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動漫2023-01-27
簡介山頂上的窯洞石屋(圖片來自網路)當然,如果蜀國人要在龍寶山上安營紮寨,就必須直面山頂的惡劣氣候條件

杜宇是指什麼生肖

原創 肖水泉 方誌四川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肖水泉

在金堂縣城下游的沱江小三峽東岸,有一座龍寶山,它是龍泉山脈在金堂境內的第二高峰,與沱江西岸的小云頂隔江遙遙相對,成為沱江小三峽的一對鎖鑰。據說龍寶山山頂曾有一座小古廟,本地人稱之為炳靈廟。在“文化大革命”前,小廟儲存尚好,香火不斷,後來被當地人破了“四舊”,現在只留下一些散亂的石刻雕件。臨江的巖壁上也有幾幅小石刻,由於風化嚴重,人物已經模糊。一座拱形的小石屋,好像是這山頂上最大的建築,光溜溜的石板地面,證明著這裡曾有人類頻繁活動的跡象。筆者幾次到龍寶山考察,總感覺這高聳的龍寶山山頂,還有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有待各方學者去揭秘。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金堂縣龍寶山(圖片來自網路)

01

疑惑一:山頂為什麼會有平平整整的黏土臺

有資料表明,龍泉山脈是大約1億年前(也有學者說是百萬年前),在印度洋板塊、歐亞大陸等眾板塊擠壓下,四川盆地突然崛起的一道大約兩百多公里長、寬三十餘公里的年輕山脈,橫亙在盆地西部——這就是龍泉山脈。估計龍泉山脈剛誕生時,由於是盆底的產物,應該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淤泥。但因長時間的風雨侵蝕,曾經肥沃的龍泉山,泥土流失,岩石裸露,土層也越來越薄,到目前已越來越不適宜人類居住。為了帶領山上群眾致富奔小康,為了保護龍泉山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啟動了貧困群眾下山工程。由此可見,龍泉山脈雖然風景優美,但並不是人們所向往的美好家園。

一般而言,在海拔較高的山上,特別是山勢陡峭的山頂,“金字塔”塔尖上是很少出現黏土的,能有一層薄薄的沙土(岩石風化的產物)就相當不錯了。眾所周知,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這種土壤不僅能鎖住水分,還具有較好的可塑性,是老百姓燒製磚、瓦和陶罐等的最佳原料。按一般經驗來說,黏土是水流的子女,主要存在於溝谷深澗中。可是,在龍寶山山頂,居然出現這樣厚厚的而且非常“糯”的一種黏土,把整個頂峰嚴嚴實實地包裹著,猶如一頂黏土帽,扣在這巨大的岩石之巔。試想,如果這黏土是億萬年前“西蜀湖”湖底的沉積物,那麼在經過上億年的狂風暴雨洗禮後,它們早就應該流失得差不多了。筆者在龍寶山、龔家山和炮臺山,以及走過的其他很多龍泉山脈中大大小小的山頂,確實也都沒發現像龍寶山這樣奇怪的黏土層——絕大多數山頂,都是裸露的岩石,平緩一點山坡的,則為滯留一些沙土和礫石而已。就連龍寶山山腰一帶,也都一律是紅砂地,沒有發現大面積的黏土。

筆者也登上了龍寶山的最高峰,並目測了這個黏土臺——平平整整,大約有五、六十平方米的面積,目前在土臺子的中堅,樹立了一個航空標識。我去的時候,當地已差不多半年沒下雨,山腰土裡的花生和玉米,都幹得快死了,可這土臺上仍然是青草依依,長勢良好,似乎這些植物一點也不缺水一樣。更奇怪的是,這平臺上連一株灌木都沒有,因此站在上面,視線非常開闊——上可觀金堂縣城,下可看淮州新城全景,特別是便於觀察沱江峽(部分河段被山體遮擋,但只要稍微抬高一點,比如修一個瞭望臺什麼的,似乎也能看清整個沱江峽的江面)。龍寶山並非古人的戰略要地,也非行人的必經之道,山下也沒有衙門或大戶人家,這一方寶地,不僅名字取得高大上,居然還讓古人在此操碎了心。這一切的謎團,使人不得不聯想到鱉靈拓峽的傳說。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從龍寶山俯瞰金堂峽上游(圖片來自網路)

在金堂一帶,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蜀國時,成都平原一帶水患嚴重,老百姓經常在雨季被洪水侵擾得無家可歸。遇到山洪暴發,滯水難洩,就連蜀國的國都(郫縣)都岌岌可危。看著自己的子民被泡在水裡,蜀王杜宇心急如焚,卻又一籌莫展。楚國有一個叫鱉靈的人,千辛萬苦來到蜀國,杜宇得知他能治水,就封他為相。鱉靈掘開玉壘山(今金堂縣境內),讓洪水沿著金堂峽一瀉千里,使得成都平原水患得以基本解除,老百姓因此安居樂業,初步奠定了天府之國的基礎。鱉靈治水有功,杜宇還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即位後,蜀國進入到開明時代。因此,有學者提出,鱉靈治水才真正奠定了天府之國的基礎。李冰治水,那是進一步完善,是錦上添花。

如果鱉靈治水的故事是真的,那沱江小三峽,就是當年鱉靈與洪水奮戰的主戰場。而且我們可以斷定,鱉靈拓峽並非一次性工程,應該是蜀國一個長久性的浩大工程。道理是,在2004年金堂拓峽前,沱江峽最窄處,只有五、六十米寬,而且江心還有不少巨石阻隔什麼的。這樣一來,無論是上游衝來大樹枯木,還是沱江峽兩岸發生的地質災害,都很容易淤塞沱江河道,阻止河水奔流,導致這一帶無法洩洪,並迅速形成人工湖,使得低窪的成都平原東北角變成一片澤國。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當時的蜀國,沒有外部軍事壓力,唯有這年年必來的濤濤洪水,成為影響此地興盛與否的關鍵。說不定三星堆王國的滅亡,根本不是什麼戰爭,也不是什麼瘟疫,而就是因為沱江峽被堵塞,導致這一片成了汪洋大海,那些居住在鴨子河畔的古蜀人,望著這滾滾奔騰的江水,土地被淹,房屋被泡,最後不得不絕望地離開這裡,遠走他鄉。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從龍寶山俯瞰金堂峽下游(圖片來自網路)

後來,洪水不斷漫延,也威脅到了遠在郫都的杜宇——他為了子民的生存,於是就派鱉靈前來治水。鱉靈經過幾年努力,治水成功。作為治水乾將的鱉靈,自然會吃一塹,長一智——他因此安排專人在此巡查河道——以便早發現,早疏浚。筆者因此推斷,龍寶山山頂的黏土臺,是鱉靈或在他之後,官方為保一方平安而設立的一個水文觀察哨所。

02

疑惑二:非常奇怪的一間拱形石屋

在龍寶山山頂,也就是土臺子下十米的地方,筆者發現一個拱形石屋,屋裡的面積大約二十多個平方。據當地人介紹,這個石拱屋以前就一直有,上世紀80年代坍塌了一半,最近幾年,當地人又就地取材,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了這個石拱屋。因此,這石拱屋差不多算得上是一個資格的老古董。

從石拱屋的內部特別是沒有坍塌的地方,根據岩石風化程度,初步判斷這拱形石屋應該有上百年曆史。唯一叫人想不通的是,古人為什麼會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頂修一個石屋?筆者按照鱉靈拓峽和沱江三峽需不斷治理的設想進一步推斷,這應是古人觀察沱江峽的辦公室。

至於古人為什麼會修成拱形的石屋?筆者分析,這是古人不斷與山頂惡劣環境鬥爭的經驗結晶。由於龍寶山是當地較高的山峰,這一帶雷電頻發,暴雨也多,再加上地處峽口之上,遇到季風,這裡山頂的風較大。如在山頂修木質建築物或一般的石頭房子,經不住風雨雷電狂虐。而修一座拱形石屋,就使得風雨雷電等諸多問題似乎都迎刃而解。事實上,目前龍寶山山頂的這座石屋,很少有人去管理,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地震和每年若干次的狂風暴雨,如今依舊完好無損,這足以證明這拱形石屋的堅不可摧。

有人曾質問我,你把這幾百年的石屋,就與鱉靈拓峽生拉活扯地聯絡在一起,是不是有點過了?我自然也不認為這小石屋,就是鱉靈當年修的,他也不可能在這石屋裡呆過——因為這石屋肯定是鐵器時代之後的產物,與鱉靈時代相差甚遠,這是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我必須強調的一點,那就是如果鱉靈拓峽不是空穴來風,那他很可能就在這裡指揮過拓峽工程,因為就龍寶山的地利條件而言——只要去現場一看,就能發現此地的視覺範圍,尤其是觀察江面的優勢,是其他幾個山頭無法比擬的。再如果——倘若鱉靈有拓峽的智慧,那他一定會留一點人馬,特別是在雨季,加強對沱江江面的觀察,以確保這個關係成都平原生死存亡的重要峽口,不再被淤塞。再如果——倘若鱉靈都開啟了對沱江峽嚴防死守的基本國策,那在他之後的主政者,是不是也不敢掉以輕心,也必然派人在此瞭望?如果這一切的推論,都說得過去,那蜀國世世代代派人在龍寶山上“執勤”,也就順理成章了。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山頂上的窯洞石屋(圖片來自網路)

當然,如果蜀國人要在龍寶山上安營紮寨,就必須直面山頂的惡劣氣候條件。一方面是有風有雨有雷電,執勤人員怎麼自我保護的問題。二是沒有風雨,但酷暑嚴寒,執勤人員又怎麼納涼與保暖的問題。筆者無法推測拱形石屋建成之前,這山頂曾出現過一些什麼樣的建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從這石屋修成後,就大大改善了山頂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記得筆者上山那天,烈日炎炎,結果一走進石屋拍照,頓覺涼爽多了。這是因為翻越龍泉山脈的氣流,不是西來,就是東去,自然風就起著調溫的作用,使得居住在石屋裡的人,也就不會感到悶熱難受。

03

疑惑三:龍寶山山頂的小環境非常好

俗話說,四川的山多,而且也特別有韻味。是啊,四川的雪山瘦骨嶙峋,那是骨感之美;四川的青山豐腴飽滿,那是秀麗之美。而龍泉山脈大大小小的山頭,既談不上骨感,好像也談不上豐腴。沒有個性,就是龍泉山脈山峰的最大個性。特別是因為龍泉山脈山峰上的土質差,就決定了這些山頂上並不適宜闊葉林之類的生長。

目前,龍泉山脈諸峰中——雲頂石城上的植被,算是非常不錯的。上百年的古樹,山頂都還有好幾百株,但多以柏樹為主。實事求是地說,即便是慈雲寺的祖師殿(雲頂山的最高峰),雖然林木蔥蘢,環境也好,但這一切都得益於這一帶的土壤相對厚,山體也比較平緩的緣故。而龍寶山的山頂,出了“金字塔”的塔尖這幾千平方米的面積鬱鬱蔥蔥以外,其餘各個山頭都是“癩頭”——遇到土層厚的地方,長几叢灌木,遇到平緩的山坡,就冒一些稀稀疏疏的雜草,只有到了半山腰,才生長一叢叢耐旱的松樹和柏樹之類。

但就在龍寶山山頂,也就是在土臺子四周,又特別是拱形石屋一帶,林木茂盛,青草灌木長勢非常好,與山腰那死氣沉沉的林子形成鮮明對比。最奇怪的是,這裡的樹,大多數是闊葉林,遮陰什麼的,非常不錯。同時,拱形石屋上,還覆蓋了一層土,大約有幾十釐米厚,植被長得也非常不錯。當然,這一切的有利條件,也是拱形石屋特別涼快的主要原因。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龍寶山山頂上的植被(圖片來自網路)

龍寶山山頂小氣候的形成,主要得益於這山頂的黏土層。試想,如果是沙土,鎖不住水分,闊葉林也就熬不過乾旱這一關。就拿最近幾年淮口一帶的降水量來看,有時候幾個月不下一場雨。在過去,生活在這一帶的老百姓,只要遇到三、五個月不下雨,各家各戶吃水都得從山下用車拉。我記得,有位在淮口街上開灑水車的司機,曾給我擺龍門陣,炫耀自己開車的技術好,就告訴我們——每年給龔家山(與龍寶山緊挨著,略矮一點的一座山峰)的老百姓送水,領導都會安排我去,一般的新手,沒人敢上山。可見,龍寶山一帶,不僅缺水,還山勢陡峭。

當然,山頂的樹木,確實也算不上千年古樹。但是,這黏土層的赫然出現,這些闊葉林的遮風擋雨,確實把山頂的氣候改造得更適宜人居住。

筆者在多次與龍寶山邂逅後,總覺得只要把“鱉靈拓峽”與這山頂的奇奇怪怪現象一聯絡,一結合,整個思路一下子就明朗了。個人推斷,估計在鱉靈拓峽前,說不定“三星堆人”就已派人在此設觀察哨了。只不過在某年某月,洪水確實太大,沱江峽也確實堵得太厲害,“三星堆人”本來就被這峽谷折騰得受不了了,最後看到這麼浩大得幾乎完不成的工程,不得不絕望地放棄在成都平原生活,遠走他鄉。這也似乎解釋得了“三星堆人”為什麼離開時,會發洩一般地砸掉自己的“國寶”的原因所在——因為神不佑我,留器有何用?

在“三星堆人”走了之後,疏浚導流沱江峽的爛攤子,最終落在了生活在成都平原西部的杜宇他們肩上,這才迫使杜宇一族不得不痛下決心,開始出面治水。筆者之所以突然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因為每次看到三星堆的青銅人像,總感覺他們的目光是在俯瞰下方,就如同在龍寶山上時刻關注沱江江面一樣……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方誌四川 篆刻:殷智

作者:肖水泉(四川省金堂縣)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影片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片、音影片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誌四川探秘】肖水泉 ‖ 俯瞰沱江峽 叩問龍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