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 談談林夕與黃偉文

由 鄒小櫻 發表于 動漫2021-08-18
簡介時光荏苒,到了《木紋》,再到《葡萄成熟時》,我們亦已有底氣唱好這些厚重的詞——黃偉文為了不辜負這些歌詞,靜待歌手用幾年時間變得成熟,我們的幸運是陪著歌手一同等到了看穿謎底的這一天

鄭國江和林夕誰地位高

(注:一篇老文,該文收錄於《原諒我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藏在香港音樂中的三十三段時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有感興趣再版的出版社嗎?……你自己數一下這書裡是不是有超過10位歌手yellow了……)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 談談林夕與黃偉文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常常會想:“兩個偉文”(林夕原名梁偉文)把持了香港樂壇近20年,這是否會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

從二人樂隊Raidas的“第三者”開始,文質彬彬的林夕登上樂壇,至今已發表超過3000首詞作,在“十大中文金曲”上拿到超過100個獎項,並在2008年時繼陳蝶衣、黃霑、鄭國江、林振強之後成為第五位榮獲代表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的作詞人。而林夕早已打通國、粵語的任督二脈,影響力覆蓋整個華人地區,可謂“有華語歌的地方就有林夕”。比林夕稍晚出道的黃偉文,從第一首作品——軟硬天師的《愛式》開始便奠定了其不走尋常路的做派。黃偉文的高調,以及他熱衷的時尚事業,在圈中的一大幫狗肉朋友,這些和傳統文人式的林夕統統背道而馳,但無礙他為樂壇貢獻了上千首作品,並同樣膾炙人口、獲獎無數。讓人咋舌的是,他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音樂會開至紅館,一連六晚、超過50位當紅歌手為其搖旗吶喊,參演人數打破紅館紀錄,連天價亦無法動其心的卸甲歸田之彭羚亦精心梳妝一番,為他開了金口。如果能邀得林、黃在一張專輯中填詞,在之後的派臺文案裡,兩人的名字必定會被著重提及,向他們邀歌本身就是宣傳的一部分。他們已經超越了詞作文字而成為了文化符號。他們的星味已經堪比一線明星。

我們翻閱流行歌曲創作職業化、專業化的歷史,並一直回退到20世紀50年代末。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布里爾大廈裡(Brill Building),一群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從爵士樂、節奏布魯斯中培育出大部分的熱門榜單歌曲,但他們的名字和他們所創作的歌曲的演唱者相比卻顯得默默無聞。絕大部分的中國普通樂迷不會清楚給貓王寫歌的都是些什麼人,布里爾大廈中走出的最著名創作者菲爾·斯柏克特(Phil Spector)廣為人知的事情還得牽扯到他為“披頭四”製作《Let It Be》時所引發的列儂與保羅身前生後的跨世紀肥皂劇——1969年,列儂瞞著其它團員,把《Let It Be》的母帶交給菲爾·斯柏克特做後期製作,結果其在最終成品里加入了大量的華麗管絃樂;這使原本一心想追求簡練效果的保羅吹鬍子瞪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背離了初衷,忍氣吞聲了34年才把原始母帶重新制作發行,菲爾作為事件的漩渦中心也由此聞名。撇開這個非典型性的創作人案例,在現代流行音樂工業體系裡,幕後創作人只是幕後,而不是明星。連教父級的黃霑生前在香港的一次講座,到場者也不過寥寥200人。可你上網搜去,關於“兩個偉文”的帖子、討論組、論壇,多得不勝列舉;把他們作品中的一小段歌詞用做QQ簽名,多如過江之鯽;林夕也曾作客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結果排隊的人從禮堂到體育館,繞了整整一個校區。不禁要問:同為詞人,林、黃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

其實,關於歌詞的專門性研究,英國通俗音樂研究者西蒙·弗里斯(Simon Frith)在他充滿洞察力的歷史性研究《為什麼歌曲有歌詞》一文中指出,因為歌詞的創作者和我們一樣來自於社會個體,他們透過歌詞展示了社會各種思潮及喜怒哀樂等個人情緒,而聽者面對一首歌的時候,往往透過歌詞完成最直接的交流,因而大眾對於歌詞內容最直觀的分析也理所當然地主導了通俗音樂社會學。曾有一次去往張亞東的“東樂”工作室對他進行採訪,聊及當年他與林夕、王菲組成的鐵三角,包括《只愛陌生人》《寓言》這些傳世之作,張亞東非常謙虛地說,其實這些作品的成功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林夕。因為對於中文歌曲來說,你想被廣泛傳唱,必須要有能觸動人心的歌詞。否則,再好的旋律和編曲也派不上用場。是的,在有著“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一偉大崇文傳統的國家裡,從《詩三百》、《古詩十九首》再到唐詩宋詞元曲,萬花筒般的世界在我們眼中都化作了片片詩情。林夕就是當代最廣為傳頌的城市詩人,他和那些青史留名的古典詩人一樣,無需使用華麗的詞藻或是險句,僅是稀疏平常的生活用語,便能打造出一串串記憶節點。

當我們翻開《林夕字傳》的時候,是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聲詩集來聽的。“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凝住眼淚才敢細看”(王菲《約定》),讓人想起了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真摯的感情彷彿凝固了空氣,放緩了時間,其餘溫甚至撼動天地,夜空也變得通透起來;李清照詞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輕巧地勾畫出女子的閨中閒愁,而這眉黛間的愁緒到了林夕筆下,卻是黑壓壓的一片,“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頭仍聚滿密雲”(王菲《暗湧》);陸游回望舊日錯過的情緣,把無限悔恨和愧疚聚成一首《釵頭鳳》,開篇一句是噴薄而出的“紅酥手,黃藤酒”。情人的手是一道橋,從不經意的觸碰,到緊緊地握在一起,它甚至比一個吻更有力量,深諳此理的林夕用放大鏡對準了手紋,“你掌心的痣,我總記得在那裡”(林憶蓮《至少還有你》),這驚世駭俗的一句從2000年一直迴盪至今。喜歡林夕,除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孤傲詩人氣質外,更愛他重劍無鋒、大巧若工的落筆。“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王菲《給自己的情書》),口語般地娓娓道來,卻如同愛的箴言,撫慰了無數自怨自艾的心;同樣的有《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和《給自己的情書》一樣成為了許多女生珍藏的愛情座右銘。以及“原來你就住在我的身體,守護我的回憶”(林曉培《心動》),“只需要當天邊海角競賽追逐時,可跟你安躺於家裡便覺最寫意”(張學友《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運氣”(陳奕迅《明年今日》)等最平白曉暢的句子,也是最顯詞人的功力,如林夕關門弟子林若寧在《林夕字傳2》中的批註所說:

“沒有比喻沒有明喻沒有隱喻沒有出外景,但憑文字單刀直入寫最真實的感受殺傷力往往最強。這是知易行難的法則,若你填過歌詞一定明白。”

於我而言,技巧還是其次,詞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個人風格。當他擁有了只屬於自己的、完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後,才可以在為他人所作的嫁衣中,無視新娘是誰,都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一脈相承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學價值體系中,詩人是為探求真理而存在的,而詞人到了最高境界也會朝著詩人的使命感而出發,林夕便是其中翹楚。在看遍紅男綠女的愛恨情仇後,林夕更多地用禪意去看待分分合合,用緣分去解釋這一切,當他借陳奕迅喃喃自語地唱出“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時,你甚至覺得這是佛偈,隱隱與東坡居士“也無風雨也無晴”之境界遙相呼應。

可風格這抽象的東西,從來都是說不清楚的。它在什麼時候開始成形,在怎樣的因緣際會下得到改變和提升,使你一下筆就春風如意,彷彿有神助,這全都沒有秘技。它就像每個人的相貌,一旦長成便陪伴你終身。改變不了的事情,就只能靠打扮化妝,哪裡多添幾分色彩,哪裡要淡化稜角。文風亦無非如此。高中時曾一度喜歡安妮寶貝的書,聽歌喜歡方文山,MV偏愛周格泰,無論是書和歌都要有華麗的傷,MV必要有煽情的故事和四十五度的明媚陽光。漸漸地開始厭惡這厚厚的粉,寫的人和看的人都累。繼而慢慢喜歡上黃偉文的詞。如果說夕爺是詩人,那黃偉文便是小說家。他的許多詞作都像一篇精緻的微小說,謝安琪的《喜帖街》,用“小餐檯梳化雪櫃及兩份紅茶”妝點全曲,雖不提一“愛”字,但通篇著實浮現出一對小資情調的年輕夫妻的身影,甚有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感覺;陳奕迅《浮誇》可堪比魯迅的《孔乙己》,僅是“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等幾個細節,小人物的形象躍然歌上,筆力直追“排出九文大錢”;還有黃耀明的《親愛的瑪嘉烈》,歌中描述一位因叛逆而出逃、為理想而遠走的慘綠青年,坐在列車穿過大片平原。整首詞恍如公路小說,讓你想到了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在《黃偉文音樂會》上,黃耀明和林宥嘉一起如接力棒地唱完這首歌,歌曲最末時,明哥深情望著林宥嘉唱著:“誠心祝福你,捱得到,新天地”,可謂這首歌最恰如其分的一幕註解。音樂會過後明哥在微博上寫到:“給所有的慘綠青年:瑪嘉烈,林宥嘉,盧凱彤,黃偉文,自己,你。”“慘綠”二字,透析著理想帶給人們的衝動、創傷和義無反顧,如此生動,再無其餘筆墨可以代替。就是如此,黃偉文在歌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形象,末世紀的狂歡者,生活中的格格不入者,大都會中的美麗失敗者,感情世界裡的失落者……你的每一種狀態都能夠在黃偉文的歌裡一一對應。如果有人質疑,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香港人是否已經忘記了怎樣去愛、去笑、去哭,黃偉文的歌會是最好的回擊。

作為一個寫詞人,能夠擁有一臺專屬作品演唱會的致敬,能夠和臺下fans一同唱著十多年來寫下的首首情歌,不時泛起淚光點點,生命中還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嗎?談及2012年《YY Concert》音樂會的緣由,黃偉文曾這樣解釋:“我家裡人問我要不要開一次演唱會,如果開,就最好在這幾年,因為一些歌手朋友全部是最靚、最紅、狀態最好的時候。當然到我七老八十才開的話,我相信64歲的容祖兒和20年後的何韻詩也會出來幫我唱。”詞人像恆星一樣散發出萬有引力,歌手們從宇宙的各個角落裡中聞訊而來,圍繞著恆星規劃出自己的軌跡,這個比喻對於黃偉文和香港一眾流行歌手而言一點都算不上誇張。把十多年聽歌的時光濃縮到6場音樂會、一連三套的《Y100》的精選集裡,無論怎樣都會有遺憾。黃偉文經典曲目之多,哪怕連辦10場都無法盡數,其實是作為一個填詞人最大的榮耀。我相信如若楊千嬅上臺唱一首《野孩子》會令音樂會填上空白的一塊,我相信如若聽到張學友《這麼近那麼遠》紅館會尖叫連連,我相信一萬個樂迷便有一萬份歌單,就算再大同亦會有小異。像我這種只看了其中一場的觀眾,抱怨說為什麼聽不到鄭伊健《發現》、王菀之《最好的》如此等等,最後發現這種抱怨其實就算連看6場都難以避免,便會釋然一笑,誰叫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分優秀的詞人。更何況如陳奕迅者,作為黃偉文之喉舌,連黃自己都坦承“寫給他的歌,確實和給別人的不一樣”,經典作品更數不勝數,《反高潮》《單車》《活著多好》《浮誇》《大開眼戒》《葡萄成熟時》……一晚能唱多少?當然更不可能讓人滿意。如上所述,這是憾事也是幸事。當然除了昔日天后彭羚的驚豔亮相、炸翻紅館外,我們也不會忘了那些相對冷門的歌手因黃偉文獲得登上紅館的機會,無論是傅佩嘉,還是周國賢,都因為一份好詞在臺上豔光四射。這是詞人對他們的惠澤。

臺下的我和紅館的上萬名觀眾一起穿梭於集體回憶的時間隧道,推開沿途一扇扇窗,從中窺見詞人內心世界。這些流行歌已經伴隨我們走過幾多年,說不清是那些歌詞說中了我們的經歷,還是我們的經歷印證著那些歌詞。我還可以將十幾年的時間和這些歌曲分割開來嗎?我在聽薛凱琪唱《給十年後的我》的時候,幻想起未來的年歲更替;時光荏苒,到了《木紋》,再到《葡萄成熟時》,我們亦已有底氣唱好這些厚重的詞——黃偉文為了不辜負這些歌詞,靜待歌手用幾年時間變得成熟,

我們的幸運是陪著歌手一同等到了看穿謎底的這一天。

距離黃偉文最近的一次並不超過30釐米。那是在廣州的一場頒獎禮,我就坐在他的背後。黃偉文稍晚於我落座,戴著一副邊框厚重的眼睛,穿一身平滑熨貼的禮服,指甲油閃閃發光,身上的香水更是壓過了現場所有的味道。入座後,他把雙手規規矩矩地疊放在膝上。正是因著那雙手,我們擁有無數金曲,覆及一個時代。身旁的妻子是黃偉文號頭粉絲,我慫恿她上前和黃偉文搭訕,她捏著我的手說:

“我的心情猶像樽蓋等被揭開,咀巴卻在養青苔。”

黃偉文邊上正巧坐著的是張亞東,我半惡作劇地向張亞東打招呼,嗨,東哥,好久不見。黃偉文順勢扭過頭瞅了我一眼,然後又回過身去。沒過多久,黃偉文便站起身去領取當晚屬於他的獎項,並一去不回頭。翌日,妻子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到:

“崇拜和感激的話都無法找到對應的詞,無論怎樣做都不能代替內心所想。我反覆多次,仍不能和你說聲‘Wyman你好’。但一個聽者的本分,不就是珍惜你的所說所寫,在你走上頒獎臺的時候,給予最誠摯的歡呼和掌聲嗎?我和全場觀眾一起因你雀躍不已。多年來你的歌詞引領著我們去熱戀失戀,去領悟去成長。當下所有我設想去和你交流的話,相比起你贈與我們的詞作,是有多蒼白無力,多幼稚可笑。”

是啊,像夕爺,我至今是見都沒見過呢,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是因為“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 談談林夕與黃偉文

(注:一篇老文,該文收錄於《原諒我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藏在香港音樂中的三十三段時光》。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有感興趣再版的出版社嗎?……你自己數一下這書裡是不是有超過10位歌手yellow了……)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 談談林夕與黃偉文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常常會想:“兩個偉文”(林夕原名梁偉文)把持了香港樂壇近20年,這是否會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

從二人樂隊Raidas的“第三者”開始,文質彬彬的林夕登上樂壇,至今已發表超過3000首詞作,在“十大中文金曲”上拿到超過100個獎項,並在2008年時繼陳蝶衣、黃霑、鄭國江、林振強之後成為第五位榮獲代表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的作詞人。而林夕早已打通國、粵語的任督二脈,影響力覆蓋整個華人地區,可謂“有華語歌的地方就有林夕”。比林夕稍晚出道的黃偉文,從第一首作品——軟硬天師的《愛式》開始便奠定了其不走尋常路的做派。

黃偉文的高調,以及他熱衷的時尚事業,在圈中的一大幫狗肉朋友

,這些和傳統文人式的林夕統統背道而馳,但無礙他為樂壇貢獻了上千首作品,並同樣膾炙人口、獲獎無數。

讓人咋舌的是,他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音樂會開至紅館,一連六晚、超過50位當紅歌手為其搖旗吶喊,參演人數打破紅館紀錄,連天價亦無法動其心的卸甲歸田之彭羚亦精心梳妝一番,為他開了金口。

如果能邀得林、黃在一張專輯中填詞,在之後的派臺文案裡,兩人的名字必定會被著重提及,向他們邀歌本身就是宣傳的一部分。

他們已經超越了詞作文字而成為了文化符號。

他們的星味已經堪比一線明星。

我們翻閱流行歌曲創作職業化、專業化的歷史,並一直回退到20世紀50年代末。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布里爾大廈裡(Brill Building),一群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從爵士樂、節奏布魯斯中培育出大部分的熱門榜單歌曲,但他們的名字和他們所創作的歌曲的演唱者相比卻顯得默默無聞。絕大部分的中國普通樂迷不會清楚給貓王寫歌的都是些什麼人,布里爾大廈中走出的最著名創作者菲爾·斯柏克特(Phil Spector)廣為人知的事情還得牽扯到他為“披頭四”製作《Let It Be》時所引發的列儂與保羅身前生後的跨世紀肥皂劇——1969年,列儂瞞著其它團員,把《Let It Be》的母帶交給菲爾·斯柏克特做後期製作,結果其在最終成品里加入了大量的華麗管絃樂;這使原本一心想追求簡練效果的保羅吹鬍子瞪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得意之作背離了初衷,忍氣吞聲了34年才把原始母帶重新制作發行,菲爾作為事件的漩渦中心也由此聞名。撇開這個非典型性的創作人案例,在現代流行音樂工業體系裡,幕後創作人只是幕後,而不是明星。連教父級的黃霑生前在香港的一次講座,到場者也不過寥寥200人。可你上網搜去,關於“兩個偉文”的帖子、討論組、論壇,多得不勝列舉;把他們作品中的一小段歌詞用做QQ簽名,多如過江之鯽;林夕也曾作客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結果排隊的人從禮堂到體育館,繞了整整一個校區。不禁要問:同為詞人,林、黃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

其實,關於歌詞的專門性研究,英國通俗音樂研究者西蒙·弗里斯(Simon Frith)在他充滿洞察力的歷史性研究《為什麼歌曲有歌詞》一文中指出,因為歌詞的創作者和我們一樣來自於社會個體,他們透過歌詞展示了社會各種思潮及喜怒哀樂等個人情緒,而聽者面對一首歌的時候,往往透過歌詞完成最直接的交流,因而大眾對於歌詞內容最直觀的分析也理所當然地主導了通俗音樂社會學。曾有一次去往張亞東的“東樂”工作室對他進行採訪,聊及當年他與林夕、王菲組成的鐵三角,包括《只愛陌生人》《寓言》這些傳世之作,張亞東非常謙虛地說,其實這些作品的成功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林夕。因為對於中文歌曲來說,你想被廣泛傳唱,必須要有能觸動人心的歌詞。否則,再好的旋律和編曲也派不上用場。是的,在有著“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一偉大崇文傳統的國家裡,從《詩三百》、《古詩十九首》再到唐詩宋詞元曲,萬花筒般的世界在我們眼中都化作了片片詩情。林夕就是當代最廣為傳頌的城市詩人,他和那些青史留名的古典詩人一樣,無需使用華麗的詞藻或是險句,僅是稀疏平常的生活用語,便能打造出一串串記憶節點。

當我們翻開《林夕字傳》的時候,是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聲詩集來聽的。“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凝住眼淚才敢細看”(王菲《約定》),讓人想起了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真摯的感情彷彿凝固了空氣,放緩了時間,其餘溫甚至撼動天地,夜空也變得通透起來;李清照詞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輕巧地勾畫出女子的閨中閒愁,而這眉黛間的愁緒到了林夕筆下,卻是黑壓壓的一片,“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頭仍聚滿密雲”(王菲《暗湧》);陸游回望舊日錯過的情緣,把無限悔恨和愧疚聚成一首《釵頭鳳》,開篇一句是噴薄而出的“紅酥手,黃藤酒”。情人的手是一道橋,從不經意的觸碰,到緊緊地握在一起,它甚至比一個吻更有力量,深諳此理的林夕用放大鏡對準了手紋,“你掌心的痣,我總記得在那裡”(林憶蓮《至少還有你》),這驚世駭俗的一句從2000年一直迴盪至今。喜歡林夕,除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孤傲詩人氣質外,更愛他重劍無鋒、大巧若工的落筆。“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王菲《給自己的情書》),口語般地娓娓道來,卻如同愛的箴言,撫慰了無數自怨自艾的心;同樣的有《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和《給自己的情書》一樣成為了許多女生珍藏的愛情座右銘。以及“原來你就住在我的身體,守護我的回憶”(林曉培《心動》),“只需要當天邊海角競賽追逐時,可跟你安躺於家裡便覺最寫意”(張學友《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運氣”(陳奕迅《明年今日》)等最平白曉暢的句子,也是最顯詞人的功力,如林夕關門弟子林若寧在《林夕字傳2》中的批註所說:

“沒有比喻沒有明喻沒有隱喻沒有出外景,但憑文字單刀直入寫最真實的感受殺傷力往往最強。這是知易行難的法則,若你填過歌詞一定明白。”

於我而言,技巧還是其次,詞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個人風格。當他擁有了只屬於自己的、完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後,才可以在為他人所作的嫁衣中,無視新娘是誰,都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一脈相承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學價值體系中,詩人是為探求真理而存在的,而詞人到了最高境界也會朝著詩人的使命感而出發,林夕便是其中翹楚。在看遍紅男綠女的愛恨情仇後,林夕更多地用禪意去看待分分合合,用緣分去解釋這一切,當他借陳奕迅喃喃自語地唱出“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時,你甚至覺得這是佛偈,隱隱與東坡居士“也無風雨也無晴”之境界遙相呼應。

可風格這抽象的東西,從來都是說不清楚的。它在什麼時候開始成形,在怎樣的因緣際會下得到改變和提升,使你一下筆就春風如意,彷彿有神助,這全都沒有秘技。它就像每個人的相貌,一旦長成便陪伴你終身。改變不了的事情,就只能靠打扮化妝,哪裡多添幾分色彩,哪裡要淡化稜角。文風亦無非如此。高中時曾一度喜歡安妮寶貝的書,聽歌喜歡方文山,MV偏愛周格泰,無論是書和歌都要有華麗的傷,MV必要有煽情的故事和四十五度的明媚陽光。漸漸地開始厭惡這厚厚的粉,寫的人和看的人都累。繼而慢慢喜歡上黃偉文的詞。如果說夕爺是詩人,那黃偉文便是小說家。他的許多詞作都像一篇精緻的微小說,謝安琪的《喜帖街》,用“小餐檯梳化雪櫃及兩份紅茶”妝點全曲,雖不提一“愛”字,但通篇著實浮現出一對小資情調的年輕夫妻的身影,甚有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感覺;陳奕迅《浮誇》可堪比魯迅的《孔乙己》,僅是“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等幾個細節,小人物的形象躍然歌上,筆力直追“排出九文大錢”;還有黃耀明的《親愛的瑪嘉烈》,歌中描述一位因叛逆而出逃、為理想而遠走的慘綠青年,坐在列車穿過大片平原。整首詞恍如公路小說,讓你想到了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在《黃偉文音樂會》上,黃耀明和林宥嘉一起如接力棒地唱完這首歌,歌曲最末時,明哥深情望著林宥嘉唱著:“誠心祝福你,捱得到,新天地”,可謂這首歌最恰如其分的一幕註解。音樂會過後明哥在微博上寫到:“給所有的慘綠青年:瑪嘉烈,林宥嘉,盧凱彤,黃偉文,自己,你。”“慘綠”二字,透析著理想帶給人們的衝動、創傷和義無反顧,如此生動,再無其餘筆墨可以代替。就是如此,黃偉文在歌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形象,末世紀的狂歡者,生活中的格格不入者,大都會中的美麗失敗者,感情世界裡的失落者……你的每一種狀態都能夠在黃偉文的歌裡一一對應。如果有人質疑,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香港人是否已經忘記了怎樣去愛、去笑、去哭,黃偉文的歌會是最好的回擊。

作為一個寫詞人,能夠擁有一臺專屬作品演唱會的致敬,能夠和臺下fans一同唱著十多年來寫下的首首情歌,不時泛起淚光點點,生命中還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嗎?談及2012年《YY Concert》音樂會的緣由,黃偉文曾這樣解釋:“我家裡人問我要不要開一次演唱會,如果開,就最好在這幾年,因為一些歌手朋友全部是最靚、最紅、狀態最好的時候。當然到我七老八十才開的話,我相信64歲的容祖兒和20年後的何韻詩也會出來幫我唱。”詞人像恆星一樣散發出萬有引力,歌手們從宇宙的各個角落裡中聞訊而來,圍繞著恆星規劃出自己的軌跡,這個比喻對於黃偉文和香港一眾流行歌手而言一點都算不上誇張。把十多年聽歌的時光濃縮到6場音樂會、一連三套的《Y100》的精選集裡,無論怎樣都會有遺憾。黃偉文經典曲目之多,哪怕連辦10場都無法盡數,其實是作為一個填詞人最大的榮耀。我相信如若楊千嬅上臺唱一首《野孩子》會令音樂會填上空白的一塊,我相信如若聽到張學友《這麼近那麼遠》紅館會尖叫連連,我相信一萬個樂迷便有一萬份歌單,就算再大同亦會有小異。像我這種只看了其中一場的觀眾,抱怨說為什麼聽不到鄭伊健《發現》、王菀之《最好的》如此等等,最後發現這種抱怨其實就算連看6場都難以避免,便會釋然一笑,誰叫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分優秀的詞人。更何況如陳奕迅者,作為黃偉文之喉舌,連黃自己都坦承“寫給他的歌,確實和給別人的不一樣”,經典作品更數不勝數,《反高潮》《單車》《活著多好》《浮誇》《大開眼戒》《葡萄成熟時》……一晚能唱多少?當然更不可能讓人滿意。如上所述,這是憾事也是幸事。當然除了昔日天后彭羚的驚豔亮相、炸翻紅館外,我們也不會忘了那些相對冷門的歌手因黃偉文獲得登上紅館的機會,無論是傅佩嘉,還是周國賢,都因為一份好詞在臺上豔光四射。這是詞人對他們的惠澤。

臺下的我和紅館的上萬名觀眾一起穿梭於集體回憶的時間隧道,推開沿途一扇扇窗,從中窺見詞人內心世界。這些流行歌已經伴隨我們走過幾多年,說不清是那些歌詞說中了我們的經歷,還是我們的經歷印證著那些歌詞。我還可以將十幾年的時間和這些歌曲分割開來嗎?我在聽薛凱琪唱《給十年後的我》的時候,幻想起未來的年歲更替;時光荏苒,到了《木紋》,再到《葡萄成熟時》,我們亦已有底氣唱好這些厚重的詞——黃偉文為了不辜負這些歌詞,靜待歌手用幾年時間變得成熟,

我們的幸運是陪著歌手一同等到了看穿謎底的這一天。

距離黃偉文最近的一次並不超過30釐米。那是在廣州的一場頒獎禮,我就坐在他的背後。黃偉文稍晚於我落座,戴著一副邊框厚重的眼睛,穿一身平滑熨貼的禮服,指甲油閃閃發光,身上的香水更是壓過了現場所有的味道。入座後,他把雙手規規矩矩地疊放在膝上。正是因著那雙手,我們擁有無數金曲,覆及一個時代。身旁的妻子是黃偉文號頭粉絲,我慫恿她上前和黃偉文搭訕,她捏著我的手說:

“我的心情猶像樽蓋等被揭開,咀巴卻在養青苔。”

黃偉文邊上正巧坐著的是張亞東,我半惡作劇地向張亞東打招呼,嗨,東哥,好久不見。黃偉文順勢扭過頭瞅了我一眼,然後又回過身去。沒過多久,黃偉文便站起身去領取當晚屬於他的獎項,並一去不回頭。翌日,妻子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到:

“崇拜和感激的話都無法找到對應的詞,無論怎樣做都不能代替內心所想。我反覆多次,仍不能和你說聲‘Wyman你好’。但一個聽者的本分,不就是珍惜你的所說所寫,在你走上頒獎臺的時候,給予最誠摯的歡呼和掌聲嗎?我和全場觀眾一起因你雀躍不已。多年來你的歌詞引領著我們去熱戀失戀,去領悟去成長。當下所有我設想去和你交流的話,相比起你贈與我們的詞作,是有多蒼白無力,多幼稚可笑。”

是啊,像夕爺,我至今是見都沒見過呢,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是因為“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經歷過最溫柔共震 | 談談林夕與黃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