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由 一點兒歷史事 發表于 動漫2022-11-29
簡介而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又讓澳大利亞的物種可以獨立發展,不能與外界進行物種交換,於是乎,笨笨的澳大利亞土著生物們選擇了更加“可愛”

為什麼河馬的感覺器官都在頭上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因為學習安排,筆者曾被送到澳大利亞大學進行過為期一年的學習安排。

初聽聞此訊息,先是有些興奮,畢竟可以出國留學,看一下外面的世界,而且還是公費的,這可是一項很難取得的榮譽。

但是喜悅過後,沮喪和懊惱接踵而至。

因為身邊的同學通常盯著美國常青藤名校或者英國劍橋、倫敦這種世界矚目的大學。

反而對澳大利亞這種國家的大學沒那麼重視。

筆者也深受其害,一心想要去歐美看一看。

但自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這種思想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地消失了。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人間仙境,“吃貨”的天堂

澳大利亞實在是“物美價廉”的人間天堂:龍蝦只有澳大利亞最肥,海參也是澳大利亞的最大,就連澳大利亞的兔子,也是大而肥美。

澳大利亞的動物不僅呆萌可愛,而且行動遲緩,就連首都堪培拉的金剛鸚鵡也一點沒有

珍稀動物

應有的姿態,而是乖巧懂事。

袋鼠、鴨嘴獸更是人間極品,讓人愛不釋手。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動物會顯得如此缺乏防護意識呢(說白了就是有點傻)?

1。澳大利亞傳統環境以及特殊地理位置

要想了解這個特殊而又美麗的土地,就必須要拋棄傳統觀念,特別是在北半球養成的各種習慣主義教條。

只有真真正正地融入澳大利亞特殊的社會環境以及別樣的人文地理,才能真真正正地解讀其中的奧秘。

這塊美麗的大陸自3900萬年以前便從南方古陸(又稱“剛瓦倫古大陸”)中脫離了出來,自成一片。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從此便開始了它的獨立發展道路,這也是它現在物種極具個性,與亞歐大陸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由於地表運動極具“惰性”,而風化侵蝕作用又極其“勤奮”,於是留在澳大利亞地表的營養層(也叫“腐殖質植被”)越來越薄,故而其孕育的植物普遍只能獲取較少的養分。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澳大利亞其他樹種紛紛滅絕,只剩下一種高大喬木——桉樹,還在苦苦地“獨守空房”。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

因為澳大利亞緯度較低,所以蒸發量極大,加之沒有規律性的降水,導致澳大利亞樹木也被迫開始了進化:樹葉變得越來越小(減少水分蒸發,保持水分平衡),植物液體也變得越來越富含油脂(儲存營養物質,同時保護自身)。

與此而來的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因為桉樹樹葉不僅營養含量極少,而且極其難吃(一不留神還要扎嘴),導致大量素食動物缺乏食物而死亡,剩下的只能逼自己進化出能咀嚼桉樹樹葉的口器還有能消化它的胃。

可可愛愛的考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但即使如此,全球存在的650多種桉樹裡,考拉能吃的只有不到50種。

2。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進化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叢林法則的必然趨勢。

面對這極其惡劣的環境,為了生存,澳大利亞的動物們不得不選擇迎難而上。

它們不僅要忍受難吃的食物,還要時刻警惕“餓肚子”的危險。

而作為高耗能的第一器官——大腦自然首當其衝,第一個就被它們放棄了。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因為大腦的能量消耗是極其驚人的,以人類為例,只佔人類4%重量的大腦卻要消耗人體25%的能量。

這是人類在面對殘酷自然下做出的選擇,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個選擇無疑是正確且偉大的。

但澳大利亞以考拉為首的哺乳動物可不這麼認為。

於是考拉進化(注意,不是退化)成為地球上現存的腦容量與體重比例最小的哺乳動物。

它的頭雖然看起來很大,但它的腦子僅相當於一顆核桃,不僅如此,考拉每天的睡眠時間甚至超過二十個小時。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因為它懶惰的個性,所以活動範圍極其狹小:一生只佔有幾棵樹的空間。是動物界堅持“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理念的第一獸。

瞭解事情真相的筆者目瞪口呆。

而且不只有考拉,澳大利亞幾乎所有的動物都選擇了“低碳環保生活”,它們將自己的大腦容量變得極其渺小,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更為極端的甚至養成了吃飽一頓就十天半個月不動彈的極端個性,比如澳大利亞大名鼎鼎的兩大頂級獵食者:鱷魚和毒蛇。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3。獨立進化,自成一體

因為澳大利亞早在3900年前便脫離古大陸,宣佈“獨立”。

所以澳大利亞今天的“土著生物”都是獨立進化而來的。畢竟腦子笨且行動緩慢的它們大部分都是相安無事的。

就連澳大利亞幾乎唯一一個可以迅速活動的本土物種:袋鼠。

也是選擇把自身有限的營養傳送給“強健身體”,而不是“聰明大腦”。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而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又讓澳大利亞的物種可以獨立發展,不能與外界進行物種交換,於是乎,笨笨的澳大利亞土著生物們選擇了更加“可愛”。

現如今澳大利亞政府最為頭疼的問題不是“發展經濟”,更不是“完善民主”,而是物種入侵。

全球化——潘多拉的魔盒

地理大發現之後,澳大利亞徹底進入了世人的視野。

與之相對的是,不同的物種也被殖民者們帶進了這個“遺世獨立”的土地上。

因為本身沒有天敵,且自身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它們紛紛在澳大利亞四散開花。

首當其衝的便是以“亞洲錦鯉”為首的亞洲淡水魚大軍們。

由於亞洲淡水魚的瘋狂繁殖,數量多到甚至會擁堵河道,所以成為了澳大利亞政府最為頭疼的問題。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每年他們都要花費巨資派專人打撈後,直接進行“土葬”。

因為他們嫌棄淡水魚“腥味太重”且“魚刺太多”,所以大都不願意食用。

為了維護澳大利亞的環境,筆者到達之後經常會閒來無事去釣魚(別誤會,澳大利亞可沒有德國那些條條框框,在澳大利亞釣魚可是一項公益活動,很多學校都設有專門的釣魚喂鳥地點)。

並將這些被澳大利亞人視為“洪水猛獸”的亞洲淡水魚吃得津津有味。

請不要問我吃了多少次,反正筆者回國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內不願意再吃魚了。

為什麼說只有“蠢貨”才能在澳大利亞生存下去?

今天的內容介紹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關注我,瞭解更多資訊

歡迎大家在螢幕下方留下

寶貴

意見

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

部分圖片自網路蒐集 侵刪

文:小昭

稽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史記》《戰國策》《二十四史》《漢書》《後漢書》《諾貝爾獎》《二戰全史》《二戰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