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有人說:張仲景沒有學過《內經》

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動漫2021-07-12
簡介如果在張仲景之前,《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已經存在,張仲景如果能得到,他應該會學習運用,說《傷寒論》和《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有關係,甚至是很密切的關係,乃到繼承關係都有可能

黃帝內經誰寫法

​版權宣告:本文原創:@中醫肖相如,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是請務必註明原作者。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同時也提到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久佚。

晉皇甫謐《甲乙經序》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宋林億《傷寒論序》雲:“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據此,有人認為,張仲景的學術所宗的是《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而和《內經》沒有關係。

並認為張仲景的學術與《內經》有關的證據只有其原序中提到的“撰用《素問》、《九卷》”的文字,在《傷寒論》從未提到過《內經》的文句。

否認《傷寒論》和《內經》關係的代表人物是民國時期《伊尹湯液經》的作者楊紹伊。

他認為,張仲景的原序前半部分是仲景手筆,後面的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等則是出自晉代王叔和之手;而且“《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書,三陰三陽篇中無一語道及”。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胡希恕先生,由馮世綸等整理的《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在否定《傷寒論》與《內經》的關係時,就引用了楊紹伊對張仲景原序的看法。

寫 在 前 面

其實《湯液經》的存在只是可以證明《傷寒論》和《湯液經》有關係,但並不能否定《傷寒論》和《黃帝內經》的關係。

如果在張仲景之前,《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已經存在,張仲景如果能得到,他應該會學習運用,說《傷寒論》和《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有關係,甚至是很密切的關係,乃到繼承關係都有可能。

同樣,如果說在張仲景之前《黃帝內經》已經存在了,而且張仲景也能得到的話,他也會學習運用,也應該沒有拒絕學習《黃帝內經》的充分理由。

推而廣之,如果在張仲景之前,《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到了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已經存在,而且張仲景能夠得到的話,他也應該會學習運用。

如果張仲景僅僅是學習《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而不是如其原序所說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話,似乎是難以寫出《傷寒雜病論》來的,也難以取得這麼偉大的醫學成就。

對中醫而言,讀的書不多,臨床經驗不豐富,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更不用說是好的醫生,更不用說是流傳千古的醫聖了。

《神農本草經》是藥物學著作,《湯液經》是方劑學專著,《黃帝內經》是醫學基礎理論。這對醫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

並且,從醫學基礎的學習順序而言,屬於醫學基礎理論的《黃帝內經》是應該先於《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學習,最起碼也應該是同時學,但是絕不可能不學。

可以類比的是,我們現在中醫院校的教材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我們能夠只學《中藥學》和《方劑學》,而不學《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嗎?

同樣可以類比的是,我們現有四大經典,難道我們只需要學《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而可以不學《黃帝內經》嗎?

我們現在有很多教《傷寒論》的名醫,如我的導師李培生先生、梅國強先生、梅國強先生的老師洪子云先生、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渡舟先生、山東的李克紹先生,以及否認《傷寒論》和《內經》關係的胡希恕先生,難道他們不學《內經》嗎?

他們的《內經》的功底非常深厚,其中幾位先生的水平我是領教過的。

其實,現在也有不少是教《內經》的名醫,對此我們怎麼理解?

至於說《傷寒論》中沒有《黃帝內經》的詞句,據此認為《傷寒論》與《黃帝內經》沒有關係,理由其實是不太充分的。

例如《傷寒論》也沒有明確地說過哪味藥是引自《神農本草經》,哪個方是引自《湯液經》。

張仲景沒有我們現在的習慣,總是喜歡大段大段地引經據典,可是,現在的我們好像就認為,不這麼做就會顯得水平不夠似的。

張仲景是將這些經典都學習得很透徹了,不用再引用了,而是可以直接運用,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在《傷寒論》中運用的例子我就不列舉了,主要看看《黃帝內經》在《傷寒論》中運用的例子。

一 傷寒的概念

《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還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張仲景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將外感病稱為“傷寒”,可能與此有關吧。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還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內經》的意思是,凡是發熱的疾病,都是傷寒,外感病都發熱,所以外感病都是傷於寒邪引起的。

為什麼《內經》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呢?

因為《內經》認為陰陽之中,陽氣占主導地位。

如果陽氣占主導地位,對人體很重要,而外邪之中,最容易損傷陽氣的當然是寒邪,所以就要很重視這個寒邪。

因此,寒邪就成了外邪的代名詞,傷寒就成了外感病的總稱。

並且,即使是春天的溫病,夏天的暑病,也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

《傷寒例》:“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這段話無論是仲景說的也好,叔和說的也好,意思都是很明白的,仲景的書名叫“傷寒”,將外感病稱為“傷寒”,都和《內經》有關係。

二 六經的概念

《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

顯然,《傷寒論》中的六經的概念來源於《素問·熱論》,當然,張仲景也論廣了《素問·熱論》的六經。

《素問·熱論》的六經,只是分證綱領,只有實、熱證,重在經絡,只有汗下法,方藥不備;日傳一經。

《傷寒論》的六經,既是辨證綱領,也是治療準則,寒熱虛實證具備,不僅有經絡,還包括臟腑、氣血津液、病因、病勢等,八法具備,方藥齊全,並有針灸等治法;辨證論傳變,不拘時間。

如第4條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第5條謂“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關於傷寒的傳變,顯然仲景較《素問·熱論》有很大的發展。

三 陽明病的譫語

在《傷寒論》中,陽明病中經常出現“譫語”。如第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譫語”是神志症狀,為什麼會出現在陽明病中?

《靈樞·經脈篇》中,胃足陽明之脈的“是動則病……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

現在臨床治療狂躁型的精神病常用瀉陽明的方法,應該是來源於《內經》和《傷寒論》吧。

四 少陽病的口苦和喜嘔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263)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96)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少陽病為什麼口苦?少陽病為什麼喜嘔?

《靈樞·四時氣》說“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解釋嗎?

五 少陰病的咽痛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310)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1)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312)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313)

少陰病為什麼會咽痛?

《靈樞·經脈篇》有“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不學《內經》,少陰病的咽痛還真不好理解吧。

寫 在 後 面

由此可見,《傷寒論》是中醫的臨床醫學專著,是《黃帝內經》的醫學基本理論、《神農本草經》的藥物學理論、《湯液經》的方劑學理論等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

這些醫學理論和知識雖然不是張仲景獨創的,但是

張仲景將這些醫學理論和知識合理地、而且是創造性地運用於臨床治療的實踐之中,建立了以方證為核心的臨床醫學體系,這是無人能及的。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糾結於《傷寒論》的理論基礎在哪裡呢?答案是不用!為什麼呢?

因為中醫的治療單位是證,治療方法的單位是方,所以方證才是中醫的核心,只有張仲景抓住了這個核心,並且因為這種臨床治療體系有明確的療效而廣為流傳。

從成無己基於《內經》的理論對《傷寒論》進行註釋的一書,《註解傷寒論》問世以後,它就將人們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方向引向了理論詮釋,而

忽略了對《傷寒論》的核心方證的學習研究運用,使《傷寒論》的方證體系被遺忘,特別是仲景的“特異性方證”被拋棄。

因為方和證的確定性被淡化,方和證之間的關係被淡化,放棄了對證有特異性關聯的方,這樣便是放棄了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方證,亦即拋棄了“特異性方證”的研究和積累。

這無疑使醫學轉向了具有更大靈活性和廣泛適用性的辨證論治的方向,也使中醫學變成了完全沒有確定性的體系。

由此可見,雖然,成無己對《傷寒論》的註釋證明了《傷寒論》和《內經》的關係很密切,

但是,沿著成無己的方向,人們對《傷寒論》的研究不斷向《內經》理論化的方向演進,使《傷寒論》變得更加隨心所欲和漫無目標,這是成氏之過。

對《傷寒論》的註釋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須的,但是,不能為了註釋而註釋,更不能為了註釋而將一些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仲景。

然而,客觀地評價對《傷寒論》註釋之書,能超過成氏的確不容易,《註解傷寒論》至今也是大家學習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

只是要提醒大家,望大家在看各家註解時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學習《傷寒論》的正道。

有人說:張仲景沒有學過《內經》

中醫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