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由 小語寇老師 發表于 綜藝2021-09-05
簡介《簡愛》中對“火”意象的運用可謂是極致和精緻,從這個單一意象的不同展現方式上,我們能體會到憤怒、平和、重生等不同的情緒形式,從而隨著作者,更深刻的去體會人物內心,達到和藝術的共鳴,這也是《簡愛》這部著作經久不衰的一個點睛之筆

桑菲爾德莊園是被誰燒的

文/ 橘子

我們在讀文學作品或觀影視大片的時候,常會發現,創作者會反覆使用一種現實事物去表現情節,比如說會反覆出現“水”“鏡面”等,在《簡愛》中也有這樣的表達,如果大家認真閱讀了,就會發現,簡愛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意象——火。

《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說透過對一個矮小、貧苦的少女經歷的描寫,向讀者樹立了一個獨立自主、堅持抗爭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簡愛是讓中外女性都敬佩且喜歡的一個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敘述之中,也在反覆用到“火”這個意象來表現人物的命運起伏,推動故事情節。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文學作品中任何的細節安排都不是無意為之的,那麼《簡愛》中的“火”意象也不例外。本文將從文學中意象的作用入手,透過對《簡愛》中“火”的不同象徵意分析,探尋文學作品中“火”的意象,帶領讀者深入體會文學作品的深度和溫度。

01意象是人物情感的載體

美國意象派詩歌運動代表人物埃茲拉·龐德給意象下的定義是:那在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複合物的東西"。

換句話說,意象是人的情感的一種寄託和反映。意象通常用於象徵某些特殊意念,代表著小說深層次主體,為小說增添文學效果,使故事的可讀性更強。

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之中,常會用到“意象”這種文學創作方式,以此來具體表現作者的思想內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並促使讀者去深入理解。這樣的表達方式意在讓讀者融入故事之中,將“情”與“景”結合,產生更深刻的情緒體驗。比如我們現在在給學生上語文課中,常會出現一種表現手法叫“情境交融”“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等。

那麼,在《簡愛》這部小說中,“火”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但區別於我們常性思維中的提到火就想到熊熊大火,《簡愛》中的火可謂是形式各樣,火與光交映,微火與大火交映,這就更有意思了,也更有研究和了解的必要了。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02《簡愛》中“火”的不同象徵意義

(一)復仇之火,熊熊燃燒

小說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伴隨著瘋女人伯莎梅森的出現而出現的兩次大火

第一次是在羅切斯特與簡愛互生情愫,關係慢慢明朗的時候,有一天聚會過後,羅切斯特喝多了酒沉沉地睡去。半夜伯莎從閣樓裡逃出來,到羅切斯特的屋子,驚惶和憤恨中縱火,一邊燒一邊瘋狂的大笑,如果不是簡愛的及時出現,很可能羅切斯特在這場大火中就喪生了。

第二次伯莎縱火是在丈夫羅切斯特和簡愛的婚禮變故之後,簡愛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後的某一天,她縱火燒掉了整整一個桑菲爾德莊園,也是在這一場大火中,伯莎自己喪生於此,羅切斯特也變得又瞎又殘。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顯然是伯莎內心的一種抗爭,對不公的命運做出的反抗,亦是內心憤怒之火的發洩。她要復仇,對那個“搶”走丈夫愛的女子,對這個看似溫暖實則冷漠的丈夫,對她自己不公的命運。

在整個故事情節中,這一部分也是最揪人心絃的地方了。但是後來我也問過幾個讀過作品的夥伴對伯莎的感覺。和我一樣,大部分人對伯莎這個瘋癲的女子,竟沒有太多的指責,因為從某種層面上講,她也是這個不幸時代的產物,自身不公的瘋癲病,以及一個不愛自己的丈夫,加上常年的閣樓密閉空間,身心的壓抑可想而知。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二)生命之火,如微光跳躍

小說中有兩處非常明顯的關於“火”在生命衰落時的描寫。

第一處是在勞渥德寄宿學校,簡愛的好朋友海倫生了重病,快要離世的時候,簡愛偷偷地溜去看望她,發現“一枝沒有剪去燭花的蠟燭昏暗的在桌子上點燃著”。

這裡的殘燭所發出的微弱的火光就如同海倫的生命,也預示著簡愛此刻疲憊而難過的內心。在對其他部分海倫的描寫時,作者也有意無意的會以昏暗的燈火或者火光為背景,這其中的用意就在於,與海倫這個本就外表柔弱多病,性格溫潤善良形成呼應。

另一個場景是在從小欺負簡愛的裡德舅媽快要去世時,海倫趕回去看望,此時的舅媽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飛揚跋扈,而是靜靜的躺在大大的床上奄奄一息,“爐中的火將滅未滅”。這裡顯然是以此爐火預示舅媽的生命之火。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沒錯,像極了人生。深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不禁為其細膩巧妙而非常用心的設計而感動。不只是為寫小說而寫,而是加入了很多現實的折射。

就像此幾處生命之火的象徵,對於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海倫和裡的舅媽來說,甚至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誰的生命不是猶如一把熊熊烈火,而隨著生命盡頭的到來,火焰也在逐漸微弱,寫到此,腦海中立刻出現了一個詞語——風燭殘年。

生活中常講一句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年輕氣盛,生命最旺盛的那個階段,很多驕傲的自大的人都常常自以為是,想掌控所有,彷彿一團濃烈的大火,撐起了天地,但至風燭殘年之時,這戾氣便瞬間離去,生命之火化作了生命之燭,就算是輕輕地一嘆氣就能將其吹滅。

這大概就是文學作品的“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吧,我們總能從其中找到身邊人和身處生活的影子。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說到重生,最容易聯想到的一個詞就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有一個傳說,鳳凰每隔五百年,就會就會揹負著世人的痛苦和不幸,義無反顧地飛向熊熊大火,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人間的安詳和美。而同時,鳳凰也能在巨大的肉體疼痛之中獲得重生,它的羽翼將更加豐滿,聲音更加清脆,精神更加深邃,因此也有火鳳凰一說。

簡愛》中伯莎所縱的這一場大火,除了本身的憤怒和復仇外,還有另一種解說就是重生。

在這場災難中,羅切斯特為救伯莎,變得又瞎又殘,伯莎自己也喪身火海,但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亦是一種救贖,一種重生。伯莎的解脫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她的消失也給勇敢自立的簡愛讓出一條通往幸福的路,羅切斯特的殘疾亦是對他自己以前行為的懲罰,就如同鳳凰涅槃,而燒燬的桑菲爾德莊園更是一切還原重生的跡象,因為桑菲爾德本就是靠伯莎家族的遺產崛起的。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以前學習心理學課程時聽到過一個詞——告別。說的不只是簡單的表面的斷舍離,而是從心裡的一個割捨,然後重生。

電視劇《在遠方》中有一個類似情節:劉燁飾演的男主人公姚遠自責是自己撒謊讓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趕回家,而在路上出了車禍,因此一直逃避過去,且幾十年從不敢回家,後來在馬伊琍飾演的心理學研究生路曉歐的幫助下,在父母出事的路口燒紙上香,與父母告別,最後成功走出陰影獲得重生。

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用“燒”的方式來作為上一段的告別和新生活的開始

,比如諜戰片中毀壞信件證據的方式通常是“燒”,有些人會選擇燒掉之前的信件、日記等,似乎比起撕掉、扔掉等方式,“燒”更能讓一切沒有痕跡,更能體現新生。

所以,在《簡愛》這部小說中,夏洛蒂.勃朗特安排這一場大火想來也是為了將主人公簡愛高高托起,給她的新生活開闢一條光明大道。經過大火洗禮之後的愛情,將更加純潔,更加濃烈。

我相信——消亡,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03文學作品中的“火”蘊含的深層含義

火本是自然現象,但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賦予生命。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中幾章節都有關於火的描寫,使整部作品更加形象、生動,引人深思。艾青的長詩《火把》中的“火把”貫穿了整個故事,在唐尼和李茵思想轉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因而,“火”文學作品中,絕不僅僅只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主人公的命運及故事情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歸結而言,可以歸結為人物的情緒渲染和命運暗示。

(一)“火”與作品中人物情緒和環境氛圍緊密相連

“火”這個詞在生活中是非常的普遍,古代文明也是可以說從學會使用火而開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聯想到火苗、火災等,總之,“火”的存在給人一種炙熱的感情引導。因此,在文學作品中,便常常以此來表現人物熱烈的情緒和感受。

當人物情緒激烈時,通常會以大火、烈火來代替,當人物情緒趨於平和時,便是若隱若現的微火。火的狀態也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發生變化。有時“火”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和溫暖,有時也是一種反面力量,預示著終結和重生。

記得在小學課本中的《開國大典》一課的結尾處,有一句描寫“晚上9點30分,遊行隊伍才完全走出了會場。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滿整個北京城。”這裡的“紅流”有兩個含義,第一是舉著火把的遊行隊伍,第二是人心中的溫暖,顯然在此處“火”所象徵的就是當下人們心中的無限喜悅和溫暖。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二)“火”蘊含著更深層次的命運象徵和對生命的敬畏

文學作品因為其自身的侷限性,讀者只能以第三者的角度去體察劇中各類人物性格,但如果簡單的透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顯然是單薄的,而人物的心理除了獨白外,可用展現形式便不是很多了,不注意就會顯得很不自然。那麼藉助意象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光和熱代表主人公性格和命運,很多時候火的出現的不同方式便預示著主任公命運的起起落落。

比如《簡愛》中的海倫和伯莎,不同心態的人對相同命運的對待方式也是有所區別的,因而同樣的“火”有時也能表現不同的任務性格。

小時候看電視劇有一個情節,就是人去世之後,很多親人站在火化場悲痛等待的場面,這導致我的心中也對“火”有所敬畏。在西方意義上講,認為火化肉體才能讓靈魂不執著於肉體,從而幫助解脫,方便往生,從這個角度看也有安息的意思。但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國人並不認為如此,而更強調入土為安,現代中國實行火化也多是考慮資源利用問題。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會與“火”所聯絡。西方的“火化”代表著覆滅和重生,國內的掃墓等象徵著為逝者送去溫暖。

這些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因此我們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妨也可透過這些特殊的意象,去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態度和感情。

《簡愛》中不容忽視的“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04結語

文學作品中需要意象去增加本身的可讀性,能以自然的手法牽動著故事的走向。《簡愛》中對“火”意象的運用可謂是極致和精緻,從這個單一意象的不同展現方式上,我們能體會到憤怒、平和、重生等不同的情緒形式,從而隨著作者,更深刻的去體會人物內心,達到和藝術的共鳴,這也是《簡愛》這部著作經久不衰的一個點睛之筆。

迴歸生活,作品需要“火”的渲染,人的生活更需要“火”的存在,無論是現實的“火”還是“精神之火”,都會賦予人溫暖和力量。有句話說“美的心靈是嚴冬燃燒的火,給人以溫暖”,那麼,也願這種溫暖之火永生!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