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海派藝術的三個特色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綜藝2022-12-04
簡介5cm 紙本設色上海中國畫院藏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吳湖帆四位大家,即是清末民初海派藝術的代表人物

藝術底蘊的特點是什麼

借古開新

“海派”原義意指清末民初流寓於上海,兼具同鄉關係的畫家群體組合,發生了歷史的沿革。就繪畫領域而言,“海派”稱謂基本確立,並沿用至今。具體說來,即以國畫名家為中心,圍繞傳統文人畫趨時務新的革新之風,相應產生了約定俗成的思維定勢。沿革至今,成為身居海上開放之地,力改前時國畫糜弱之氣的寫照。“海派”之義,從文人畫筆墨形式本體,引伸和擴充套件為一種寬容而開放的文化精神。

海派藝術的三個特色

任伯年 清供 86×43。5cm 紙本設色上海中國畫院藏

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吳湖帆四位大家,即是清末民初海派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對傳統中國繪畫的學習和延承基礎上,師法古人,博採眾長,呈現出借古開新的藝術面貌。任伯年擅長描繪現實題材,其繪畫融合市民審美趣味。吳昌碩以金石入畫,且大膽運用濃麗色彩。黃賓虹早年繪畫以疏淡清逸為特色,晚年畫風則為“黑、密、厚、重”。吳湖帆畫合古今中西之法,立體感強,設色明快,墨筆烘染,有煙雲蒼茫、泉石浩蕩之致。四位藝術大家的繪畫風格雖有所差異,但共通之處在於儲存傳統藝術民族特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力避陳陳相因,成功地適應了新時代的生活方式與藝術文化思潮,有力推進了中國繪畫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歷史轉型,幾位大家不失為海派藝術的集大成者。

海派藝術的三個特色

吳湖帆 雙松疊翠 133×68。5cm 紙本設色 上海中國畫院藏

中西兼道

20世紀以來,中國畫壇出現了種種關於中西融合的觀念和實踐,在中國畫的中西融合方面,取西畫寫實主義來改造中國畫,使中國畫具有描寫現實生活的能力。在西畫的中西融合方面,一者注重西方表現性語言與傳統寫意的結合;另者側重西方寫實性語言與傳統寫意語言的結合,由此形成了中西融合的主線,從中體現出應有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是中國美術在現代西學東漸社會情境之下自覺對應的結果,也是20世紀西畫東漸在文化移植之中所作出的現實選擇。海派藝術名家的“中西融合”之道獨具特色,其中可推林風眠和劉海粟為代表。林風眠先生認為東西方藝術“因相異而各有所長短”。在繪畫上,他潛心研究中國畫的新風格,一方面立足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運用西方繪畫之技巧,在領悟東西方藝術的精髓之餘,實現了中西融合。劉海粟先生受康有為影響,認為“閤中西而創藝術之新紀元”。其中西兼道不僅體現在繪畫創作上,還體現在藝術教育思想之上。繪畫上,劉海粟取東西方藝術之表現主義的傾向,用筆強勁有力,色彩豪放,濃烈。除此之外,劉海粟在本身就源自於西方的藝術教育上,也頗有建樹。縱觀林、劉的藝術生涯可以看出,林風眠之中西兼道是一種內省和冷靜,而劉海粟的中西兼道更體現出一種熱情與豪放。大家之作所呈現的海派藝術中西兼道之風,實則是對於藝術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與融合。

海派藝術的三個特色

吳昌碩 重陽畫菊 134×41。5cm 紙本設色 上海中國畫院藏

現代標程

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浪潮中,呈現出國內學子留學海外的趨勢。歷經了先聲、醞釀和開拓的歷程,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西洋畫運動的鼎盛之期,出現了以振興中國現代藝術為理念的現代藝術探索。以留歐與留日藝術家為主體的創作群體,依託專業的美術院校和西畫團體,構成了海派藝術新的時代標程。他們從教學實習和創作研究,全面展開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縱深格局。吳大羽、倪貽德兩位大家即是一種卓越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曾於20世紀20年代留洋,在此過程中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的影響,將背景、流派迥異的風格化相糅合,其作品洋溢著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和精神。歷史證明,一味模仿、追隨絕不是改革中國傳統繪畫的正道。因此,他們在吸取西方現代藝術之精華的同時,又強調融民族藝術特點及其美學思想。強調相容幷包、中西融合,從而創作出眾多具有深厚底蘊和形式美感的作品。兩者在藝術實踐與理論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於中國傳統美術的現代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美術報)

海派藝術的三個特色

黃賓虹 白嶽獨峰崗 111。5×40cm 紙本設色 上海中國畫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