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典?

由 思斯人 發表于 綜藝2021-05-28
簡介”辨別生活中的資訊噪音這個效應對經典作品正好適用,一部經典流傳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後更長的時間內傳承下去,繼續發揮它的價值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我們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用半衰期看他人、看歷史。時間自有偏愛。回首歷史,一些傑出的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即便星移斗轉,時移世易,他們以及他們各自的經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們記起和談論。

所謂經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長半哀期的作品。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什麼要讀經典作品》,在這篇文章中,他這樣定義經典作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隨後他又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典?

簡單地說,經典的價值,就在於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典是怎麼讀都讀不盡的。為什麼經典作品會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最後都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振。因此一部經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時代的讀者去賞析它時,都會被這道光源照見內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去讀它,也會因為想法和境遇的改變而被照亮內心中不同的地方

投資家塔勒布在《反脆弱》書中介紹了“林迪效應”。按照他的表述林迪效應是指:“對於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於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餘壽命。”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典?

辨別生活中的資訊噪音

這個效應對經典作品正好適用,一部經典流傳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後更長的時間內傳承下去,繼續發揮它的價值。就如同常青樹,總是會長出新的葉子。可是隨著網際網路漸漸主宰人們的牛活,今天越米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經典的價值。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在刷浙,人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越難以保留持久的興趣。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通常也只能維持一兩天的熱度,隨後就歸於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的資訊實際構成了一種“資訊噪音”,干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資訊的判斷

正如波蘭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在《一粒沙看世界》中寫的時間飛逝,如一名攜帶緊急訊息的郵差。但那隻不過是我們的比喻。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裝的,傳遞的也不是人的訊息。我們如何才能從虛雜氾濫的資訊中分辨出哪些是有價值的資訊,哪些又是“資訊噪音”呢?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典?

辨認“資訊噪音”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資訊價值的時間尺度。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記述歷史的三種時間尺度其中最長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一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中等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因素;而短時間尺度,才是傳統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的歷史事件。

布羅代爾認為,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出現,往往具有隨機性,在表面現象背後,是更深刻和穩定的導致該事件發生的中、長時間尺度的因素,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歷史學家記述的。

如果用這種變換時間尺度的方法,去評價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資訊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受益”的資訊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音”辨析出來,並目過濾掉。你主動過濾掉的資訊越多也就意味著你越有富餘的時間、精力甚至腦力來尋找和領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對氾濫的資訊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躁動。從心智的成長層面上講,這種“復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做朋友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如果我們多瞭解一下那些歷史長河中的傑出人物,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是不為潮流所動的人,甚至常常帶著點偏執,而且他們都發現了自己獨特的才能,並且努力地、義無反顧地去把這個才能發揮至最大。“向那些偉大的智者看齊”,並非是要亦步亦趨地重走那些先賢的道路。畢竟時代已經全然不同,而是要選擇像他們]那樣,走一條白主選擇並且可以往無前的道路

當我們用“時間之尺”丈量歷史中的自己,與那些傑出人十相遇、交談,你就會發現,與同時代人作比較並沒有那麼重要,更沒有必要在這種比較中自我懷疑、自怨白艾。人生那麼短,路又那麼長,你好好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