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由 林蔭文史 發表于 綜藝2022-12-26
簡介而“水田衣”這種形式,自然也是當時人們心理需求變化的一種體現,其裁剪自由、打散重組的獨特製衣工藝和審美藝術,雖曾一度被當時的部分學者認為是對主流服裝文化的破壞,甚至被認為是違反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怪異行徑,但從美學意義上來看,明代“水田衣”的

河南梨園春為什麼停播

戲曲富貴衣,

富貴衣作為京劇服裝中的一種,屬於戲曲中的素褶,通常是表示平民階層的裝扮。由於是戲劇中扮演貧困潦倒之士的演員所穿,故又稱作

“窮衣”。譬如在傳統劇目《金玉奴》中,飢餓的莫稽身體看起來十分單薄,他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天,被凍暈在金玉奴的門口。

在這齣戲中莫稽的扮演者通常就會身穿富貴衣,它和京劇中其它的青褶子一樣,為黑色的大身,由白色的衣袖和斜大領組成,區別就在於富貴衣會用三角形或其它多邊形的布塊縫綴在衣服通身,一般有紅、黃、藍、紫各色散擺交替。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戲曲富貴衣中釘綴的雜色碎綢塊,是為傳達窮苦的涵義,專為貧寒才子所用的身份裝,寓意著未來這類落魄人士會得到富貴的結局,因此才稱作

“富貴衣”。在《紅鬃烈馬》這齣戲中,其中的人物薛平貴在表演時就是穿著富貴衣,我們都知道他後來做了天子,這裡的富貴衣就是用戲曲來表達普通人渴望透過努力來改變命運,同上文的百家衣一樣“以衣寄情”,給予了穿著者一種美好的祝福。

因而在傳統的戲曲服飾文化中,人們將它視為祥瑞。通常情況下,戲曲演員衣箱內的第一件行頭就是富貴衣。不過最初在戲曲服裝中,表達婦女貧窮之極時也只穿女青褶,一直到本世紀

20

年代,著名錶演藝術家王瑤卿另創了一種在淺色的女褶子上綴各式補丁的淺顏色女富貴衣。左邊是男富貴衣:為《贈綈袍》中的窮書生範睢扮相,右邊是女富貴衣:為《荒山淚》中明代貧女張慧珠的扮相。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間色裙,

除了上衣,中國古代在裙子的製作方面也有采用拼接式工藝。兩晉時期,出現了由兩種及以上的多種顏色面料拼接而成的裙子,稱作

“間色裙”,色彩鮮豔,對比強烈,富有節奏感。最初間色裙的裙襬寬度還相對較寬,顏色組合包括紅與綠、紅與黃等,裁剪的裙條也有一定寬度。但發展到後期,整條裙子的寬度越來越窄,顏色越來越豐富,隋朝時,“十二破”的間色裙,還有“仙女裙”的美譽。

1976

年陝西省禮泉縣昭陵李震墓第三過洞東壁出土的唐代壁畫,是瞭解古時生活服飾難得的實物資料。其中間色裙的整個裙身有數道豎向分割線

透過間隔拼接不同顏色的狹條,使服裝通身色彩變得相映成趣,

就如《逐鴨圖》所示,

將以長袖逐鴨的侍女畫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盛唐時期,隨著政治經濟的日益繁榮,婦女們的裙子用料也逐漸華麗,當時以廣博為尚,多數女子的裙子都是曳地而行。有詩云:

“六幅羅裙碎地,微行曳碧波。”裙子不僅集六幅而成,有的甚至升至七八幅之多,上至腰間甚至腋下,下襬或是墜地,或是拖出一截,有的還會在上面作畫刺繡,十分精美繁複。

不過到了宋朝,間色裙除了繼承唐朝的形制之外,在色彩上則變得較為素雅,這與當時社會主張追求樸素的風氣相應。發展至後期,裙子逐漸開始使用褶襉的製作工藝,使其不僅蹲坐方便,且在行走時色彩若隱若現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近現代“水田衣”的形式

(1)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

中國疆域廣闊,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於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與生活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經過長期的發展,各民族之間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及風俗習慣,並形成了鮮明獨特的服飾風格。而典型的少數民族服裝樣式,特徵就是充分地運用拼布手法來裝飾服裝,追求色彩鮮豔、對比強烈的風格。據查,中國約有一半以上少數民族都有拼布這一習俗

譬如於

2021

4

月舉辦的廣西少數民族揹帶文化展,在《外婆送我花揹帶》這一展廳中便包含了多個拼布織物作品,涵蓋壯族、苗族、瑤族、侗族、水族等等。筆者在參展後對這幾類少數民族拼布作品的特色,進行了總結——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①由於壯族在廣西的分佈幾乎涵蓋全區,人文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使其呈現出多樣的圖案樣式。故此,在壯族的織物中包含萬物生靈,有飛鳥、游魚和蝴蝶等刺繡圖案,製作者將這些生靈縫綴於花中,圖樣渾然天成。

②為了紀念歷史,苗族婦女則是在孩子們的揹帶上,用針線繡上自己民族的歷史故事,因此對於苗族的子女們,無論是在衣角袖口,還是在揹帶織物上,每件服飾的紋樣都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是苗族古老記憶的象徵。

③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會在織物上縫綴特定的紋樣,比如水族認為自己是蝴蝶的後代,他們會在每條揹帶心上都繡上一隻大蝴蝶的圖案;無獨有偶,在瑤族人民的創世神話中,流傳著一個盤瓠始祖的故事,為了紀念傳說中退敵有功的盤瓠,瑤族便將五彩龍犬作為民族的圖騰;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2)吳東水鄉婦女服飾,

在蘇州吳縣東部一帶,婦女的傳統服飾共有

“八大件”,包括拼接衫、拼檔褲、裹卷躊、包頭巾、百衲繡鞋等。當蘇南的水鄉婦女上衣穿拼接衫、下身著拼襠褲時,就被稱作“青蓮衫子藕荷裳”。

吳東水鄉的拼接衫運用拼接、滾邊和繡花等工藝的製作,在色彩上應用土布或士林布做拼接,對比鮮明;褲子多用藍地白印花布,褲襠用藍色或黑色士林布作拼接。水鄉的勞動婦女們應時順勢,不斷對服飾進行傳承和發展,有時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春秋季,服裝在布料的顏色上進行變更,雖是多種顏色進行交織,但色彩鮮而不豔。

這種服裝具有隨意性,沒有統一的模式,是運用一定的工藝將面料拼接而成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吳地水鄉風格的傳統婦女服飾,清新獨特。蘇州甪直周邊地區的水鄉勞動人民,至今還有在穿著這身裝束的婦女,也成為了蘇南地域文化中一道特別的傳統服飾風景線。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整理中國

“水田衣”服裝形式的歷史脈絡,可以充分展現出中國古代人審美風尚的變化歷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水田衣”的服裝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具體表現,成為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追溯

“水田衣”的歷史淵源,雖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是從先秦時期一直流傳到現代,經歷了數千年,但更多的學者支援源於唐代而興盛於明代末期的說法。即使明末的李漁在《閒情偶記》中認為衣服要有整體感

衣縫需越少越好,將

“水田衣”歸類為奇怪的服裝,聲稱應該摒棄它。

明代“水田衣”的思想內涵及審美分析

明代“水田衣”形成的原因,

明朝女性衣飾以明中葉為界,構成了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服飾風格。明朝前期的女性服飾,主要是對傳統儒家美學的繼承,但隨著後期統治政策的鬆懈,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織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使人們對服飾的審美訴求開始有了轉變。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人們開始追求服飾的多樣性,對造型、色彩以及材質有了更個性化的需求,甚至連平民們都在狂熱追求華美的服裝。這些服飾審美風尚的變化是與社會上的因素息息相關的。

政治層面,

明代前期,各地方大都保持著循禮、儉樸的民風,民間服飾也均保持相應的樸素風尚。明史中記載

“明初,儉德開基”。政策上要求凡事以勤儉為要,嚴厲打擊奢侈消費,這些方面雖促使百姓在服飾方面用度節儉,但其實也是在壓制百姓心中自我裝飾的本能,為後期百姓們開始隨心穿著自己喜愛的服飾,犯禁逾制的社會風尚埋下伏筆。

從明中期開始,接連的幾位皇帝疏於政事,正德年間

(1506-1521)

當權者荒唐放蕩,“耽樂嬉遊,暱近群小”,再加上官場

腐朽

,導致社會秩序開始失衡,行政效率低下,各種政策僅僅流於形式。明初透過

“禮”來“辨貴賤,明尊卑”的服飾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嘉靖二十四年,服飾上的僭越行為漸有愈演愈烈之勢,開始令統治者感到不安。據《明世宗實錄》記載:“貴戚則第宅、服用無章,士庶則冠婚、喪祭、宴會之禮逾式……”。此時,人們已經逐漸突破儒學傳統的禮制,服飾審美開始轉向功利化,視新奇華麗的樣式為潮流。

經濟層面,

明代中期,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農業與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

“水田衣”的風行:一是明代的棉花種植業尤為普遍,紡織與印染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服裝工藝水平提高;二是日益興盛的市鎮,為人們提供了富裕的物質條件。

到了明代後期,南京、蘇州等紡織業中心,更是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時期,各種紋樣的衣料層出不窮,圖案豐富多彩,庶民們也有能力和條件去追求樣式斑斕的服飾,隨之開啟了一個人人爭奇鬥豔的服飾時代。

而進一步擴大的市民階層,提升了商人的地位,形成了重商逐利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不僅衝擊了當時的

“抑商輕賈”的傳統觀念,許多人也紛紛衝破束縛去行商。富商豪門所穿著的奢靡服飾,對各地風尚產生了影響,興起崇奢尚豔之風,平民皆以富戶商賈為引領,爭而趨之對禮制發起挑戰,可見此時的服飾僭越現象早已屢禁不止,已經從墨守成規的等級制中完全脫離出來。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審美風尚發生了重大轉變,從明初的敦樸節儉轉向好新慕異,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服飾個性化程度加深,不再遵從儒家的“禮樂”美學,而是更注重服飾的形式美,使得競尚奢華的服飾風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思想文化層面,

影響服飾審美價值的變化因素,除政治、經濟兩方面之外,最重要的是大眾思想方面的變化。明朝大行其道的理學觀念,

“存天理,滅人慾”的教條以及前文提到的在服飾政策上對百姓們的制約,一直壓抑著底層人民的內心慾望。遂從明中期起,民間服飾開始突破禮制,挑戰傳統,在明朝末期展現出了與以往時代不同的服飾風貌。

明中後期,程朱理學逐漸式微,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張

“致良知”,強調個人自我認知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世人接受。心學的思想被百姓接受後,衝擊了當時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拉開了明朝思想解放的大幕,再加上當時的社會風潮,無疑刺激了市民不斷地去追求金錢,來滿足壓抑已久的慾望。

明代“水田衣”有哪幾種形式?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其中的代表人物李贄,作為反傳統的先鋒,主張“是非無定”,呼籲世人關注自身,反對封建權威的壓迫。這些思想在上千年強大的封建思想面前,顯得尤為珍貴。隨著異端思潮的崛起與精神動力的支撐,社會的物質文化消費需求急劇擴張,促使人們的審美觀趨向多元化。

心理需求層面,

通覽了幾部明朝的通俗小說,發現其內容同服飾風格的流變一樣,均在明代前後期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比對後可發現,前期小說中主人公的英雄性消失了,作者筆下的主角出現了更多的小人物,也更喜好去展現市井生活的愛恨情仇,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細節。至此,可以看出大眾讀者們的心理需求已然發生了轉變。

“水田衣”這種形式,自然也是當時人們心理需求變化的一種體現,其裁剪自由、打散重組的獨特製衣工藝和審美藝術,雖曾一度被當時的部分學者認為是對主流服裝文化的破壞,甚至被認為是違反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怪異行徑,但從美學意義上來看,明代“水田衣”的布料拼接和圖案佈局,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需求,所呈現的是對形式美和個性的追求。

“水田衣”工藝突破了傳統的設計概念,這是對當時社會侷限性的不滿,人們渴望擺脫思想的束縛,尋求自由。在當今思潮彙集的年代,就算是在現代個性化的服裝設計中,“水田衣”工藝也是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