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醫學微視】象之謎五味爆珠多少錢一包?中醫四氣五味的用藥之道!

由 悅讀中醫 發表于 綜藝2021-08-05
簡介疾病的病機和證候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咳喘)、向外(如陽氣浮越而發熱,汗出)、向下(如瀉利,內臟下垂)、向內(如表邪向內傳變,疹毒內陷)等病勢趨向時,就可選擇同病勢相對立的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

象之謎五味爆珠多少錢一包

小編導讀

學中醫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四氣五味的說法,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呢?臨證時如何在四氣五味的指導下用藥呢?這篇文章帶你瞭解中醫四氣五味之謎。

醫之治疾,不外藥、針、灸、罐及推拿、燻、洗等法,而用藥之途徑者最多,其用藥之能,唯在四氣、五味矣。

所謂四氣,即寒、熱、溫、涼四者也;所謂五味,即辛、苦、甘、酸、鹹五者也。

二者用藥,即此氣、味二者矣。氣屬陽,味屬陰,其作用在於病情之與藥相對立矣。再者,四性之外,尚有平性;五味之外,還有淡、澀。

可發散,有發表、祛風溼、行氣活血及散結開竅之能;發表,如麻黃、薄荷;祛風溼,如獨活、五加皮;解氣滯血瘀,如木香、川芎;散結腫、開竅閉,如乳香、麝香。

甘味藥

可補可緩,可用治虛證,如黃芪補氣,熟地黃補血;緩解拘急疼痛,如飴糖;或用以緩和藥性的偏盛,如甘草。

淡味藥

能滲能利,有滲溼利尿作用,主治溼邪為患或小便不利等疾病,如茯苓、薏苡仁。

酸味及澀味藥

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主治虛汗,如五味子、五倍子;遺精遺尿,如山茱萸、金櫻子;瀉利不禁者,如烏梅、赤石脂;喘咳不止者,如訶子、罌粟殼。

苦味藥

能燥、能洩、能堅,有燥溼、降洩及堅陰等作用,主治溼症,如黃連、蒼朮;二便不利,如大黃瀉下、防己利尿;熱邪傷陰,如黃柏、知母。

鹹味藥

能軟堅潤下,主治癥積,如鱉甲;便秘,如芒硝。

四氣五味用藥法式

疾病的病機和證候常常表現出

向上

(如嘔吐、咳喘)、

向外

(如陽氣浮越而發熱,汗出)、

向下

(如瀉利,內臟下垂)、

向內

(如表邪向內傳變,疹毒內陷)等病勢趨向時,就可選擇同病勢相對立的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

升有上升、升提之意,主治病邪向下者,如內臟脫出下墜者(子宮下墜、脫肛等);浮有外行、發散之意,主治病情在表者(傷寒、中風、風溫、冬溫等);沉者有降之意,主要作用在於向內、向下,可降逆、潛陽、止嘔、平喘、清熱、利尿、瀉下、安神等。

藥物的四種作用(升、降、浮、沉)與藥物的氣味厚薄及質地的輕重有關,

植物之花、葉及性溫熱、味辛甘之藥物多主升浮;氣薄、味厚、質重(如植物之種子、果實,礦石和動物之殼、骨、角)及性寒涼,味酸、苦、鹹的藥物,多主沉降。

藥物的歸經問題是以天象學說為主導的,如桔梗、百合、南沙參、石膏等色白之藥物歸肺經;酸棗仁、丹參、龍眼肉、大棗、小麥、硃砂等色紅者歸心經;青蒿、茵陳、蘆薈、青黛等青色之藥物歸肝經;白朮、陳皮、黃連等色黃之藥物歸脾經;女貞子、附片、肉蓯蓉(大雲)、墨旱蓮、桑椹等黑色之藥物歸腎經。

好書推薦

瞭解四氣五味,探索中醫奧秘。更多知識待了解——

四氣五味用藥法式

《諸病源心論(修訂本)》

本書是作者在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10月首版的《諸病源心論》基礎上,融佛學、道家思想理論為一爐,增添了療心百藥譜、心為婦女百病之源的辨證論治、心為小兒多發病之源的辨證論治、心為癌瘤發病之源的辨證論治、心為癲狂癇發病之源的辨證論治等內容,進一步指出“百病唯心造”的含義。明確提出“諸病源心,病由心生,疾因人作”的病因學理論,並附名醫經驗與三川驗案,以及其他論文4篇。本書內容新穎,條目清晰,是執業中醫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及中醫愛好者的一本參考工具書和研究中醫治療心病經驗的重要文獻。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諸病源心論(修訂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劉健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