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上午直擊:申城A級景點恢復開放超一半 最早的遊客8點多就來了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綜藝2022-12-08
簡介恢復運營初期,上海之巔觀光廳採取50%限流措施,以“實名制+分時預約+限流”的方式,合理佈局景區人員密度,全力保障遊客健康和安全

為什麼老人早上醒得早

早上8點半,居住在靜安區的新上海人艾靜波乘坐地鐵趕到上海之巔觀光廳入口處,成為該景點第一位遊客。今天起,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上海科技館等熱門景區恢復運營,迎來不少趁著一清早錯峰出遊的市民。

上午直擊:申城A級景點恢復開放超一半 最早的遊客8點多就來了

圖說: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恢復運營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下同)

錯峰出遊成新時尚

“觀賞上海的城市風景,很多人會選擇夜晚。我特意一早來,圖觀光廳里人少、清靜。”艾靜波是一名酒店業工作者。防疫期間,他和很多旅遊從業者一樣,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看著酒店生意清淡,我們很著急,天天盼著旅遊業重啟。” 艾靜波說,前天,他透過媒體得知景點恢復運營的訊息,恰巧也是自己的調休日,決定一早來陸家嘴登高觀景。“從空中俯瞰,黃浦江上船隻往來穿梭……我知道,‘上海獨有的魅力又回來了’。”

在觀光廳,一位工作人員揹著一臺噴霧機,正在對觀光廳內的環境進行消殺。在一旁,兩位保潔人員一手拿著消毒劑,一手拿著抹布,不間斷對扶杆、電子觸控式螢幕、電梯、廁所等重點區域,加強消毒頻次。恢復運營初期,上海之巔觀光廳採取50%限流措施,以“實名制+分時預約+限流”的方式,合理佈局景區人員密度,全力保障遊客健康和安全。

“今天一早,我們看了票務系統預約並出售了200多張門票,各個時段都有預約,錯峰出遊成為不少遊客的出行新時尚。” 上海中心大廈商務運營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李強介紹,為分流遊客,每時段預約人數有限,約滿為止。預約購票成功的遊客將獲得一個入館二維碼,可驗證刷碼入館,全新推出的“非接觸式購票”的方式儘可能減低接觸感染的風險。

目前,上海市134家A級旅遊景區恢復開放超過50%,至7月8日有望開放達到80家。

 景點嚴把入口關

在上海之巔觀光廳入口處,數字哨兵幾個月前就已安裝到位並經過除錯,場所碼也放置在了顯眼的位置。成功購票並預約入館時段的遊客入館時需佩戴口罩,並接受數字哨兵查驗或掃場所碼,出示行程碼,體溫不超過37。2攝氏度,“隨申碼”需為綠碼,同時需持有72小時之內的核酸陰性證明(從取樣時間起算),方可入館。無智慧手機的遊客(包括老年人和兒童)可透過同行親屬申領“親屬隨申碼”,符合申領要求的遊客也可透過“一網通辦”平臺線上申領紙質版離線“隨申碼”。

上午直擊:申城A級景點恢復開放超一半 最早的遊客8點多就來了

根據運營方介紹,在館期間,遊客需全程佩戴口罩(用餐時除外)。工作人員會做好安全距離引導,引導遊客在排隊的時候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離,超高速觀光電梯每次僅限乘10人。

場館的中央空調已經開啟了全新風模式執行。新風系統配有多層濾網,能有效殺滅細菌和病毒。樓層內的空調回風關閉,同時加大新風和排風量,儘量避免由於迴風產生的空氣內迴圈導致的交叉汙染,使整個空調系統執行期間空氣更流通、更安全。在觀光廳重開前,物業對於空調濾網進行了全面消毒和清洗,並保持一週清洗消毒一次的頻率。

觀光廳工作人員均按照行業主管部門指引,定期進行核酸檢測(24小時),以及體溫檢測和記錄;每日上崗前進行健康簽到,並申報每日健康資訊。工作人員均佩戴口罩上崗並確保上崗時正確佩戴相關防護用具。

娛樂體驗專案應開盡開

上海之巔觀光廳重新開放了全部運營專案,包括B1序展廳、118層觀光廳和“天時632”藝術空間。在“天時632”中,上海中心與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導演、知名藝術家沙曉嵐團隊攜手打造的全球首個以阻尼器為主角的沉浸式互動光影秀恢復上演。

在583米高的空間內,480顆點光源投影至空間頂部,彷彿置身星空下;6種鐳射共136臺,千變萬化;244個揚聲器和穹頂環形空間打造全息聲效,讓聲音準確定位;26臺鐳射投影儀和8臺感測器,當阻尼器隨風擺動,便可觸發為其量身定製的多組感應器裝置,實時捕捉的動態資料激發數千組音樂、影像與光影矩陣的重新組合。一切都透過精密的計算,科技與藝術融合,人與空間、與自然的實時互動,都將轉化為奇幻的自然視聽盛宴,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

專案集多媒體影像、音樂、燈光、投影、鐳射等多維藝術表現手段為一體,在“音畫互動”與“媒體佈局”的宏觀框架下,透過三大篇章的互動體驗,打通聽覺、視覺、觸覺體驗,與風對話、感受自然的律動。

據悉,上海中心計劃在年內繼續推出新文旅專案,集高科技體驗、時尚娛樂、文創教育於一體的元宇宙沉浸式科普專案AI之夢將於今年年底亮相,這是觀光廳提升文旅服務的大膽嘗試,也是優勢地標資源與尖端技術和文化創意的整體融合的新實踐,將給人帶來更多奇妙的體驗。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