果一姓的泉子和石碾子閒著,其他姓氏的村民照樣可以用。大家都相互謙讓,從不會為了吃水用碾子吵架拌嘴。”88歲的志願軍退伍軍人閆德成老人,以前當過多年村支書介紹,原來七姓村民的七口井(也叫泉子),現在有五口井依然存在併為村民所使用,它們是閆家泉子、王家泉子、張家泉子、吳家泉子、劉家泉子五個泉子,其餘兩口泉井(李家泉子和蘇家泉子)已經湮沒。

從山腳下拾級而上進入雲鋪村,經過觀音殿和閆家大院後,在路邊首先看到的便是閆家井,這其實是一個井泉,裸露在外的石築井口呈半圓形,井口直徑約60釐米,井水深約2米。

“閆家泉子地勢最低,常年不幹涸。有一年,八個月沒有下一滴雨,其他大部分泉井都停水了,但閆家井的泉水沒有停,這個井的泉水是從大黑山滲下來的,很旺。”閆德成老人說道。

沿著山路再繼續攀登百十米遠,路邊一住戶大門口旁邊刻有“王家井”的木牌便映入眼簾。兩塊半圓形石頭圍成一個圓形井口,直徑約50釐米,有人正用一根一米多長的帶杈木棍吊著水桶從井裡提水。

張家井位於村子中心偏東,井口也是圓形的,井口直徑大約50釐米,井水深90釐米。問起這些泉水當年是怎麼找到的?閆德成老人說,聽老人講,最初村民找泉子的時候,是在山峪裡找葦子,看見哪裡有長勢旺盛的葦子,哪裡就會有泉水。拔掉葦子,再往下挖挖,泉水就冒出來了。這一家一姓的泉水都是這麼找出來的。為了保持泉口的衛生清潔,後來人們才把泉子周圍砌上石頭,壘成井狀或池子狀。

臥雲鋪的吳家井在半山腰上,所處位置最高,1967年,閆德成任村支書帶領村民對它進行了掏挖和整修。吳家泉子緊靠山崖,因上面已經棚蓋成一個封閉的水池,故而看不清泉水出露口的形態。但坐在泉水池旁邊,仍然能聽見嘩嘩的流水聲,說明這是一個不停噴湧的泉。閆德成介紹說,裡邊的泉水深約1。5米,在吳家井旁邊十米遠,還有一個更大水窖,這也是閆德成當年帶領村民砌築的,供村民儲水用。在水池上面,架有一臺石碾。

劉家井位於與閆家井相對的山坡另一側,邊長70釐米,掀開井蓋,只見裡面泉水充盈,彎腰可掬。與其他泉井一樣,在不遠處有個仍能使用的石碾。

除了泉水豐富,臥雲鋪村文物古蹟也有不少。村口有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單位的石碑,是2015年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辦公室所立。村內的觀音殿、閆家大院等古建築儲存完好,還儲存有多塊古石碑,內容包括戒賭、禁止伐樹、禁止偷盜、禁止窩藏匪寇和重修關聖帝廟橋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