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山海情》:從黃土地長出來的故事

由 央廣網 發表于 綜藝2022-12-17
簡介”一位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寧夏觀眾飽含深情地評價:“《山海情》不刻意拔高主題、不空喊口號、不撒狗血賣慘,用真實的故事,展現人們的奮鬥精神、奉獻精神,讓人看到了希望

白老師是什麼電視劇人物

前不久收官的電視劇《山海情》最後一集中,湧泉村終於全村搬遷到了閩寧鎮。“村兒裡第一人精”馬喊水播送完最後一條廣播後泣不成聲,為這個百年村莊畫上了句號。這部以20世紀90年代“閩寧模式”為主題創作的扶貧劇,播出後直戳觀眾淚點,圈粉無數。

1月27日,由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電視劇《山海情》創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一致認為,該劇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觀眾再次體會到現實主義創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時代的最強音。

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說:“《山海情》之所以獲得廣泛的共鳴與共情,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做到了生活提煉、精神提純,既能腳下有泥,還能心中有火、眼裡有光,處處彰顯博大的家國情懷,蘊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價值追求。”

紮根人民才能感受到他們的疾苦

“《山海情》大結局後有很多人夜不能寐,大家爭相在朋友圈釋出跟劇情相關的動態。一部電視劇能引起如此轟動,足以證明它的成功。”一位從西海固走出來的觀眾熱淚盈眶地說。

《山海情》製片人侯鴻亮介紹:“自2019年年底創作啟動以來,團隊就確立了堅持紮根大地,到人民中間尋找力量的宗旨。”導演孔笙表示,《山海情》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實”,從創作原型到拍攝製作,到演員用方言投入表演,再到故事中不迴避扶貧工作中的矛盾,都展現出了真實、現實、踏實。

沒有水,沒有電,連一棵樹、一個納涼的地方都沒有。艱苦的拍攝環境,恰恰造就了《山海情》的真與實。在如此創作環境下,一個個故事彷彿是從這片黃土地上長出來的,觀眾瞬間被帶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劇中的地窩子、土坯房、滿天黃沙等細節高度還原了當時的狀況。演員和故事原型生活在一起,他們有年代感的衣著、灰頭土臉的裝扮,沒有使用任何濾鏡效果,再加上濃郁的方言、神似的舉止,表演樸素自然真誠,塑造出的“土味”角色極為傳神。

“真實”與“土味”也成為觀眾評價最多的兩個詞,觀眾們愛劇中人“從土裡拔出來”的真實感,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奮鬥的力量、生命的蓬勃。“2020年5月創作團隊一行到寧夏的閩寧鎮、西海固以及福建深度調研和採訪,深入瞭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切體驗到當地人由窮變富、過上好日子的喜悅,對黨、對國家的感激之情。”編劇王三毛總結創作經驗時說,“編劇需要撲下身子,紮根在百姓中間,這樣才能看到百姓真正的問題、真需求,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真實感人才能與觀眾形成良好互動

脫貧攻堅一直是這兩年來的熱門創作題材,但如何將這一宏大的主題講述得生動接地氣,贏得觀眾的喜愛,《山海情》給出了答案。據“中國視聽大資料”統計,《山海情》首周每日平均綜合收視率達1。340%,次周收視穩步上漲,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播出的配音版的電視平臺綜合收視率達到1。466%。

作為觀眾喜愛的主流作品,《山海情》融合了扶貧和搬遷兩大話題,故事厚重宏大卻又真實具體,反映時代變遷,緊貼時代脈搏。創作者們用一顆顆赤誠之心和對這片土地的愛完成了這部作品。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金科表示:“《山海情》講的是真實的寧夏故事,展現的是閩寧攜手的壯美史詩,該劇播出近半個月以來,寧夏颳起一股‘山海風’,當地人民熱議劇情,感懷歲月,致敬時代。”一位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寧夏觀眾飽含深情地評價:“《山海情》不刻意拔高主題、不空喊口號、不撒狗血賣慘,用真實的故事,展現人們的奮鬥精神、奉獻精神,讓人看到了希望。”

立足於宏觀的主題,《山海情》也關注到微觀的情感與人物的成長,細緻到父子情、兄弟情、愛情、友情、師生情與村民鄉情等,挖掘出了更多人性的共鳴,這也是《山海情》能夠在眾多脫貧劇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山海情》收官後,不同年齡層、不同成長經歷的觀眾們都表達了對劇集的認可與讚許,可以說,這部劇也打破了家庭代際。追劇的觀眾中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喜歡這部劇的土味和質樸,喜歡大西北的蒼涼與遼闊,喜歡那裡樸實厚道的人民。不少90後、00後觀眾在網上留言說,“熱依扎飾演的水花一秒鐘就讓我鼻酸想哭”。

《山海情》緊貼時代脈搏,把好故事講進了人們的心坎兒裡,該劇在播出期間與觀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不少觀眾觀劇後還成了“精神村民”,許多人說:“看村民們種出蘑菇時,我開心得就像我自己種出來似的!天天操心他們蘑菇賣不賣得出去。”

從劇中汲取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同時也激勵著現實生活,有網友寫道,“我有朋友在一線扶貧,看起來蒼老很多,看了這部劇才意識到,扶貧幹部付出了太多艱辛,我為有這樣的朋友驕傲”“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成為老師,希望能像《山海情》裡的白老師一樣好”“現在銀西高鐵開通,甜羅高速也要通車了,家鄉大西北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精品創作模式為該類題材開拓了新思路

在《山海情》創作座談會上,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覆盤了一年多來組織指導《山海情》創作的過程。他將抓主題創作、抓精品創作的經驗總結成一句話:真正把“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落到實處就能取得成功。從找準選題角度看,閩寧鎮是個好選題,高長力說:“它是中國脫貧攻堅程序中易地搬遷、對口幫扶、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各方面綜合扶貧的一個典型示範案例,也是精準扶貧形成和落地的生動印證。”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邢善萍表示:“《山海情》是一部東西協作、山海和鳴的優秀作品。該劇找到了宏大命題和文藝創作的交集點,選題的時代性、標誌性、重大性是這部作品成功的根本所在。”

對“小人物”有共情,對“大時代”有共鳴。正如一位網民所說,這部劇很有意義,它告訴孩子們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農村,一個真實的歷史發展程序。《山海情》選取的只是脫貧攻堅事業中的“一粟”,但卻足以說明,主流作品能否獲得好口碑,關鍵還是看作品有無硬核內容。

聶辰席鼓勵文藝創作者要再接再厲,借鑑《山海情》的成功經驗,“希望創作者都能走入生活、貼近人民,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深刻提煉生活,著力塑造好人民群眾的豐滿形象,表現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優秀的作品聚焦時代洪流中的平凡人,用他們的奮鬥故事向偉大的人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