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朱熹、陸游與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由 東南網 發表于 動漫2022-12-17
簡介朱熹、陸游、辛棄疾先後多次主管武夷山衝佑觀

朱熹被後人尊稱為什麼

朱熹、陸游與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茶灶石 吳心正 攝

朱熹、陸游與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茶灶書法拓本 衷玲英 供圖

朱熹、陸游與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朱子社倉 小玲 供圖

朱熹、陸游與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衝佑觀鳥瞰 衷柏夷 攝

東南網8月11日訊 800多年前,朱熹在詩作《精舍》中寫道:“琴書四十年,幾作山中客。”這裡的“山中”指的是武夷山,“琴書”寓意著山居的生活,包括著述、講學、授徒和交友等等,友人中則包括陸游、辛棄疾這樣的宋代文化大家。

朱熹、陸游、辛棄疾先後多次主管武夷山衝佑觀。他們被當地人尊稱為“三翁”(朱晦翁、陸放翁、辛瓢翁)。他們是文學家,也是茶人、美食家,三人在武夷山留下了相遇相知、談儒論道、報國為民的千古佳話。

寄情山水 筆承春秋

淳熙十年(1183年),53歲的朱熹選擇在武夷山九曲溪五曲側畔隱屏峰下,建武夷精舍。五曲流水中有一座石島,“巨石屹然,可環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當中科臼自然如灶”(朱熹《武夷精舍雜詠詩序》),朱熹把這塊巨石命名為“茶灶”。

著書講學之餘,朱熹常和四方士友或弟子,漫步流連九曲溪畔,登臨五曲巨石,留下無數生動故事。清代著《武夷山志》的董天工《茶灶》詩句“試茗尋仙灶,賦詩夜未央”,描繪的就是朱熹等人登石煮茗、賞景賦詩,至深夜仍流連忘返的情形。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朱熹的《茶灶》全詩不拘泥於文人們汲水烹茶、尋茗賦詩的一般場面,而是看似隨意地講述遠古仙翁遺事,讓五曲水中的茶灶石籠罩在神秘之中。

陸游、辛棄疾雖不見吟詠《茶灶》為題的詩,但也有不少品茗論茶詩詞涉及武夷茶,陸游有《閒遊》詩云“平生長物掃除盡,猶帶筆床茶灶來”,《喜得建茶》誇讚“舌當常留甘盡日,鼻端無復鼾如雷”,在《雪後煎茶》中描述“雪腋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等。辛棄疾作有《臨江仙·試茶》詞句“飲罷清風生兩腋,餘香齒頰猶存”等。三人常常先後相約在茶灶石上,烹茶品茗、談儒論道、吟詩作對,留下許多廣為流傳的詩詞佳作。

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在建安(建甌市)提舉福建茶鹽公事,此時朱熹提舉衝佑觀,二人相聚武夷山中。離別多年之後,陸游寫就四首《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回憶在武夷山的日子,留下“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身閒剩覺溪山好,心靜尤知日月長”等詩句。

《宋史·辛棄疾傳》記載,辛棄疾和朱熹同遊九曲溪,辛棄疾寫下《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試從精舍先生問,定在倉犧八卦前。”

這些詩句展露了“三翁”寄情山水間、心遊塵世外的心境,記錄了他們尋芳武夷、問道武夷的足跡。

武夷山水是最常見的吟詠主題。令人稱奇的是,“三翁”都圍繞幔亭勝景留下不少佳作。

衝佑觀在幔亭峰下,朱熹《九曲棹歌》開篇寫閩越時期的幔亭招宴:“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訊息,萬壑千巖鎖翠煙。”能讓朱熹如此高看一等,可見幔亭神仙會的分量。據《武夷山志》記載,這是古代武夷山祭祀神仙武夷君的盛會,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

陸游《遊武夷山》中的“少讀封禪書,始知武夷君”和《初入武夷》的“未到名山夢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風吹雨,似與遊人洗俗塵”,都是記述他遊覽幔亭、追尋仙蹤的詩句。

朱熹和辛棄疾同遊九曲溪,辛棄疾詩歌《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中也有幔亭峰內容:“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他們筆下仙凡同樂的故事,成為描畫武夷人間仙境的經典之作。

以民為本 志同道合

朱熹、陸游、辛棄疾有時雖不在一處,但聯絡密切、政見相合、惺惺相惜,不僅都有儒家濟蒼生、安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均為堅定的“抗金”主戰派。

早在乾道四年(1168年),閩北多地發生災情,朱熹就勸豪紳發放存粟,以平價賑濟災民,仿效古時做法辦社倉。三年後他在武夷山五夫鎮建成廣受讚譽的“五夫社倉”。社倉側方有一口與地面平行的四方井,當時為防火之用,被稱為“賑災井”“民心井”。這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見證。

淳熙七年(1180年),辛棄疾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江西各地因旱災饑荒嚴重。他仿效朱熹做法,向當地豪紳借餘糧、籌資金,並千方百計從外地買糧。此時,朱熹也在江西做官,管轄之地永修、都昌旱災嚴重。辛棄疾聞訊,將官府和商人借糧調劑部分運去,解了朱熹燃眉之急。朱熹立即開設粥廠,救濟大批災民。災情一過,又興修水利,建立社倉。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被推薦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正值浙東發生災荒,朱熹透過各種渠道徵集賑糶米糧,救濟災民,奏劾救災不力及不法官員,得罪了一些士大夫。陸游聞悉後,特地贈詩一首《寄朱元晦提舉》:“勸分無積粟,告糴未通流。”“民望甚飢渴,公行胡滯留?”對災民飢苦和官府無能的絕望之情溢於言表,聲援朱子,支援賑災。

朱熹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期間,賑濟災民、彈劾貪官所取得的成果顯著,得孝宗皇帝褒獎,他的社倉賑災辦法緩解了災情,使饑民無斷炊之憂。隨後,朝廷將朱熹呈請的《社倉法》,“頒詔行於諸州各府”,廣惠天下百姓。

在“抗金”大業面前,朱熹、陸游、辛棄疾等三人既有文臣的苦諫,又有武將精忠報國的英勇豪邁。陸游40多歲時穿上戎裝,親赴前線征戰。辛棄疾更是幾番沙場殺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朱熹評價他“是一帥才”。

但辛棄疾這樣的帥才卻屢遭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貶至武夷山衝佑觀擔任賦閒的提舉,失去“英雄用武之地”。朱熹對辛棄疾遭遇的不公待遇十分不解:“但當明賞罰而用耳!”陸游也鳴不平:“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這些“抗金”主戰派人士壯志難酬。武夷山下,他們“夢裡挑燈看劍”,在“茶灶石”前空留壯懷激烈的前情往事令人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