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由 戴夢demo 發表于 綜藝2022-12-20
簡介在當時連自己都保障不了的生活窘境之下,高曉松外公外婆被迫將母親張克群寄養在一戶德國夫婦家中

高曉江為什麼去德國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句廣為人知到說了上句就能自動接到下一句的流行勵志語,瞭解一點的人才知道是高曉松說出來的,可在他《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裡,讀者才發現,

這句話出自於他母親張克群之口。

這樣深刻的生活見地,我們可以看出其母親的不凡。

一、尋回內心的熱愛

張克群出生在德國,當時正處於二戰期間。戰爭的恐怖緊張局勢,讓原本平靜安寧的小鎮籠罩在陰霾之下,炮聲此起彼伏,人們紛紛躲在地窯裡,時刻做好打仗的準備。等到炮聲停止,才有膽子大的人出來打探情況。

在當時連自己都保障不了的生活窘境之下,高曉松外公外婆被迫將母親張克群寄養在一戶德國夫婦家中。

好在養母家境還算不錯,張克群得以健康安穩地成長。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在4歲時,張克群被父母接回北京生活,

他們的鄰居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一個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一個是著名詩人、才女。冥冥之中,上天做了一個最好的安排。另一方面,張克群與德國養母失去了聯絡。

大多數人其實在高中時期都還不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前進,張克群也不例外。

在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的情況下,張克群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選擇了俄語專業。只是,俄語成了她在學校裡才願意學習的東西,閒暇時間,她更願意安靜地去戶外畫畫。

一次,張克群坐在海邊沙灘上寫生,剛好遇到鄰居梁思成夫婦來散步。

梁思成見了張克群的畫,大為讚賞,認為她很有繪畫功底,並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建議她今後可以選擇建築學,做進一步的學習。

聽了梁思成的建議,張克群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於藝術的熱愛遠大於外語,加之梁思成本人在建築學領域的權威因素,更堅定了張克群內心的熱愛,最後憑藉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家建築學錄取,

梁思成便成為了她大學四年的專業教授。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二、自由環境下的成長

張克群所在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書香世家。

父親張維曾是清華大學副校長,還創辦了深圳大學,母親陸士嘉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父母親的職業身份決定了他們沒辦法參與到張克群的學習生活中,只能默默在背後陪伴著,支援著,即使張克群第一次沒能考上高中,父母也沒有批評和責罵。反而是張克群自己不甘心,憑藉著努力終於如願考上高中。

在父母的影響下,張克群和弟弟從小就愛看書。他們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聽著父親從德國帶回來的樂碟,一家人安安靜靜地看著各自喜歡的書,生活何其美好!

即使是成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張克群也保持著對建築學的熱愛

,並將父母與自己的相處模式復刻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之中。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高曉松回憶起自己的成長曆程時就提到,從小隨意性的閱讀開拓了自己的知識面,瞭解到越來越多的東西。

可見,真正良好的教育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時刻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成長氛圍的。

而大多數家庭,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缺失對孩子的陪伴,一味地給孩子提要求,自己則不斷地打破規則,逐漸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孩子的童年成長也留下不可磨滅的不愉快的記憶。

除了帶著孩子一起閱讀之外,張克群還經常帶高曉松和妹妹去頤和園,會在欣賞掛畫的同時給孩子講背後的歷史故事和含義,從小培養孩子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敬畏感和責任心,

這為高曉松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1988年,高曉松憑藉著出色的成績成功考入清華大學電子科技系

。但張克群擔心兒子覺得家裡長輩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驕傲過頭而不上進,就多次警告高曉松,不要想著靠家裡的關係走後門,自己不好好學習就準備出來吃苦。

大學時,高曉松愛上了音樂,與幾個同伴一起組建了一支樂隊,還跟母親提出想要棄學專心搞音樂。

一般父母聽到這裡,肯定就炸了。

但張克群很開明,沒有直接反對高曉松

,而是和他約定,如果他能靠音樂養活自己,並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喜歡,堅持一個星期,就支援他。

毫無懸念,高曉松失敗了,但這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想要做音樂的決心,他從清華退學,專心搞音樂。

高曉松最終在樂壇裡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可見,媽媽張克群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正如她所說的,不管孩子成功與否,既然一開始就選擇了不干涉,那麼就不在乎孩子的未來是否有出息,只要是真心熱愛,就不存在滿不滿意。

高曉松:母親在德國出生,經歷半個世紀,她才與德國養母重逢

三、命定的緣分

除高曉松之外,張克群還有一個女兒叫高曉江,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管理學院。

1998年,高曉江準備在德國一個山頂上舉行婚禮,因為另一半是德國人。張克群來到德國,想起兒時曾給她細心呵護的養母,滿懷希望地寫了一封信和婚禮地圖寄給了記憶中的地址。

婚禮當天,張克群和高曉松在山頂等待時,一輛賓士停在前方,

從車上下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正是張克群的養母!

兩人都很激動,特別是老太太,抱著張克群,嘴裡一直不停地念著她的名字。

跨越半個世紀,張克群才與養母重逢,接續養育的情分。

如今老太太已經逝世,張克群還與其家人保持著聯絡

,養母家人從家裡找到的從前張克群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照片,也寄給了張克群。

張克群與丈夫離婚後,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中,閒下來也會去全世界各地旅遊。一個人自由瀟灑。在退休後又給自己找了一份“新的工作”——寫作,

著有《東周列國是怎樣一鍋粥》《紅牆黃瓦》《晨鐘暮鼓》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