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漫話詩詞中的“龍藥”地龍、海龍與天龍

由 四海仁醫 發表于 動漫2021-06-18
簡介”(宋代姚勉《宿珠橋見龍上天》)蜈蚣有較強的搜風、通絡止痛作用,配伍獨活、威靈仙、川烏等,可治療風溼頑痺

何為天龍地龍

石徑幽雲冷,步障深深,豔錦青紅亞。小橋和夢過,仙佩杳、煙水茫茫城下。何處不秋陰,問誰借、東風豔冶。最嬌嬈,愁侵醉頰,淚綃紅灑。

搖落翠莽平沙,競挽斜陽,駐短亭車馬。曉妝羞未墮。沈恨起、金谷魂飛深夜。驚雁落清歌,酹花倩、觥船快瀉。去未舍。待月向井梧梢上掛。

這首《龍山會》是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作品,描寫秋季觀賞芙蓉花的情形。據《晉書·孟嘉傳》載,東晉桓溫在龍山大宴幕僚,期間孟嘉起身如廁,風吹帽落不覺。桓溫密令孫盛作文嘲笑,孟嘉回來,寫了一篇文章作答,四座莫不歎服其文辭華美。後來,“龍山會”成為文人雅士宴集的代稱。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人們常用龍形容傑出的人物,如鳳表龍姿、望子成龍、乘龍快婿等。在煮酒論英雄故事中,曹操以龍比喻天下英雄,說:“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許多藥效良好的中藥,也以龍命名,如龍齒、龍膽、龍骨、龍眼肉等。

漫話詩詞中的“龍藥”地龍、海龍與天龍

見龍在田話地龍

蚯蚓入藥,被稱為地龍。《本草綱目》載:“術家言蚓可興雲,又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還有一個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得了纏腰龍(帶狀皰疹),民間醫生用蜂糖將活蚯蚓溶化,以溶液外塗,將疾病治好。趙匡胤問藥物名稱,醫生以地龍作答,名稱由此而來。

“日月中天轉,人間幾度秋。長鳴如有恨,幽抱本無求。偃蹇忘三窟,逍遙藉一丘。浮生能自遣,何地不瀛洲。”(明代龐尚鵬《蚯蚓吟》)地龍是常用的息風止痙類中藥,味鹹,性寒,歸肝、脾、膀胱經,具有清熱止痙、平肝息風、通經活絡、平喘利尿的功效,用於熱病發熱狂躁、驚癇抽搐、肝陽頭痛、中風偏癱、風溼痺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的治療。《本草綱目》載:“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

“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念爾無筋骨,也應天地心。”(唐代盧仝《夏夜聞蚯蚓吟》)地龍性寒,善於清熱息風、定驚止痙,用於熱極生風所致的神昏譫語、痙攣抽搐,以及小兒驚風、癲狂。地龍配伍鉤藤、牛黃、全蠍等,可治療溫熱病熱極生風、神昏、痙攣抽搐;地龍研爛,與硃砂共為丸服,可治療小兒驚風、高熱、驚厥抽搐;單用鮮品,同鹽化為水,飲服,可治療狂躁癲癇。

“退閒時有賓留刺,攣痺難為長折枝。蚓竅聲微羞入社,鴉塗札惡懶臨池。”(宋代劉克莊《再和》)地龍性善走竄,長於通行經絡,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經絡阻滯、血脈不暢、關節痺痛、肢體麻木。地龍配伍防己、秦艽、忍冬藤等,可治療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之熱痺;配伍川烏、草烏、天南星等,可治療風寒溼痺,肢體關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如小活絡丹;配伍黃芪、當歸、川芎等,可治療氣虛血滯,中風後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如補陽還五湯。

“草光葉潤亦清佳,翠裡生香不是花。一事說來人不信,蕨長如樹蚓如蛇。”(宋代楊萬里《絕句》)地龍性寒降洩,長於清肺平喘,用治邪熱壅肺,肺失肅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鳴有聲,可單用研末內服,或配伍麻黃、苦杏仁、黃芩等使用,亦可用鮮品水煎去渣後,加冰糖熬膏沖服。

“拂拂春郊起綠煙,群農日日望豈年。龍移海去遺天漏,蚓得泥深樂地穿。”(宋代王令《和人久雨》)地龍鹹寒走下入腎,能清熱結、利水道,配伍澤瀉、木通、蘆根等,可治療溼熱水腫;單用或配伍車前子、滑石、萹蓄等,可治療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閉不通。

漫話詩詞中的“龍藥”地龍、海龍與天龍

龍躍於淵話海龍

“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漫誇鶖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唐代李商隱《題白石蓮花寄楚公》)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大海是龍的故鄉,其中有四海龍王,統帥無數蝦兵蟹將,管理海洋中的生靈,人間的旱澇。現實中的大海雖無蛟龍存在,卻廣泛分佈著海龍科動物。海龍科動物具有全體被膜質骨片、鰓呈叢簇圓葉狀、無腹鰭、尾細長等特點,雖無食用價值,卻大多是名貴的中藥材。比如,著名的補虛藥物海馬,就是海龍科動物。

“四海龍蛇寒食後,六陵風雨大江東。英雄幾夜乾坤博,忠孝傳家俎豆同。”(明代徐渭《岳墳》)中藥海龍又名水雁,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擬海龍、尖海龍等多種海龍的乾燥全體或除去皮膜及內臟的全體。海龍也是常用的補虛類中藥,味甘、鹹,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於陽痿、遺精、不育、腎虛作喘、癥瘕積聚、瘰癧癭瘤、跌打損傷、癰腫疔瘡的治療。《綱目拾遺》載:“(海龍)功倍海馬,催生尤捷效。”《現代實用中藥》載:“(海龍)為強壯藥,有興奮作用,能催進性慾。用於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憊。治腹痛;並治婦人臨產陣縮微弱,有催生之效。”

“真相有無因色界,化城興滅在蓮基。好令滄海龍宮子,長護金人舊浴池。”(唐代李紳《龍宮寺》)海龍具有溫腎壯陽作用,配伍莵絲子可治療腎虛陽痿、遺精、不育等。海龍溫腎而治喘,胡桃仁溫肺而止咳,兩者相伍,可治療腎不納氣之虛喘;海龍能軟堅散結消腫,水蛭能活血化瘀,兩藥同用可治療癥瘕積聚;海龍配伍冬菇、紫菜、大棗可治療瘰癧(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癭瘤(單純性甲狀腺腫);海龍對子宮有興奮作用,作用溫和而持久,不易引起強烈收縮,單味煮水衝入黃酒溫服,可治療子宮收縮無力而難產。

漫話詩詞中的“龍藥”地龍、海龍與天龍

龍飛在天話天龍

蜈蚣入藥,又被稱為天龍。蜈蚣是“五毒”之一,古人認為其能制服蛇。《本草綱目》轉引《淮南子》說:“騰蛇遊霧而殆於蝍蛆。蝍蛆,蜈蚣也,效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透過長媽媽的口,講述了蜈蚣制服美女蛇的故事:一個讀書人在古廟裡讀書,被美女蛇所迷,卻被老和尚識破機關,於是給他一個盒子破解,“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裡。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宋代詩僧釋文珦《聽說南中蟒事》詩中所描繪的,與魯迅文中相似:“蟒身漆黑蟒首紅,蟒來動地起狂風。慚愧蜑巫能制蟒,床頭開柙放蜈蚣。”

古人神話蜈蚣的故事很多。《酉陽雜俎》載:“綏定縣蜈蚣,大者能以氣吸蛇及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南越志》載:“南方晉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長丈餘,能啖牛。”《西遊記》中的蜈蚣精號為百眼魔君,肋下長有一千隻眼睛,金光四射,孫悟空也近他不得。

傳說中的蜈蚣雖然厲害,卻也符合相生相剋之理,古人認為蜈蚣能制龍、蛇、蜥蜴,而畏蛤蟆、蛞蝓、蜘蛛。蘇軾《蝦蟆》詩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睅目知誰瞋,皤腹空自脹。慎勿困蜈蚣,飢蛇不汝放。”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回自。”(宋代王安石《化城閣》)蜈蚣也是常用的息風止痙類中藥,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效,用於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破傷風、風溼頑痺、偏正頭痛、毒蛇咬傷、瘡瘍、瘰癧的治療。《本草綱目》載:“(蜈蚣)治小兒驚厥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癘,便毒,痔漏,蛇傷。”《醫學衷中參西錄》載:“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瘲,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為其效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一夕雨沉沉,哀猿萬木陰。天龍來護法,長老密看心。”(唐代嚴維《宿法華寺》)蜈蚣辛溫,性善走竄,通達內外,常和全蠍相須為用,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配伍全蠍、鉤藤、殭蠶等可治療小兒撮口、手足抽搐;配伍天南星、防風等,可治療破傷風,角弓反張。

“歷劫如何報佛恩,塵塵文字以為門。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一)蜈蚣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結,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治惡瘡腫毒,如不二散;蜈蚣與茶葉共為細末,外敷治瘰癧潰爛;單用或配伍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可治毒蛇咬傷。

“昇天舊說有神龍,今睹蜿蜒在目中。莫道已騰霄漢了,願施霖雨作年豐。”(宋代姚勉《宿珠橋見龍上天》)蜈蚣有較強的搜風、通絡止痛作用,配伍獨活、威靈仙、川烏等,可治療風溼頑痺;配伍天麻、川芎、白殭蠶等,可治療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

《易經》乾卦以龍為喻,有元亨利貞的意思。地龍、海龍、蜈蚣三味中藥,與乾卦爻辭相應,運用得當,也可使人元亨利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