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由 絃樂旋律 發表于 舞蹈2021-06-10
簡介阿勒曼德是16世紀下半葉起源於德國的一種二拍子舞曲,17世紀上半葉發展成中速、四拍子、復調形式的器樂曲,常用弱起拍,性格莊重,二段體曲式,在德國古典組曲中作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

阿勒曼德舞是華爾茲前身嗎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組曲是由幾首樂曲按照對比原則組成的一種器樂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對的獨立性。組曲有古組曲和現代組曲之分。

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從調性上來看,前三首為小調,後三首則是大調,大小調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無伴奏小提小調佔多數而略微顯得宛轉而傷感,也不像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清一色的大調而顯得無比光輝燦爛,總體上比較中性,具有一種平衡感。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古組曲:是18世紀中葉前流行的組曲,通常由德國的阿勒曼德(Allemande),法國的庫朗特(Courant),西班牙的薩拉班德(Sarabande),英國的吉格(Gigue)四種舞曲組成。它們在速度上形成慢—快—更慢—更快的對比,用同一調性構成,後兩首舞曲之間還可加入一首或幾首其他舞曲。著名的古組曲有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德國組曲》。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阿勒曼德是16世紀下半葉起源於德國的一種二拍子舞曲,17世紀上半葉發展成中速、四拍子、復調形式的器樂曲,常用弱起拍,性格莊重,二段體曲式,在德國古典組曲中作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國和瑞士的南部還流行著另一種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種活潑的三拍子舞曲。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庫朗特是起源於法國的一種舞曲,盛行於l7世紀,後逐漸成為復調性的器樂曲。該舞曲分為法蘭西式和義大利式兩種,前一種速度較快,用3/2和6/4拍,以附點節奏、弱起拍、長音符結束為特點;後一種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潑流暢;通常兩種方式混用。庫朗特舞曲是古典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薩拉班德源自南美,是16世紀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種舞曲。它緩慢而莊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與第三拍常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切分節奏。薩拉班德是古典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吉格是英格蘭的民間舞曲,急速活潑,用6/8和12/8拍。在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指的是結束劇場演出的活潑性的歌舞節目;18世紀時成為古組曲中的最後部分。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此外,作曲家們還經常會在阿勒曼德之前加上前奏曲(Prelude),在薩拉班德和基格之間加入嘉禾舞曲(Gavtte)、佈雷舞曲(Bourree)、波蘭舞曲(Polonaise)等。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現代組曲的構成:一是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出若干段輯成組曲,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二是由文學、繪畫、民間傳說、神話、民俗風情等內容構思而成的組曲,如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舍赫拉查德》,德沃夏克的《捷克組曲》,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拉威爾的《鵝媽媽》等。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動物狂歡節》聖·桑曾於1886年,先後到布拉格與維也納進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奧地利休息了幾天。就在這些日子裡,他應巴黎好友的請求,寫作了一部別出心裁、諧趣橫生的管絃樂組曲《動物狂歡節》。在《動物狂歡節》中,作者以生動的手法,描寫動物們在熱鬧的節日行列中,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組曲由十四曲組成。

音樂史·巴洛克樂器與器樂,組曲的簡況

器樂套曲,相互對比,各自獨立,中性均衡。