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由 起特網路佳純 發表于 綜藝2021-06-12
簡介包括“砸缸記”中提到司馬光砸破水缸救的這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在他被救後的第二天,他的家人還提著禮物上門道謝,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光山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亭名曰“感恩亭”,用來紀念司馬光救命之恩,這些內容全部都是動畫片為了教育孩子知恩圖報而杜撰出

砸缸救人是什麼人物

河南省光山縣教育局2009完成了一件大事,他們自2008年開始就申請將司馬光出生於光山縣的史實寫進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中,在教育部有關部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他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進行歷史考證,終於在2009年的十月獲得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透過。

新修訂的語文教材自2010年春季開始供全國中學生使用。如今七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上,關於司馬光的註釋已經正式修改為“司馬光(一零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實,陝西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據光山縣教育局徐昌德局長介紹,這是中小學語文教材首次寫進歷史名人出生地,這件事情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這是因為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這個典故,就發生在這裡。

光山縣以此為據可以大力發展當地的旅遊業。要知道如今旅遊業也是我國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

司馬光砸的是缸嗎?

2019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週年,這位宋代的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曾經編撰了《資治通鑑》,這是一本編年史的鉅著,對後世展示了一千多年的王朝更迭的歷史,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對我們現代人研究古代的歷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而司馬光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他砸缸的故事了,這段故事最早記載在古籍《冷齋夜話》中,後來被收錄進正史《宋史》一書中,這個故事說的是司馬光7歲的時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裡玩,有一個幼童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裡,其餘的孩子都害怕得不知所措,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把缸砸破救了這個小童。

令人沒想到的是,圍繞這個故事還發生了不少爭論。

2015年的時候收藏家馬未都提出了一個觀念,他認為“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他舉例說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很可能就是編造的。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他質問歷史學教授趙冬梅:“你說司馬光砸缸,用的是什麼砸的?”趙老師說是石頭,他又追問,確定嗎?不是鋤頭,不是別的,是石頭?你怎麼知道的?在大家看來這個問題有點胡攪蠻纏了,因為宋史中明確提到了:“光持石擊甕破之。”

他又指出能夠讓一個7歲的孩子掉進去的缸至少得有1米左右的寬度,而宋朝還沒有能力造出這樣的一口大缸來。

這個觀點也遭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靜榮老師的反駁,楊老師解釋了,就“缸”而言,從宋朝瓷器實物論證、瓷器燒造工藝論證都可證明其可實現性:湖北襄陽宋墓有挖掘出宋朝壁畫,壁畫中有大水缸的出現,說明宋代已有盛水的大缸。

其他還有杭州和山東等地也出土過直徑或者口徑超過一米的大缸。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宋史》中提到的司馬光砸的是“甕”,而記載宋史的是元代編撰歷史書的人,那個時候的缸和甕已經通用,所以說司馬光砸的是缸也好,甕也好,只是稱呼上的不同,本質是一個東西,都是盛水的器具。

所以說馬未都說的這個故事是編造的言論是經不起推敲的,他本是收藏古玩方面的專家,在這件事情上妄言實在是不夠專業了。

砸缸救了誰?

近年來,河南光山縣為了配合宣傳司馬光的事蹟,投資拍攝了一部大型三維啟智動畫片《少年司馬光》。這部動畫片共有十三個單元小故事,有“誕生記”、“胡桃記”、“麻鴨記”、“高蹺記”、“砸缸記”等。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劇中胡桃、麻鴨及高蹺等故事,都是光山特色美食與民俗活動,其本意是為了宣傳現實的光山,所以其中的不少內容都是“添磚加瓦”杜撰出來的小故事。

包括“砸缸記”中提到司馬光砸破水缸救的這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在他被救後的第二天,他的家人還提著禮物上門道謝,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光山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亭名曰“感恩亭”,用來紀念司馬光救命之恩,這些內容全部都是動畫片為了教育孩子知恩圖報而杜撰出來的故事,沒想到被一些不明就裡的人用來當成真正的歷史資料傳播了出去。

有的人還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說在上官家的族譜中有詳細記錄這件事情,其實翻遍歷史書也找不所謂的“上官尚光”,更別提“上官家族譜”了。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宋史中並未提到司馬光救的孩童是誰,可能是因為這段歷史要講述的重點也不是在他救助的孩童上,而是他急中生智的這個過程。

參考《宋史》中這段記錄的前半部分,均在說司馬光小小年紀就像個大人一樣,整天捧著《左氏春秋》看個不停,所以後面孩童掉入缸中,他與其他慌亂的孩子不同,像個成熟的大人一樣尋找解救的辦法,最終救人成功。

這位被救的孩子應該就是一個院中玩耍的孩子,之所以沒有詳細記錄可能也是因為後續無甚可寫吧。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為編《資治通鑑》發明了“警枕”

其實除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有一件事情也是有史可查的。宋代範祖禹在《司馬溫公佈衾銘記》記載:“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說的是司馬光在編輯《資治通鑑》的時候,巨大的工作量迫使他沒日沒夜的查閱史書,他怕自己疲憊的時候會睡覺睡過頭,就用一塊圓木頭當做枕頭,這個枕頭非常容易滾動,只要枕頭滾走了,他就會驚醒起身繼續工作。他給這個枕頭起名叫:“警枕”,以此警示自己,珍惜時間。

《資治通鑑》耗費了司馬光一生的時間和心血去完成,寫完後2年他就過世了。現存的《資治通鑑》共有294卷,附錄等資料另有30卷之多,共300多萬字,是一部非常有歷史價值的文獻鉅作。

司馬光砸缸救人家喻戶曉,但你可知被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

小結:

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要懂得分辨事實,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盲目聽信一些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的言論,有一些歷史上的事件會因為記錄文獻的丟失或者記錄的不全而給後世的學者帶來很多不便,這是因為歷史一般都是由後朝的人去編撰的,存在一定的偏差性,一方面是相關人物多半已經作古,無法考據,另一方面歷史是由“勝利的朝代”編寫的,對前朝的歷史有一些篡改也不奇怪。

我們現在會有很多熱愛歷史的專家去做專門的研究考據,去追尋歷史的真相,還有一些歷史愛好者或者想象力豐富的作家會根據一些史實碎片和自己的猜想去構思一些故事。

例如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家約瑟夫。鐵伊曾經寫過一本小說《時間的女兒》,我們都知道英國王理查三世在英國的歷史中不是一個正面人物,傳說他為了篡位謀害了他的兩名侄兒。

但是在小說中作者利用主人公探長格蘭特之口說出了她自己的猜想:英國著名的皇帝理查三世是一個被小人誣陷的偉大人物。雖然在書中她列出了很多證據,但是最重要的部分靠的是她的猜想,並沒有史實作為支撐。

所以讀者在看的時候要多留心,小說是小說,正史是正史,千萬不能混為一談。我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也要儘量參考正史,不要去看一些所謂的“野史”,在沒有確定的情況下,千萬不能自以為是或者輕信別人的話,這個道理運用到任何事情上都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