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稟貼、諭令和照會,清朝的外交,直到1894年才走向國際化

由 看不見的角落 發表于 動漫2021-08-21
簡介法國大使阿施蘭評價道:這是破天荒第一遭讓君主神聖不可接近和不可仰望的心跳(直到那天為止清朝利益使他帶上偶像崇拜性質),被純粹的外交禮儀所替代

稟帖怎麼讀

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得益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思想,古代中國的大一統王根本就沒有平等建交的概念。有外國人來,不管其目的如何,一律視作

番邦朝貢

。明清時代的對外交流比較頻繁,一個獨特的現象就出現了——爭貢。

稟貼、諭令和照會,清朝的外交,直到1894年才走向國際化

一大堆國家閒著沒事做,搶著過來稱臣納貢,倒也是奇了。其實他們中大部分的目的是為了開拓貿易,抑或是貪圖明清政府對使節的

重賞

。即便是作為留在邊疆未能入京的留存使,也能收穫不菲。一方自欺欺人,一方有利可圖,數百年裡一直相安無事。

清朝時,對外貿易的主體變成了英國。按照清朝的看法,從康熙時代開始,英國人每年在特定的時間裡隨著季風跨越半個地球前來朝貢,一直持續了近150年。而清朝的地方官員,則會用接待使節禮儀熱情熱情接待對方,英國人認為自己受到了貴賓般的歡迎。實際上,在鴉片戰爭前,英國使團訪華其實只有馬戛爾尼使團和阿美士德使團兩次。

稟貼、諭令和照會,清朝的外交,直到1894年才走向國際化

鴉片戰爭

誤會之下,雙方的外交形式走向了誤區。清朝堅定地將英國視為其藩屬,在尊卑禮節上絕不容忍。清朝給英國的信件,必定帶一個大大的“諭”字。英國給清政府的信件,則必須有一個“稟”字,內容在舌人的翻譯下也會卑微恭順。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人突破了清朝的限制學習了中文,並且開始深入研習中國的文化,“美好”的誤會便再也難以維持下去了。

英國將往來文書上的“稟”去掉,遭到了所有清朝官員強烈的排斥,直接拒收。反應激烈者,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將信件燒燬。所以在矛盾爆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清英雙方的交流處中斷狀態。

稟貼、諭令和照會,清朝的外交,直到1894年才走向國際化

南京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軍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慘敗,外交文書上的“稟”和“諭”一律變成了照會。中間的過程又比較曲折,清方先是設法說明兩者之間無差異,被駁回。為了挽回最後的顏面,意圖將道光皇帝的名字提高一格顯示高人一等,再次被拒絕。名義上的平等,由此建立。

但是皇帝超越一切的地位,即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也沒能改變。能允許各國在北京建立使館彷彿已經是最大的恩惠,想和皇帝平等的對話,絕無可能。

稟貼、諭令和照會,清朝的外交,直到1894年才走向國際化

光緒

直到1894年11月12日,甲午戰爭正酣之際。光緒在文華殿接見了在北京的各國公使,尋求列強的支援。在這裡,不得不稱讚光緒,為了國家利益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放棄皇帝的尊嚴。中方文獻對此的記錄寥寥無幾,法國的《小日報》卻進行了著重報道。法國大使阿施蘭評價道:

這是破天荒第一遭讓君主神聖不可接近和不可仰望的心跳(直到那天為止清朝利益使他帶上偶像崇拜性質),被純粹的外交禮儀所替代。

縱觀晚清數十載,機遇不可謂沒有,奈何一次次的錯過,想來與此不無關係。最後引用《三體》中的一句名言: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