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由 君箋雅侃紅樓 發表于 綜藝2023-01-05
簡介所以,秦可卿葬禮上,北靜王出場不久,賈元春就被晉升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正是皇帝的見招拆招,意圖拉攏賈家,分瓜與北靜王還不穩固的聯盟

國王和皇帝誰厲害

賈元春得判詞中充滿了反諷。且是一問一答的模式。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意思是說人二十來歲應該明辨是非,可賈元春二十多歲還很幼稚,結果像五月榴花神、孫權的皇后潘淑一樣榮冠六宮,還錯上加錯,最終被縊死。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意思是賈元春出身比賈探春好太多,起點也高。可姐妹二人同為帝王妃,結局是賈探春福壽無雙,賈元春卻韶華早逝。

究其根源是因為元春不辨是非,沒有對賈家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作出合理化解。

賈家與皇帝的矛盾堪比“虎兕相逢”,最終連累賈元春慘死,賈家也被抄家。

賈元春這種性格是註定不能得寵的。她在省親當晚回家就哭哭啼啼說什麼“當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見人的去處”,把皇宮和皇帝當做“不得見人”所在,在她榮耀的省親之時說出,足以證明其人愚蠢又短視。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所以,當日賈家送她進宮做“女史”,女史並不是女官,而是對應鳳藻宮尚書,屬於低階嬪妃。

可元春進宮數年都毫無訊息,還是在秦可卿死後才突然連跳數級,被加封賢德妃,背後就很有問題。

一般來說後宮嬪妃晉升,要麼因寵愛,要麼因子嗣。

賈元春並無子嗣,就不是因此而

要說寵愛,賈元春進宮數年默默無聞,皇帝突然下旨,賈家人慌了手腳不知道什麼事,絲毫沒有想到賈元春,就表明元春無寵。

不但她回家哭訴表明她日子過得不好,那個傳旨的六宮都太監夏守忠傳旨後都沒理會賈家,也表明元春根本不得寵,皇帝晉升她是權宜之計。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關於元春晉升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有觀點認為是秦可卿身份敏感,被賈元春揭發告密獲得晉升,純屬不懂政治。

別說秦可卿是養生堂抱養的女兒已經清楚明白,哪怕秦可卿真是所謂秘密流落民間的“公主”,賈家作為臣子,包庇有罪的公主,就能倖免?而又怎麼敢明目張膽的在她死後操辦盛大葬禮,宣揚她的身份!

這種觀點幼稚的根本就不符合基本的史實。

賈家可以為秦可卿辦盛大葬禮,只要他們有錢有勢,給丫頭辦那樣的葬禮誰也管不著。

就算打擦邊球用了帝王可享的萬年不腐的高規格棺木,只要沒人舉報,也只是讓人側目,不太可能真正因此獲罪。

但要說家裡藏了個罪可通天的“大人物”,死後還明目張膽為她操辦盛大葬禮祭奠,可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更有甚者說什麼賈元春“大義滅親”舉報了秦可卿,告了自己家違法犯罪,就被晉升為賢德妃。不但賈家窩藏罪犯沒事,替罪犯操辦盛大葬禮也繼續逍遙,這就太兒戲了。

這種觀點不是侮辱賈元春的智商,而是侮辱了皇權。

秦可卿有罪,賈家有罪,結果賈元春告了自家,不但她無罪有功,賈家還能繼續逍遙好多年,這是拿朝堂過家家呢?

所以,賈元春在秦可卿死後被晉升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與秦可卿本人就沒有一點關係。

關鍵在於賈珍僭越舉辦盛大葬禮,結果引出了不該出場的北靜王。

北靜王沒有皇帝聖旨,卻悍然出席賈府葬禮,這是對皇帝不敬。

反過來,皇帝會警惕北靜王與賈家是什麼關係?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何況北靜王將御賜的鶺鴒香念珠隨便送給了賈寶玉,又宣揚自己受海內名士青睞齊聚於府中,邀請賈寶玉常去來往。

這不就是在拉攏賈家親近麼?

北靜王和賈家分屬四王八公三家,儘管如今不如當初那麼鼎盛。但背後勢力,以及朝堂底蘊依舊深不可測。

比如賈家隨便就能安排賈雨村這四品知府官復原職,還出任應天府知府。

那應天府和順天府管轄南北二京,為天下知府之首,哪有那麼容易安排?

賈家領袖的王子騰之前是京營節度使,後來是九省統制。這是典型的軍方大佬。

賈家在王子騰之前一直控制著京營,皇帝如何不忌憚?

賈元春儘管愚蠢,也不敢向皇帝舉報秦可卿,除非她瘋了

何況賈家與長安節度使,平安節度使,粵海將軍這些地方和軍方大佬都關係密切。

賈家如此深的底蘊,要是與北靜王結黨不軌,皇帝如何睡得著覺?

所以,秦可卿葬禮上,北靜王出場不久,賈元春就被晉升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正是皇帝的見招拆招,意圖拉攏賈家,分瓜與北靜王還不穩固的聯盟。

賈家如果從此效忠皇帝,肯定不會被抄家。只可惜他們最終錯上加錯,致使萬劫不復。

就像賈元春判詞所說“榴花開處照宮闈……虎兕相逢大夢歸”,從潘淑和《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就能得到賈家抄家,實是捲入了皇權之爭。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文|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清代畫家孫溫《繪全本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