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保護中“活化”農業文化遺產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動漫2023-01-28
簡介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可以更好地挖掘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遺產地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繁榮

我們應該如何取捨文化遺產

前不久,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達62梯層,被稱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的江西上堡梯田,繼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後,又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200多年來,當地人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修建修繕坡地配水系統,發展糧食生產、防治水土流失,至今,江西上堡梯田仍是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做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是農業大國,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生產方式,有些仍延續至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如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等,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可以更好地挖掘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遺產地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繁榮。

活魚還要水中看。將農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或將其標本放入博物館,是重要的保護方式,但在現實中,農業文化遺產大多仍然以服務農業生產、維繫生態平衡等鮮活的方式存在著,如果不能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雙效統一,保護農業遺產就會失去應有的意義。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提出的,要回到傳統農業中去“尋找智慧”,這才是提出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理念的初衷。讓農業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活”在未來,不僅要認識發現、重視關注,更要保護和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其核心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在保護中“活化”農業文化遺產,要充分發掘和繼承農業文化遺產中對現代農業仍然具有應用價值的農業要素和知識體系,如保護與迴圈利用的生態觀、價值觀,優秀的生產技藝和管理知識等。在現代農業中注入傳統農業的優良基因,嫁接資訊化、智慧化的大腦,發展更加環保、更加高效的可持續新型農業體系,可讓先人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得到弘揚。

在保護中“活化”農業文化遺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建立起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真正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產業功能和經濟價值。如打造種植養殖產業鏈,強化加工增值鏈,增加農業旅遊收入鏈,透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演進、融合發展來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在保護中“活化”農業文化遺產,要最大限度調動農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讓保護利用與農村發展共榮共生。農業文化遺產有“身份”,還要提“身價”,積極引導和支援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特色資源開發,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加快生態價值轉換,助力鄉村振興。如江西崇義縣透過“公益眾籌增效益、保價收購生動力、民宿聯盟惠集體、返聘務工穩就業、訂單農業促增收”五大模式,解決梯田撂荒問題,探索把梯田大米等農產品賣出去、把遊客引進來的農旅融合道路,真正地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美麗中國的一道道風景線,更是滋養中國大地、百姓生息的金飯碗。我們期待更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新活力,續寫一個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興)

【來源:經濟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