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由 餘軍昂先生 發表于 動漫2022-12-30
簡介中洞苗寨最後的“穴居部落”風景名勝[2]向永志《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的教師們》[3]韋倩《紫氣東來,雲蒸霞蔚——紫雲自治縣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紀實當代貴州》2020[4]《貴州中洞苗寨支教老師王東靈:以前我勸村民搬出洞穴,現在不勸

一個口戶犬是什麼字

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水塘鎮格丼村海拔1800多米的叢山之間,有三個大山洞。

上下兩個溶洞猶如巨大的天橋,中洞則是一個深230米、寬115米、高近50米的洞穴。

在這座洞穴裡,住著22戶苗族人家共98口人。由於長期穴居山洞,外界稱他們為“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

1、世外桃源般的穴居生活

這一“穴居部落”,是紫雲縣水塘鎮格丼的村民小組,被稱為中洞組。

中洞組村民屬苗族中的巖山苗,由吳、王、羅、梁4個姓氏組成。

他們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兩邊,戶與戶之間用結實的竹籬笆隔開,河姆渡出土的1600多年前的幹欄式建築,就在這裡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長期閉塞的生活,使得這裡的人們淳樸而簡單。洞人大多自己紡紗織布自做衣服與頭帕,婦女們的服飾上沒有華麗的圖案,只有一大一小兩道花邊,簡潔明快,也不佩戴銀飾。

也許是因為漢話說得不流利,抑或是不習慣跟生人交流,她們不怎麼說話,只默默地做著手頭的事,要是有人問話,也只是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輕聲笑笑。

而在婚俗上,這裡保留了周朝的“納彩、問名、納言、請期、迎親”六禮,媳婦有從外村接來的、也有洞內相互通婚的。

是什麼吸引了山洞裡居住的人家,長期居住的苗民淡淡地說:“習慣”。

而從山外嫁進來的楊五妹說:“我們苗族在選擇物件時,不會看你的金錢和地位,也不會在乎你家住哪裡,只要你唱的山歌打動了我,情投意合就行了。”

五妹回憶,當年談戀愛時,和丈夫唱了兩天兩夜的山歌,被打動後就嫁到了中洞,日子艱辛卻從來沒有後悔過。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洞中若有人過世,通常會有鬼師到來,唱著《我從東方來》的苗族古歌送葬。

可以說,從出生到結婚到死亡,他們全都在洞裡完成。

而與洞結緣,還要從當年的混亂說起。

“我小時候住在下洞,5歲時和父母一起搬來這裡,一住就是64年。”

據這裡的老人介紹,一百年前下洞土匪橫行,村裡經常有少女莫名失蹤,而且每到颳風下雨,家裡就沒法住人。

於是便搬到中洞,既為避災,也為找個更好的棲息地。

雖然不再風吹日曬,但由於地處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區,土地十分貧瘠。

苗家人再勤勞,也只能在山坡石縫裡,掏出57畝旱地,種些玉米、紅薯、土豆和白菜,充作一年的糧食,而平日所需的飲水來自洞頂滴水。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過去的50多年,他們一直就這樣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桃源”生活。

農閒時紡紗織布、推磨碾谷,晚上男人們圍著篝火喝著自釀的土酒,女人們則聚在一起聊家長裡短,小孩子跳皮筋、捉迷藏。

地上有雞鴨覓食,屋簷下有放養的小蜜蜂飛舞;窗欞上掛著收穫的玉米、小米。

2、穴居部落的播火姑娘

中洞生活節奏看上去舒緩且悠閒,但不可迴避的現實卻是:他們家中盡是粗陋的傢俱和簡單的陳設,最值錢的東西只有一隻大水缸、一口大鐵鍋還有兩擔桶。

加之人均年收入僅200元,一年的莊稼只夠吃幾個月,剩下的時間全是玉米飯,而全家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裳。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在山洞裡居住了多久?這個問題,或許他們自己都記不清楚了,只是笑一笑:“總有好些年了吧。”

很多年以來,中洞苗家人都是在這近乎與世隔絕的洞穴裡,過著外人難以理解的清貧卻滿足的生活。

2002年王啟剛來到洞裡教書,他發現當時鄉親們算賬還靠數玉米粒,出去打工的老鄉多半不識字,連車也不敢坐,到任何地方都靠走路。要寄錢回來,還得讓別人幫忙。挑一擔水要花兩個小時,下一回山要花上一天時間。

落後現狀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當時我就發誓,一定要改變這個現狀”。

2003年山洞小學迎來了一批新人教師。同年9月,河南姑娘王東靈跟單位請了長假,固執地要去中洞苗寨支教,代價是工資停發,每月還要向單位補交20元的社會統籌金。

一星期後,王東靈取出全部積蓄,又向同學借了些錢,帶上幾件衣服和課本,乘火車從西安經成都趕赴貴陽。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臨走前,她寫了一封信交給侄子,並讓他牢記:“姑姑電話聯絡你後,才能把信交給家裡人。”

彎彎曲曲的山路,重重疊疊的大山,除了石頭還是石頭。9月2日,王東靈終於到達紫雲縣。

當天,王東靈與家裡通了電話。

接電話的是母親,得知失蹤多日的女兒正在千里之外的貴州,哭得稀里嘩啦,一個勁兒地勸她立即回家,但王東靈沒有答應。

而她在中洞苗寨支教,一待就是3年。初到這裡時,貧窮令王東靈吃驚,可又在她的意料之中。

過慣了城市的生活,剛開始確實是苦不堪言。

洗澡變得非常奢侈,飲用水要到山下去挑,一趟來回就得兩三個小時。家裡沒有一件家用電器,因為連電都沒有通。

而進入“中洞小學”,操場、教室只能用簡陋形容,更誇張的是課桌是玉米杆捆紮成的垛子。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中洞居民在舀取石縫中滲出的水

王東靈百感交融:“這裡既是神奇的,也是令人無限感慨的。孩子們從來沒有看見過電燈、電腦,只在書上看見過大象、老虎、獅子,但都不相信那是真的。公共汽車、立交橋、輪船……更是聞所未聞。”

但在王東靈的帶領下,孩子們瞭解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洞裡每日討論得嘰嘰喳喳,也多了幾分生機。

來到這裡後,王東靈變得“入鄉隨俗”起來,她很少打扮,洗臉都是呼幾下水就完事了,一心全撲在孩子們的教育上。

當年年底,洞裡還來了一位叫胡蘭克.博得的美國老先生。

他見到王東靈後受到觸動,開始每月給中洞學校的教師資助400元,每年聖誕節給洞裡的每戶人家資助800元,讓他們買牛羊雞等畜類養殖,甚至還闊手出資10萬元架通了從山下到中洞的通電線路。

老先生拉著她的手說:“你的手凍得冰涼,可你的心卻炙熱。”

支教的時間裡,她與中洞村民結下了深厚感情,而她不要工資,不要報酬,自願在這裡義務支教,被稱讚為“穴居部落的播火者”。

3、通電改變生活

在王靈東為中洞苗寨帶來文明之火時,紫雲供電局也為中洞帶來了現代文明之電。

2003年在胡蘭克.博得的幫助下中洞組架通線路,而紫雲供電局免費為村民安裝了一臺30千伏的變壓電器,當時供電局十幾名員工和村民一起,爬了兩公里山路才送到位。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為保障中洞組村民的安全平穩用電,紫雲供電局做了很多工作。

2004年7月暑假前夕,王東靈出了意外。

王東靈想在暑假離別之際,給學生購買些紀念品,同時也帶著孩子出門看看。

7月11日一大早,她帶著7個班的孩子到距中洞10餘公里的宗地鄉趕集,誰想,在下午兩點回家的路上,不幸發生了車禍,她和十幾個孩子全都死裡逃生,但王東靈骨盆嚴重骨折。

這一次重傷,讓王東靈在病榻上煎熬了好幾個月。

9月4日,左腿打著牽引躺在病床上的王東靈十分惦念洞裡的孩子,在聽到新學期已經開學,學生們也比上學期有了增加時,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東靈出院時,中洞村民以最高禮儀來歡迎王東靈“回家”,用“滑竿”一步一步將她擔進中洞。

2005年,當地政府為了改善中洞居民的生活,鼓勵他們走出洞穴,特意在洞穴外的山坳裡大興土木,新蓋了21套磚石平房。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面對政府的善舉恩惠,習慣了穴居生活的住戶並不領情感恩,更是用種種藉口,最終拒絕搬出洞穴。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甚至有幾戶人家礙於情面搬進了新居,但沒過幾天,又偷偷地搬回了洞穴。

在中洞與洞外新建建築之間,顯然當地居民選擇前者,這似乎不關乎便捷、不關乎經濟、不關乎利益,而僅僅簡單的關乎情感。

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這裡逐漸被曝光給外界,洞中人們的寧靜生活不得不被打破:一撥又一撥的扶貧志願者、慈善愛心人士、媒體記者和獵奇者走進了這裡。

2008年冰災,通往中洞的10千伏水中線打擾支線被冰壓斷。

水塘供電所的岑勇回憶說,當時聽到村民在電話裡焦急地講述全洞都已停電,家裡又黑又冷時,十分著急,最後連抄表班的人員也加入到搶修隊伍。

“整整三天,我們吃、住都在現場。路上全是‘桐油凝’,走都走不穩,山上又冷,也不好歇。但是看到通電後洞里人由衷地笑,就覺得都值了。”抄表員回憶道。

在一線人員的奉獻中,中洞從此穩定地供上了電。

村民們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用上了磨面機,看上了電視,還辦起了養殖業。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原計劃2019年整體搬遷的“中國最後的洞穴部落”,截至7月,只有3戶人口頭同意。

12年前去往其他地方支教的王東靈,也在這一年“重回”中洞苗寨。

沒想到這裡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修通了從公路到洞穴的兩公里羊腸小道,鋪上了石梯;那些從電視或者報紙上看到報道的遊客,三三兩兩來到洞裡;還有了4g網。

“以前我勸村民搬出洞穴,現在不勸了。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王東靈坐在山上望著前方若有所思道。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王啟國一家是洞穴裡生活條件最好、觀念最超前的一戶。

他花了近兩萬元,在洞口蓋了座兩層高的木樓,裡面放了8張客床,辦起了洞內第一家旅館。

王啟國家的客廳可以看到電視、VCD 、冰櫃和電磁爐,現在家裡養了二十隻羊和5頭豬。王啟國說,“年收入3萬沒問題”。

“豬草可用電來剁,磨面自有電來磨,坐在家中觀千里,洞里人家幸福多”。“穴居部落”仍在“穴居”,但他們的生活方式早已慢慢改變。

村民王恆的媳婦是外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她也想出去闖一闖。

王恆說,現在洞裡的年輕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

比如村裡的王鳳清大兒子就到外地學了技術,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裁縫店,小女兒在山西讀書,畢業後留在了那裡,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儘管當地政府已經不再打算把他們遷出來住了,但現代社會的理念,正主動讓洞中的人們走了出來,可謂是時過境遷。

2022年,如今中洞苗寨成為了貴州小眾旅遊景點,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到此參觀。

而中洞所在紫雲鎮,已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起旅遊、農業、林業、文化等等產業。

如今可以見到特色民宿酒店、農家樂、休閒山莊、休閒景觀亭、旅遊廁所等等專案。

貴州苗寨部落:22 戶、98 口人百年間共居一洞,沿用周朝婚俗

紫雲紅芯紅薯、茶葉、金銀花、冰脆李、宗地花豬、藍莓等一系列獨具民族特色的無公害綠色產品,也已從這裡遠銷國內外。

心靈手巧的苗族同胞還利用山間作物,發展起了獨特的蠟染技藝。

深山之中,家家戶戶都種植著大片的藍靛草,這是一種用來製作傳統靛青染料的作物的原料,苗族同胞就是利用它來製作漂亮的蠟染。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並怡然自樂”。雖然現在的紫雲鎮連帶中洞苗寨融入了一些商業元素,但衝突感似乎沒有那麼明顯了。

參考文獻:

[1]王磊。中洞苗寨最後的“穴居部落”風景名勝

[2]向永志《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的教師們》

[3]韋倩《紫氣東來,雲蒸霞蔚——紫雲自治縣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紀實當代貴州》2020

[4]《貴州中洞苗寨支教老師王東靈:以前我勸村民搬出洞穴,現在不勸了》封面新聞

[5]《探秘貴州穴居苗族:亞洲現存惟一“穴居部落”》北京青年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